小儿石蔻散是由石榴、扁蕾、大蒜、黑冰片、锁阳、肉桂、五灵脂、寒水石、红花等中药材组成的一种中成药。该药物的主要功效是平息巴达干协日、消粘毒。主要用于治疗轻型,或者中型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通常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恶心,以及尿白、尿黄、尿量少等。
今天给各位分享白叩仁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白叩作用和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白寇仁的功效与作用白寇仁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2、白蔻仁——化湿要药之一3、白扣的功效与作用白扣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白寇仁的功效与作用白寇仁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白蔻仁属于一味中药,它是化湿药的一种,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通常用来治疗由于湿阻中焦、湿滞脾胃所导致的脾胃气滞、胸闷脘痞、泻泻下痢等等。
2、用白蔻仁来止呕的话,多用于治疗胃寒型的呕吐,它能够温中散寒,通常将白寇仁与丁香研末服用。
同时如果用白寇仁与桃花煎汤送服的话,还可以治疗产后的呃逆。
白蔻仁——化湿要药之一白蔻仁
又名白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功效。
1为湿蕴中焦要药之一
白蔻仁芳香,能化湿行气,常用于湿阻中焦和脾胃气滞之证。
笔者临证近30年经验总结,白蔻仁对湿蕴中焦之证较为适宜,其与砂仁、薏苡仁配伍为“化湿三仁”要药。
其中,对湿温初起较为适宜,三仁汤便是有名方剂之一。
每年夏至前后,“梅雨季节”来临,人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感伤“地气之湿邪”,最终导致“脾土湿润”,湿浊之邪内阻,表现为脘腹胀满,食纳不佳,肢困乏力,舌苔厚腻等,根据病情辨证运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等方剂,疗效理想。
若临床症状轻微,单用白蔻仁泡水服用亦可。
2用治呕吐当注意辨证
白蔻仁味辛性温,具有止呕功效。
中医学认为,呕吐有虚实之别,实证多有外感风寒,或暑湿秽浊之气,或饮食停滞,或痰饮内阻,或肝气犯胃所致,虚证多有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所致。
白蔻仁止呕作用来源于行气、温中功效。
从这个角度来说,白蔻仁比较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呕吐之证,凡属于热邪等所致实证呕吐,当慎用。
笔者临证经验是,凡胃部不适,得温减轻,伴有呕吐者,则可选用白蔻仁。
3入汤剂不拘于后下
中医学认为,芳香之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久煎容易降低疗效。
白蔻仁属于芳香之品,入汤剂不宜后下。
临床上,入汤剂是否定要“后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拘于“入汤剂就必须后下”。
虽然在《本草通玄》中有“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剂,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记载,但是在临床运用中,可根据病证以及煎煮时间确定是否“后下”。
比如,运用汤剂仅需“煮沸即停”病症时,则可不“后下”;若运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病症,汤剂需久煎时,则当“后下”。
4含有白蔻仁方剂举隅
湿温病名方三仁汤,该方组成有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功效。
本方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该方最适用于“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温病条辨》)”病证,常变现为头晕重,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症。
临床上,该方可加减剂量或药味,辩证用于慢性盆腔炎、慢性副鼻窦炎等疾病湿邪为主者。
中焦湿热侵袭方黄芩滑石汤,该方组成有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具有清热利湿功效,常用于湿温邪在中焦之证,表现为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舌苔黄,脉缓等。
湿温肢体困倦方藿朴夏苓汤,该方组成有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具有解表化湿之功效,常用于湿温初起,表现为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等。
临床上,该方常加减用于主表现为肢体困倦,食纳不佳,舌苔厚腻之湿温初起病症。
除上述方剂外,还有一些方剂含有白蔻仁,如甘露消毒丹(黄芩、石菖蒲、藿香、白蔻仁等)、加味白蔻散(白豆蔻、苍术、厚朴、枳壳等)等。
临床经验总结
临床上,白蔻仁可用单味药制作成散剂服用,或单味药泡水服用均可,还可研细末贴敷脐部治疗小儿畏寒呕吐等。
实践中,白蔻仁是一味食药两用药品,常被当作香料用于食品调味中,其芳香之挥发油能调和某些腥味较重食物味道,使之口感更佳。
笔者临证经验总结,单用白蔻仁亦可防治湿温、暑热之邪,平素身体健壮,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有舌苔白,或白腻者,每到夏季来临之前或夏季之时,每天用23克白蔻仁泡水服用,连用35天,可减少湿温病发病率。
白扣的功效与作用白扣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白扣又叫白蔻仁,这个药有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的功效。
2、白扣是辛、温的性味,归肺经、脾经、胃经,用于湿邪阻滞于中焦出现的不思饮食,以及湿温初起时候出现的胸闷,也用于寒湿导致的恶心、呕吐,也用于胸腹胀痛、化食,吃了食物之后出现食积,有消积食的作用。
白扣入药的时候一定要后下,因为久煎之后里面的挥发油就没有了,就起不到治疗的功用。
关于白叩仁的功效与作用和白叩作用和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小儿麻痹是小儿神经系统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以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主要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混入饮食里经口传染,少数也可由呼吸道传染。1~5岁以下儿童为多见。本病属于中医学“湿痹”、“痿证”范畴。证见突然发热(类似感冒)、烦躁、不安、多汗、全身疼痛,发热后肢体突然出现弛缓性瘫痪,多发生在下肢。
