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牙龈息肉是由于牙龈炎导致的,一定要及时去口腔科进行检查看一下需要什么方式进行治疗。目前孩子比较小使用药物的方式和手术都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要盲目的治疗。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孩子口腔卫生,经常使用一些棉纱布进行清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孩子口腔细菌感染的情况,在喂养的时候也要保持奶头暖气的卫生。
? ? ? ? 不用担心,初生婴儿便血,究竟是为什么呢?
婴儿便血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有可能是乳糖不耐症而导致的。这种情况如果是换用其他配方的奶粉便血的情况就可以缓解,另外还有可能是一些疾病而导致,比如说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者是中毒性菌痢等等。
a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叫做急性坏死性肠炎,这种疾病又叫急性出血性肠炎,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体温升高、呕吐、腹痛、腹胀,患儿会表现为烦躁不安,严重时还会发生休克,宝宝的大便次数增多伴有粘液血便,所以如果不明确具体的原因最好是带孩子检查。
婴儿期的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考虑出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一、细菌性肠炎,孩子可以出现发热、呕吐、大便中含有血丝以及黏液样物质,可以完善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检测。
b
二、比如孩子有痔疮和肛裂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出现大便中带血。这种血一般是附着在大便表面,大部分在孩子排便后期出现,也可以有排便时疼痛、哭闹等,可以通过肛门指诊来确诊。
三、可以有全身系统的疾病,比如血液系统疾病,孩子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以出现大便中带血。
消化道疾病为便血最常见,包括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异物、溃疡病、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肠套叠、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绞窄性肠梗阻、小儿便血、肠息肉、肛裂等。血液疾病。新生儿出血病、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过敏性紫癜等。
c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等。新生儿吞入母亲产道血或乳头破裂的血、鼻腔、牙龈出血的吞入等。食物或药物的影响,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大便颜色改变,有时容易混淆便血,如夏季吃大量西瓜和西红柿后会使大便颜色变红,贫血小儿服用田七后,大便会发黑。
结节性硬化症(TSC)又称Bourneville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也有散发病例,多由外胚叶组织的器官发育异常,可出现脑、皮肤、周围神经、肾等多器官受累,临床特征是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发病率约为1/6000活婴,男女之比为2:1。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结节性硬化症被收录其中。
别称
Bourneville病
英文名称
tuberous sclerosis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多发群体
儿童期发病,男多于女
病因
该病为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病例约占三分之一,即由父母一方遗传而来突变的TSC1或TSC2基因;散发病例约占三分之二,即出生时患者携带新突变的TSC1或TSC2基因,并无家族成员患病。家族性患者TSC1突变较为多见,而散发性患者TSC2突变较常见。
临床表现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表现。典型表现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多于儿童期发病,男多于女。
1.皮肤损害
特征是口鼻三角区皮脂腺瘤,对称蝶形分布,呈淡红色或红褐色,为针尖至蚕豆大小的坚硬蜡样丘疹,按之稍褪色。90%在4岁前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很少累及上唇。85%患者出生后就有3个以上1mm长树叶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脱失斑,在紫外灯下观察尤为明显,见于四肢及躯干。20%可在10岁以后出现腰骶区的鲨鱼皮斑,略高出正常皮肤,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呈灰褐色或微棕色斑块。13%患者可表现甲床下纤维瘤,又称Koenen肿瘤,自指(趾)甲沟处长出,趾甲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可为本病惟一皮损。其中3个以上的色素脱失斑和甲床下纤维瘤是本病最特征的皮损。[1-2]其他如咖啡牛奶斑、皮肤纤维瘤等均可见。
2.神经系统损害
(1)癫痫为本病的主要神经症状,发病率占70%~90%,早自婴幼儿期开始,发作形式多样,可自婴儿痉挛症开始,至部分性局灶性或复杂性发作、全面性大发作。频繁而持续的癫痫发作后可继发违拗、固执等癫痫性人格障碍。若伴有皮肤色素脱失可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以后转化为全面性、简单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发作,频繁发作者多有性格改变。
