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性眼病怎么治疗

时间: 阅读:8222
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性眼病怎么治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09-18 12:43:54

由于新生儿容易产生窒息、吸氧一系列症状以及受输血、应用激素等的影响会使早产儿眼睛的血管难以形成,从而产生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性眼病,因此家长要是早产儿的眼睛保持清洁,并且保持饮食均衡,并恰当的给婴儿补钙补锌,但还需到医院眼科检查,接受治疗接受反复检查。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12 09:09:10

    先天白内障是儿童失明和视力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它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5%左右,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和学习,如治疗不及时,对日后的工作也会带来不利影响。虽然先天性白内障分诸多类型,但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传统的手术方法由于术后纤维组织的快速增生,使患儿在7-14天内就出现后发障,需再次手术或激光治疗。
    专家指出,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是白内障摘除+后囊膜撕囊术+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它可有效的阻止儿童白内障术后的纤维增生,使瞳孔区的视轴保持透明状态,达到一劳永逸。另一关键问题是手术后的视力康复问题,我们正常人的视觉发育在生后4个月到6岁左右是高峰期,在此阶段,哪怕遮挡任何一个眼睛1~2天,就会影响到被遮挡眼睛的视觉成长,使双眼视力发育不平衡,造成弱视。由此可见,无论是单眼白内障还是双眼白内障,由于生后眼睛得不到正常的光学刺激,具有不同程度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同时还有立体视觉、色觉等功能的丧失,即使白内障手术再成功,术后的视力不可能迅速得到提高,还需要做较长期的弱视训练,最终视力得以恢复正常。再者,从弱视恢复的时间来讲,年龄越小,恢复越快,效果越好,所以先天白内障患儿的手术原则上越早越好,争取6个月以内完成。
    在摘除白内障后,由于眼睛处于无晶状体眼状态,所以术后要配戴一个10D左右的凸透镜,来弥补眼睛的屈光缺陷,这在弱视训练中非常重要,由于大多数患儿不配合戴眼镜,有学者就提出早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方案,如在4岁之前植入人工晶体,那么,中间要再次置换人工晶体的度数,以适应眼球的正常发育;如果在6岁以后植入人工晶体,则像成人一样终生不变。现代研究证明,先天白内障的治疗年龄越小,预后越好,早期植入人工晶体眼的视觉功能的恢复要好于单纯配戴眼镜的眼。
    先天性白内障是小孩最严重的 致盲性眼病,手术虽 然去除了混浊的晶体(即白内障),但并没有从视功能上提高视力。提高视力才是治疗白内障的最终目的。因此,术后家长一定要比重视手术更加重视弱视治疗。否则,即使是最成功的手术,也会导致终身低视力或眼盲,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家庭、社会负担。

  • 冉冉云
    回复
    2024-05-12 09:09: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一双好的眼睛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事情,但是有一些早产儿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症状,比如视网膜病变,那么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下吧。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原因

     这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医学界认为它可能和早产与保温箱中氧气浓度有关。在1970年以前,一般认为是婴儿在保温箱中呼吸过高浓度的氧气所造成,但是在精细的调整氧气浓度后,发现除了高浓度的氧气之外,似乎与视网膜的成熟度有关,因而早产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早产使得血管于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而保温箱中高浓度的氧气,使得尚未成熟的视网膜上的血管收缩、阻塞,因而产生不正常的血管增生与纤维组织。

     人类眼睛视网膜上靠鼻侧的血管大约是在怀孕八个月时完全形成,但是颞侧的血管却是在出生后才完全长好。因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主要侵犯颞侧视网膜,此种新生血管相当脆弱而且容易出血,当玻璃体出血纤维化时,进而造成牵引性的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因为在早产儿照顾过程中,小儿加护中心一般会请眼科医师定期施行视网膜病变筛检,所以绝大部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即被检查出来。对于达到治疗标准的早产儿,目前有两种治疗方式,分别为视网膜冷冻治疗及视网膜镭射治疗。治疗原则是将冷冻或是镭射治疗施行在病变眼睛,没有血管生长的周边视网膜上。根据统计,视网膜冷冻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严重视力丧失比率达一半以上。视网膜镭射治疗是新近采用的治疗方式,不仅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视网膜冷冻治疗方式相同。最重要的优点是施行过程中,对后极部的治疗较为方便,眼睛较少伤害,患者痛苦大为减轻。

     因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缘故,现在进展至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例已经很少。如果不幸进展至第四或第五期病变的视网膜剥离,就必须施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巩膜扣压术,使剥离的视网膜复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期第一期病变的特征是产生薄薄的白色线条,将视网膜前方没有血管的部分与后方有血管的部份分隔,使得在分隔线附近的血管,因受到阻碍而呈现过度分支的状态。

     第二期病变是白色线条变宽变高,进而形成粉红色的突起,视网膜上的血管生长进入到突起中,此时没有造成视网膜剥离。

     第三期病变是突起内的新生血管往视网膜外增生以及纤维化,玻璃体逐渐混浊。

     第四期病变是由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增生及纤维化的牵引视网膜,造成了部分视网膜剥离与结疤组织。