【方一】验方
【出处】《中医儿科临床选辑》
【组成】木瓜、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各12克,制甲珠、桂枝各9克,红花、川牛膝各13克,露蜂房1只。
【功用】温经祛湿,活血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待热退后,方可用之)。
【方解】木瓜、透骨草化湿,舒筋,活络;地肤子清热利湿;当归、红花、牛膝、甲珠、桂枝活血通络;蜂房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麻黄发散骨肉风湿之邪。
【药理】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穿山甲能明显延长小鼠和大鼠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壁降低外周阻力;蜂房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煮沸后,加入烧酒、黄酒各60毫升,继续煮沸后,倒入盆中,趁热烫洗患肢。必须使药力热透,方可有效。每剂可洗3次。
【方二】验方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生草乌、干姜、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主治】早期小儿麻痹症。
【方解】川芎、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桂枝温经通络;伸筋草、络石藤祛风通络;草乌祛风通络;干姜温经散寒。
【药理】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乌药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干姜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升压作用;鸡血藤水提物及酊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功能;络石藤甲醇提取物对动物双足浮肿、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可抗痛风,能抑菌,降压。
【用法】将上药煎汤,待稍温后加白酒100毫升浸浴患处,每日1次。
【方三】验方
【出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19克,苏芍、川牛膝各15克,木瓜、桂枝、红花、地肤子各12克,甲珠20克,透骨草15克,麻黄10克,露蜂房1个。
【功用】祛风活血,温经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
【方解】牛膝、红花活血化瘀;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桂枝温经通络;木瓜化湿舒筋活络;蜂房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地肤子清热利湿;麻黄发散骨肉风湿之邪。
【药理】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当归、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蜂房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穿山甲能明显延长小鼠和大鼠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壁降低外周阻力;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煎汤,然后入烧酒、黄酒各60毫升再煮沸,倒入盆内,趁热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方四】验方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组成】寻骨风根、威灵仙各30克,半边莲240克。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通络。
【主治】小儿下肢麻痹症。
【方解】寻骨风、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药理】寻骨风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威灵仙有促进肠平滑肌运动和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抗利尿,镇痛,降血糖,降血压,利胆,抑菌的作用;半边莲有利尿,降血压,抑菌,止血,对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2000ml,煎沸后,将上药液倒入杉木水捅内,并放一小木凳于桶中,嘱患儿脱去裤袜,坐于桶口,将足踏在小木凳上,并用厚毛巾将水桶口围起,勿使热气外散。趁热熏洗患处,至药水不烫时,取出木凳,将小儿患足浸入水中洗泡。每日早、午、晚各1次。
【方五】验方
【出处】《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组成】麻黄、杜仲、川乌、草乌、当归各9克,花椒6克,川断、党参各12克,黄芪30克。
【功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末期。
【方解】川乌、草乌祛风湿,温经通络;杜仲、川断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麻黄发散骨肉内里风湿之邪;当归养血活血,通经络;花椒祛湿利水;党参、黄芪补气生肌。
【药理】川乌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杜仲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平衡的功能;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党参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川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对疮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作用;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肢。每日1~2次。
【方六】甘露消毒丹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藿香10克,黄芩10克,射干10克,蔻仁(后下)6克,滑石(包煎)15克,葛根10克,姜半夏10克,苡仁10克,焦楂曲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主治】小儿麻痹症邪侵肺胃型。