(2)智能减退多进行性加重,伴有情绪不稳、行为幼稚、易冲动和思维紊乱等精神症状,智能减退者几乎都有癫痫发作,早发癫痫者易出现智能减退,癫痫发作伴高峰节律异常脑电图者常有严重的智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孤独症。
(3)少数可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锥体外系体征或单瘫、偏瘫、截瘫、腱反射亢进等,如室管膜下结节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局部巨大结节、并发肿瘤等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2]
3.眼部症状
50%患者有视网膜胶质瘤,称为晶体瘤。眼底检查在眼球后极视乳头或附近可见多个虫卵样或桑椹样钙化结节,或在视网膜周边有黄白色环状损害[2]。此外尚可出现小眼球、突眼、青光眼、晶体混浊、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4.肾脏病变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囊肿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或腹部包块等,在TSC死亡者中因肾脏疾病而夭折者约占27.5%,是该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5.心脏病变
47%~67%患者可出现心脏横纹肌瘤,该肿瘤一般在新生儿期最大,随年龄增大而缩小至消失,可引起心力衰竭,是本病婴儿期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产前超声最早能在妊娠22周时发现肿瘤,提示患TSC的可能为50%。
6.肺部病变
肺淋巴管肌瘤病(LAM)累及肺部常见于育龄女性患者,是结缔组织、平滑肌及血管过度生长形成网状结节与多发性小囊性变,可出现气短、咳嗽等肺心病、自发性气胸的表现。
7.骨骼病变
骨质硬化,颅骨硬化症最为常见,亦好发于指、趾骨,为骨小梁增生所致;囊性变,全身骨骼均可受累,X线可发现;脊柱裂和多趾(指)畸形。
8.其他脏器
包括消化道、甲状腺、甲状旁腺、子宫、膀胱、肾上腺、乳腺、胸腺等均可能有受累,目前认为TSC除骨骼肌、松果体外可累及所有组织器官。
检查
1.头颅平片
脑内结节性钙化和因巨脑回而导致的巨脑回压迹。
2.头颅CT或MRI
平扫可见室管膜下脑室边缘及大脑皮层表面多个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病灶,部分结节可显示高密度钙化,为双侧多发性,增强呈普遍增强,结节更清晰,可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结节。皮层和小脑的结节有确诊意义。
3.脑电图
可见高幅失律和各种癫痫波。
4.脑脊液
正常。
5.腹部超声
可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多囊肾。
6.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现心脏横纹肌瘤,肿瘤在最初三年内变小过程显著,成年逐步消失,故大龄儿童及成人检测阳性率低。
7.心电图
可发现心律失常,常见预激综合征。
8.胸部X线
可发现肺部错构瘤、气胸等该病。[1-2]
诊断
1.确诊的TSC
2个主要指征或一个主要指征加上两个次要指征;
2.拟诊的TSC
1个主要指征加上1个次要指征;
3.可能的TSC
1个主要指征或2个及以上次要指征。[3]
4.主要指征
(1)面部血管纤维瘤或前额斑块;
(2)非外伤性指(趾)甲或甲周纤维瘤;
(3)色素减退斑(≧3);
(4)鲨革样皮疹(结缔组织痣);
(5)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结节;
(6)皮质结节;
(7)室管膜下结节;
(8)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9)单个或多发的心脏横纹肌瘤;
(10)肺淋巴管性肌瘤病;
(11)肾血管平滑肌瘤。
5.次要指征
(1)多发性、随机分布的牙釉质凹陷;
(2)错构瘤性直肠息肉(组织学证实);
(3)骨囊肿(放射学证实);
(4)脑白质放射状移行束(放射学证实);
(5)牙龈纤维瘤;
(6)非肾性错构瘤(组织学证实);
(7)视网膜色素缺失斑;
(8)Confetti皮损;
(9)多发性肾囊肿(组织学证实)。
6.备注
(1)若脑内皮质发育异常与脑白质移形束同时存在,只能算一个指征;
(2)若肺淋巴管性肌瘤病与肾血管平滑肌瘤共存,则需有其他TSC指征才能确诊;
(3)脑白质移形束与局灶皮质发育异常常见于TSC患者,但因其常单独出现且不具特异性,故只做为次要指征。
鉴别诊断
根据其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需与其他累及皮肤、神经系统和眼的疾病鉴别,如神经纤维瘤病和脑面血管瘤病。在0.8%的新生儿中可发现色素减退斑,大多数并无医学意义,其他一些疾病如白癜风、色素缺失痣部分白斑病及Vogt-Koyanagi-Harade综合征也可有色素减退斑,需与TSC鉴别。有癫痫表现的患者需与原发或继发性癫痫鉴别。影像学上需与脑囊虫病鉴别。[2]
治疗
由于TSC1和TSC2蛋白参与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酶活性,因此考虑应用雷帕霉素治疗TSC。雷帕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抑制mTOR活性、参与调节细胞生长用于抗真菌治疗,在器官移植术后也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应用。
抗癫痫治疗,早期控制癫痫发作有助于预防继发的癫痫脑病和认知行为损害,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推荐个体化用药方案,研究显示氨己烯酸对73%的TSC婴儿痉挛症患者有效,TSC相关癫痫可能对多种抗癫痫药效果不佳,部分小样本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可达到满意效果。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瘤直径大于3.5cm~4.0cm时易发生出血而出现疼痛,此时有干预指征,可行肾动脉栓塞或肾部分切除术。部分研究也证实mTOR抑制剂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效,但FDA尚未批准此适应证。