     第五期病变是指病变进展至视网膜完全剥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2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与接受氧治疗等因素有关。虽然人们对此病已开始有一些认识,但是仍然有家长乃至非专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所以还有很多早产宝宝因为检查的时间太晚,以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

      主要原因: 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有一个灰白色血管不能逾越的分界线,阻止血管正常生长。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2、氧疗

     (1)氧疗时间越长,吸入氧浓度越高,动脉血氧分压越高,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重。用CPAP或机械通气者ROP发生率比头罩吸氧者高。患者一般均有出生后在温箱内过度吸氧史。

     (2)浓度给氧后迅速停止,使组织相对缺氧,从而促进ROP产生,与吸氧时间知短无关。动脉血氧分压的波动对ROP进展起重要作用。

      3、其他

     (1)各种因素所致缺氧、酸中毒(pH<7.25)、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低体温<35.6摄氏度、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内出血、败血症、光照、应用黄嘌呤药物等。

     (2)β受体阻滞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增加脉络膜血管紧张性,促进ROP的发展。

     (3)母体贫血及多胎儿等。

     (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CO2过低可致视网膜血管收缩导致视网膜缺血,最终形成ROP。

     (5)种族:白人发病率高,病情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儿眼科普查制度。

     如果虹膜前后粘连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广泛,则可考虑抗青光眼手术。

     ROP并非都无休止地从1期进展到5期,多数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即自行消退而不再发展,仅约10%病例发生视网膜全脱离,因此,对1,2期病变只需观察而不用治疗,但如病变发展到阈值期则需立即进行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阈值ROP是治疗本病的原则,目前国际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针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亦发展了一些内科治疗。

      1、手术治疗

      (1)冷凝治疗: 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2)激光光凝治疗: 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1区ROP疗效更好,对2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也有作者尝试用经巩膜的810nm激光代替冷冻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

      (3)玻璃体切除手术: 巩膜环扎术失败及5期患者,只有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效果以视网膜脱离呈宽漏斗型最好,约40%视网膜能复位,窄漏斗型最差,仅20%,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有用视力。

      (4)巩膜环扎术: 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4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5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是为了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5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患儿不做手术仍可自愈。

      2、内科治疗

      (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 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且还增加早产儿的病死率,随着血管生长因子在ROP形成中作用的确立,发现缺氧可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合成,提出补氧治疗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抑制ROP发生,发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2)新生血管抑制剂: 尚在研制与动物试验中。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预防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

     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另外,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后粘连。

     总之,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也必须要重视,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1、活动期分为五个阶段:

      (1)血管改变阶段:为 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 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 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治疗,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 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 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本病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1度: 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2度: 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3度: 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皱褶905位于颞侧,105位于鼻侧。位于颞上颞下侧者甚为少见。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4度: 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领被遮蔽。自未遮住起检眼镜检查可见眼底红光反射。

      5度: 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 木槿
    回复
    2024-05-12 09:09:10

    目录1拼音2概述3病因4症状5预防 1拼音

    jīng tǐ hòu xiān wéi zēng shēng zhèng

    2概述

    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以眼底血管改变为特征的新生儿眼病,病变可由轻度血管扩张、迂曲发展为视网膜剥离而致失明。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新生儿氧中毒表现之一,主要发生于早产儿、体重低于1500g者尤易发病,故又名早产儿视网膜病。

    3病因

    1942年Terry首先报道此病,但对其病因不明。50年代以来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资料证实了它的发生与氧疗有关。近年来由于呼吸机的应用及监护技术的发展,使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此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大部分患儿的发病与在生后10~14天内接受高浓度氧治疗有关。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尚未完善,对高浓度氧极敏感。

    4症状

    若早产儿吸入氧的浓度过高,Pao2大于100mmHg时,视网膜即可出现以下变化: 先有视网膜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害而使视网膜缺血,视网膜血管新生过程受到影响; 继之于3~6周内视网膜血管扩张、弯曲并有杂乱新生毛细血管长出伴渗出、出血。有些病例的病变至此阶段不再发展,即可逐渐恢复; 但有部分病例,病变可继续进展,新生血管向前延伸入玻璃体并靠近晶体,同时有纤维组织增生,视网膜水肿,最后除视神经 *** 附近的视网膜外均发生剥离,以致不可逆地导致患儿失明。病情严重者双侧眼球变小,前房变浅,伴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等。

    5预防

    必须严格掌握早产儿氧疗的指征,并注意氧的浓度,一般以40%为宜; 有条件时对接受氧疗的早产儿经常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以维持在50~70mmHg较为安全,切勿超过100mmHg。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早产儿接受氧疗时每天肌注维生素E 20mg/kg,可减轻由氧引起的损害。早产儿氧疗过程中应经常作眼底镜检查,如有血管痉挛出现时,应即刻将吸入氧的浓度降低。

  • 徐长卿
    回复
    2024-05-12 08:08:00

    眼底位于内眼深部,结构精细,眼底病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使眼底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但往往难以奏效,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眼底激光已成为许多眼底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眼底激光即视网膜光凝术。眼底激光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作用于视网膜的异常组织,使之有热凝破坏产生瘢痕达到治疗眼底病的目的。激光治疗眼底病已有30多年,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有确切的疗效。

关于华法林对新生儿的影响

新生儿破伤风治疗有必要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