【方解】藿香、蔻仁芳香化湿;半夏燥湿化痰;黄芩善清上焦湿热;滑石、薏仁清热利水;葛根清热解肌;射干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藿香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并有防腐、抗菌作用;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射干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三妙丸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苍术10克,黄柏10克,牛膝10克,生苡仁15克,丝瓜络15克,川芎10克,红花6克,鸡血藤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祛湿,舒筋活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型。
【方解】苍术祛风燥湿;黄柏燥湿清热;苡仁清热利湿;牛膝、丝瓜络、川芎、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是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鸡血藤水提物及酊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功能;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丝瓜络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补阳还五汤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气活血,祛邪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气虚血滞型。
【方解】党参、黄芪养气生肌;当归养血活血;赤芍、红花、川芎、地龙活血化瘀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党参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地龙有解热、镇静、抗惊厥、降压、抗凝、增强免疫力、抗菌等作用;当归、川芎、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七宝美髯丹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首乌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甘草6克。
【功用】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主治】小儿麻痹症肝肾虚损型。
【方解】首乌养血生精;补骨脂养精生髓;当归养血活血;茯苓补益中气,清热利湿;枸杞填补肾精;菟丝子补肾养精;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首乌对脑和肝组织中的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使老年小鼠的胸腺不致萎缩,甚至保持年轻的水平;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枸杞对免疫有促进作用,同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还有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降血脂、保肝及抗脂肪肝、降血糖、降血压作用;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菟丝子对大脑皮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补骨脂有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生石膏15克,葛根15克,银花15克,白芍15克,黄连3克,黄苓15克,全蝎3克,蜈蚣3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急性发热期。
【方解】石膏、葛根清气分之热;银花清热解毒;黄连、黄芩清中上二焦湿热;白芍养血通络;全蝎、蜈蚣通经活络;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葛根有明显解热、解痉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全蝎、蜈蚣有明显抗癫痫、抗惊厥作用;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苍术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木瓜10克,当归6克,桑寄生6克,秦艽6克,赤芍6克,桂枝3克,川芎6克,独活6克,熟地黄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细辛1.5克。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
【方解】苍术、防风、木瓜祛风除湿;秦艽祛风湿,强筋骨;赤芍、川芎活血通络;桂枝、细辛温经通络;当归养血通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薏苡仁利湿通络;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是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川芎、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独活有抑制作用有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桑寄生煎剂或剂在体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多种肠道病毒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熟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用法】水煎冲入黄酒少许,分3次服,每日1剂。
【方十二】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银花10克,连翘10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3克,茯苓12克,滑石10克,甘露消毒丹(包煎)15克。
【功用】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主治】小儿麻痹症。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葛根清气分之热;黄连、黄芩清中上二焦湿热;茯苓、滑石补气利湿。
【药理】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葛根有明显解热、解痉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优卡丹是很多儿童用药的品牌,小儿健脾散也是其中之一,它含有白扁豆、广藿香、白芷等药材,在药效上能够治疗孩子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厌食等症状。每种品牌生产的药品成分、治疗症状相同,那么,优卡丹小儿健脾散功效好吗?