肺淋巴管肌瘤病多见于育龄妇女,提示雌激素可能参与刺激肺部平滑肌细胞生长。孕酮激素治疗和/或卵巢切除术可减少雌激素产生,但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研究显示mTOR抑制剂对肺淋巴管肌瘤病有效,同样FDA也尚未批准此适应证。
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行手术治疗,面部皮脂腺瘤可整容治疗。[1]
预后
目前尚缺乏有效手段治愈疾病,也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但经过严密的监测和适当的治疗,患者寿命可不受影响。
1、增加宝宝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父母吸烟,宝宝容易患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发生率与爸爸的吸烟程度成正比。儿童支气管发育相对比较直,烟雾里的毒素很容易直接进入肺泡并积蓄在肺泡内。如果每天长时间处于香烟烟雾中,儿童成年后患肺癌的危险是没有被动吸烟儿童的3倍。
2、易发哮喘
虽然吸烟不是导致宝宝哮喘的直接原因,却能增加哮喘的发作次数和回复发作。法国专家发现,在有吸烟习惯的家庭中,孩子发生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机会比没有吸烟习惯家庭的孩子高3~5倍,每天吸10支以下家庭的孩子,发病率为10.4%,每天吸20支以上的家庭的孩子,发病率高达15.6%。
3、诱发厌食
宝宝被动吸烟后很难将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如果爸爸在宝宝进餐时吸烟,很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当宝宝将吃饭与吸烟联系起来,就可能出现厌食。
4、可致耳聋
生活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会增加宝宝患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可能性。它可使中耳内分泌的粘液增多、变稠,耳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诱发中耳炎。时间一长,鼓膜穿孔、增厚、钙化粘连、内陷使听力下降最后造成传导性耳聋。
5、孩子变“笨
据最新科学研究,儿童长期被动吸烟,智商值下降两个点。”据介绍,可替宁是一种在尼古丁分解时所产生的物质,可把它看作是暴露在吸烟环境中血液中所含尼古丁量的标志物。儿童血液中的可替宁含量一旦增加,他们的阅读、数学和推理能力就会下降。可替宁含量越高,其测试分数越低。儿童与每天吸烟少于1 包的吸烟者在一个房子里生活,其体内的可替宁含量也会使阅读能力下降。
6、睡觉打鼾
近期,瑞士和英国有项联合研究显示,成人长期在房间里吸烟,可能导致宝宝睡觉时打鼾。父母中有一方吸烟,宝宝打鼾的概率将提高46%。如果父母双方都吸烟的话,概率将再翻一番。
为何成人吸烟会导致宝宝打鼾呢?专家解释,吸烟大大增加了空气中烟尘和传染物质的数量,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会导致宝宝扁桃体出现息肉,从而让呼吸道变得狭窄,最终引起打鼾的现象。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打鼾并不是无害的,打鼾的宝宝在呼吸时比较费力,这会严重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导致宝宝白天无法集中精神,甚至出现敏感、好动、容易生病等一系列问题。
7、损害宝宝的血管
澳大利亚新研究表明,二手烟会破坏人体内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从而导致血管壁心内膜功能障碍。心内膜功能失常是动脉硬化的早期征兆,动脉硬化则导致心脏病和中风。遭受二手烟伤害的宝宝血液和尿液中,存在一种影响血管扩张、导致血栓及炎症的物质。如果父母每天吸20支烟,其宝宝血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比不吸烟父母的宝宝高近50%,尿液高近30%。父母抽的烟越多,宝宝处于被动吸烟的环境越恶劣,这种物质的含量就越高,对宝宝的血管伤害也越严重。
8、龋齿
近日,日本冈山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调查结果称,与吸烟的家长住在一起的儿童更容易长虫牙,而且牙龈发黑的几率也比较高。研究发现,孩子们被动吸入二手烟会增加他们血液中可铁宁的含量。这使孩子们的乳牙或恒牙上出现更多的孔洞。根据口腔中的细菌特征进行的患龋齿危险度调查显示,危险度最高的那组儿童有六成的家中有人吸烟,而危险度低的那组为四成。研究人员认为,牙龈变黑是人体为了抵御烟雾所进行的体内调整。
刷牙出血的原因较多,有全身性因素,口腔局部因素,还有儿童和家长的原因。
全身性因素:维生素C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这些疾病都易引起牙龈出血。全身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大,常表现为全口牙龈粘膜广泛性出血,不能自行停止。除了牙龈出血外,还有鼻出血、便血、血尿、身上出现乌青块,甚至发热、全身不适、黄疸、贫血等症状。如遇到以上情况,必须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
青春期的女性,在月经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现象,还伴有牙龈发痒、发胀,这是由于其平时就有轻度的牙龈炎,在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牙龈受到牙刷刺激就会出血。
刷牙出血最常见的因素还是口腔局部因素。由于刷牙方法不正确,导致口腔卫生不良,牙齿上附着大量牙垢、牙石,导致牙龈发炎;由于牙齿龋坏或缺失,长期偏侧咀嚼,废用侧牙齿上附着大量软垢、牙石,刺激牙龈发炎;牙龈增生,牙龈息肉受到牙刷刺激而出血;因龋坏而形成残根、残冠刺伤牙龈以及口内软组织而引起出血;长期慢性尖周炎、青春期龈炎、坏死性牙龈炎、牙龈脓肿、瘘管、息肉等受刺激面出血;龋坏牙齿在修补时,形成不良修复体刺激牙龈发炎;乳恒牙在替换、萌出过程中,口腔卫生不良出会引起牙龈发红、出血等。
另外,刷牙出血与家长和儿童选用的牙刷和使用方式有关。牙刷的刷毛过粗过硬,刷牙时左右拉锯式横刷,刷牙力量过大等,在刷牙时损伤牙龈。因此在选购牙刷时要选用较柔软的牙刷,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以防刺伤牙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