优卡丹小儿健脾散功效小儿健脾散是一种中成药,有益气健脾的作用,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状和小儿呕吐,食欲不振,更能增强小儿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也对儿童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健脾散选萃道地药材科学研究方剂,其关键成份有党参、黄芩、薏米仁(炒)、薏苡仁、甘松、六神曲、广藿香、白芍、石莲子、甘草(密炙)。具备健脾胃、助消化、治腹泻的作用,可提高肠胃健身运动,推动消化、消胀、治腹泻,并可提高饮食搭配,清除小儿消化不良造成的各种各样病症。修复少年儿童一切正常的消化道作用。小儿健脾散调整原理,使营养成分均衡,实虚相辅相成。
而且孩子在服用疗程为1日2次,1次1.5克就可以,在服用小儿健脾散时,要注意给宝宝多喝水,促进药物的吸收,小儿健脾散是目前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首选药物。
小儿健脾散或该药在其中一些成份过敏症状禁止使用,过敏性体质,若有青霉素药物、清开灵注射液或原浆、油类、双黄连注射液或原浆、油类、鱼腥草根注射液或原浆、油类过敏史,及其鱼、虾、蛋等过敏史者谨慎使用。
女性脾肾虚的症状有哪些1、眼袋重,熊猫眼。眼袋不管补多少睡眠都补不回来,那可能不是眼袋,而是下眼睑的浮肿。眼睛浮肿也是肾虚的信号,说明你的肾脏不能够借助尿液的生成及时排出身体内的毒素,所以才会造成的水肿。
2、情绪暴躁。忽冷忽热、暴躁易怒、盗汗、月经周期拖后,这些症状如果出现在不到30岁的你身上,那么你要去医院检验一下你的肾了。女性衰老的原因主要是肾气不足。
3、脱发掉发。中医认为,掉发与肾虚、肾气不足有关。出现掉发、头发干枯稀疏,失去光泽,有可能就是肾功能出现问题。
4、畏寒,怕冷。有时你会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怕冷,同样的温度,别人感觉刚刚好,可是你却感觉比较冷,尤其是冬天,这有可能就是你肾虚的表现。
脾肾虚需要多注意养脾补肾,多吃一些有助于身体的食物,注意营养成分的摄入,多运动,锻炼身体,有充足的睡眠,休息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会好的多,特别是孕妇,不能因为肚子越来越大,行动不便而懒于运动躲在家里,这样对后期宝宝的生产是没有好处的。
小儿消化不良为儿科多发病。临床上以腹泻、不消化便、食欲减退、腹胀、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为特征,若治疗不得当,可迁延不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易演变成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慢性疾病。
【方一】疳泻验方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龟板、鳖甲、穿山甲、鸡内金、刺猬皮各10克,蛇蜕1条,雄猪肝中心叶1具。
【功用】消症散结,益气止泻。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气血两虚兼有瘀血者。
【方解】龟板、鳖甲性平味甘,滋阴补血,益肾健骨,消症散结,主治骨痿、囟门不合、骨蒸潮热、症瘕积聚;穿山甲味淡性平,活血通络而走窜,无处不至,能通脏腑经络,透达关窍,引诸药直达痛所,散症瘕,破积聚;鸡内金为健脾胃、助消化、消积滞、除胀满、治呕吐、止泻利之佳品;蛇蜕性平味咸,祛风,定惊,杀虫,治解颅、目翳、弄舌、摇头;剌猬皮降气定惊、益肾、涩精、止泻;猪肝能补肝养血明目,医血虚萎黄、雀目夜盲、脾虚浮肿、泻利。以上7味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以猪肝为主,其它为佐为辅,补而不雍,香而不燥,攻而不猛,塞而不滞,对肝脾胃均有补益之功,并有消积聚、散症瘕、益气血止泻利之效。
【药理】该方的构成具有增强消化与免疫功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和微循环等作用。
【用法】前6味药研末过箩;然后用竹刀(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忌用铁器)把猪肝中心叶割下,放在砂锅内,置于文火上,再用竹筷将猪肝穿成无数小洞,撒上药粉并捣入小洞内,随熔随撒,直到药粉撒完,猪肝焙干黄为度(防止烤成焦黑),最后取出用石臼研粉过箩装瓶密封防潮。每日服3次,每次3克,温开水冲服或伴随饮食同吃亦可。
【方二】验方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葱白1根,生姜15克。
【功用】通阳散结。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通阳散结之功;生姜性味辛温,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药理】葱白含挥发油,其挥发油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生姜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阴道滴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止呕、退热的作用。
【用法】共捣碎后加入茴香粉9克,混匀后炒热(以皮肤能忍受为度),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每日1~2次直到治愈。
【方三】升清降浊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苍术10克,白术10克,炒薏米10克,茯苓10克,藿香8克,葛根8克,荷叶6克,陈皮8克,扁豆8克,白蔻8克,神曲6克。
【功用】健脾和胃止泻。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方解】方中苍术、白术、炒薏米、茯苓、藿香、葛根、荷叶运脾化湿,升清止泻;陈皮、扁豆、白蔻和胃降浊;神曲助消化。全方配伍,切合“脾升清,胃降浊”。
【药理】苍术、白术、炒薏米、茯苓、藿香、葛根、荷叶、白蔻、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陈皮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甘草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方四】大承气汤加减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组成】大黄8克(后下),芒硝8克,枳实10克,厚朴8克。症状消除后以扁豆、山药、薏苡仁、法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和胃。
【功用】荡涤肠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既能挫其热势,又可泻下通便;芒硝性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佐以枳实、厚朴行气放结,消食除满;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如此腑通胃和,则病去体安。
【药理】大黄有泻下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枳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厚朴有抗菌、镇静中枢神经、肌肉松弛、抗溃疡等作用;白术、茯苓、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山药、薏苡仁能调节消化酶的分泌,增强消化与免疫功能。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天为1疗程,共用10天。
【方五】四磨汤
【出处】《医学理论与实践》
【组成】木香、枳壳、乌药、槟榔。
【功用】消食导滞理气。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木香、枳壳行气宽中,乌药行气止痛,槟榔消食行气,主消素食。
【药理】四磨汤中木香含木香内酯、木香碱,能使大肠兴奋,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可缓解胃肠气胀所致的腹胀;乌药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枳壳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性增加;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综上所述,四磨汤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用法】每次1支,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方六】胃安通降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枳实30克,莪术15克,威灵仙、青皮、陈皮各10克,炒莱菔子20克。
【功用】消积导滞,理气通降。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枳实、莪术、炒莱菔子、青皮、陈皮、威灵仙消积导滞,理气通降。
【药理】枳实、莪术、青皮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威灵仙有促进肠平滑肌运动和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餐前30分钟各服150毫升。
【方七】验方
【出处】《中医杂志》
【组成】乌梅10克,生地黄15克,炒麦芽20克。
【功用】消食和胃,养阴生津。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属胃肾阴虚。
【方解】乌梅味酸,善清凉收涩,既能养阴,又能降虚热,又可和胃生津,配以生地黄其功大增,胃阴虚得补,虚热则平,又加炒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和胃,故对小儿消化不良患者起到极好的治疗效果。
【药理】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和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水煎取汁200毫升,放入白糖适量调至口味适中,做为冷饮料,嘱患儿每次20~30毫升,每2小时服1次,每日1剂,6剂为1个疗程。
【方八】消化合剂1号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白术、茯苓各3克,木香、砂仁、白豆蔻各6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鸡内金6克,香附3克,秦皮9克,陈皮6克,车前子9克,泽泻6克,木通、甘草各3克。
【功用】健脾利湿,理气导滞,开胃消食,清热燥湿。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白术、茯苓、车前子、泽泻、木通健睥和胃,利小便而实大便;木香、砂仁、白豆蔻、陈皮理气导滞;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鸡内金开胃助消化;秦皮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收健脾利湿,理气导滞,开胃消食,清热燥湿之功。
【药理】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鸡内金含有胃激素,能增加胃液分泌量,提高酸度及消化力,增强胃肠蠕动,加快胃的排空;秦皮对肠道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砂仁对消化系统有调整的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防治应激性溃疡,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综上所述,全方可以增强胃肠功能,提高胃排空率,缓解肠痉挛,调整胃肠蠕动,抑制肠道致病。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至90毫升即成,3~6个月患儿,每次服5毫升;7~11个月患儿,每次服10毫升;1~1.5岁患儿,每次服20毫升;1.6~3岁患儿,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
【方九】三仙散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00克。
【功用】消食化滞。
【主治】小儿宿食停滞,消化不良,腹满胀痛,饮食减少等。
【方解】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消食化积行气,和胃健脾。
【药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每服3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方十】二圣散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橘红500克,甘草240克,细盐25克。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消化不良、积滞少食。
【方解】橘红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药理】橘红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甘草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水煎煮烂,取出晒干,再研细末。每服6克,淡姜汤送下。
【方十一】三子养亲汤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山楂核、莱菔子、白芥子各等份。
【功用】消食化痰,利气宣导。
【主治】痰食积滞所致消化不良。
【方解】山楂消食化积行气;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药理】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莱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压、增加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作用,抑制小鼠胃排空的作用;白芥子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醒脾散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高良姜450克,小茴香(炒)240克,甘草360克。
【功用】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用于呕吐酸水,小腹胀满,不思饮食,伤冷泄泻等。
【方解】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药理】高良姜根茎含挥发油、黄酮类、高良姜素、山萘素、山萘酚、榭皮素、高良姜酚等,煎液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茴香含挥发油(茴香油)等,能增强胃肠蠕动,排出胃肠中积气,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共放入120克麻油中煎至油干为度,加入500克食盐炒,凉后研细末。每用3克,白开水送服,每日3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