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治疗主要是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注意观察宝宝反应情况以及奶量情况,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平时需要注意勤洗手,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败血症(septicemia)是细菌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病原菌进入血循环,在其中生长并产生毒素。既不同于菌血症(bacteremia)的细菌仅在血循环中生存而不产毒素,又与毒血症(toxemia)的血液只含有毒素而无细菌有别。菌血症可以有或没有临床表现,后者称隐性菌血症(occult bacteremia)。败血症过程中,病原菌集中在某些组织或器官,形成多处脓肿则称脓毒血症(pyemia)。败血症的发病基础,基于以下两方面:
(1)病人方面的因素:①年龄:好发年龄是幼婴及老人,他们抵抗力差、发病率高。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发生这种病症。出生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国外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统计。婴幼儿时期还可能发生隐性菌血症,患儿除体温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这类菌血症的发生率约为3%~10%。②病菌侵入途径:婴幼儿菌血症起源于皮肤、粘膜及脐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侵入途径。呼吸道感染可发生肺炎球菌败血症。由于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穿刺、内窥镜检查、各种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疗法、体外循环等手术都使细菌易于进入血流。
(2)病菌方面的因素:①病原菌数量大分泌毒力强大的内、外毒素、酶和致病因子,侵袭性强,以及侵入门户血循环充沛,都有利于败血症的发生。②致病菌的种类,随着病儿年龄的增长和药物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往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除新生儿期可能为大肠杆菌外,较多见的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其次是脑膜炎球菌与流感杆菌;伤寒及副伤寒、绿脓杆菌等则很少见。自从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败血症已明显减少。葡萄球菌则因其耐药菌株增多而更易导致败血症。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常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败血症的发病率又有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趋向,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及产气杆菌、沙雷氏菌、变形杆菌等致病力低的细菌败血症也可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致病菌。四联球菌在新生儿、婴幼儿败血症中也有报告。厌氧菌中以脆弱类杆菌多见。多细菌感染亦有发生。
本章分别叙述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杆菌所致败血症,而以诊断与治疗都比较复杂的葡萄球菌败血症为重点。
【临床表现】
起病急,突然发热,有时先发冷兼有寒战。体温多持续高热或弛张热。烦躁不安、全身不适、脉搏增快、食欲丧失,并出现头痛、盗汗、消瘦及贫血等症状。年幼儿体温骤升时每易发生惊厥。过分虚弱或循环不好者,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方面,意识不清、谵妄以至昏迷。胃肠道症状较多见,如呕吐、腹泻,轻重不一,重者短时间内即出现脱水、酸中毒。部分病儿有关节肿痛。呼吸加速加深、甚至不规则。皮肤及粘膜常出现瘀点、红斑或其它皮疹。猩红热样皮疹多见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败血症。肝脾多增大,偶见黄疸。其他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肺水肿、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迁徙性损害的好发部位,常因感染细菌的不同而各异,如肺、脑膜、关节、骨髓、心包和皮下组织等都可成为好发部位。严重败血症往往伴有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多见。细节可参阅血液疾病篇感染性休克篇专题。
【实验检查】
血液: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倾向。偶亦遇到白细胞总数不增,甚至反而减少,这可能表示预后不佳,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进行性贫血。
尿:可出现蛋白尿,亦可见少许白细胞及管型。
粪便:稀便较多,含少许粘液。
细菌培养:除血培养外,从病灶部位及病变体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菌。
【病理说明】
败血症患者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组织器官细胞变性、微血管栓塞、组织坏死与出血。除肺、肠、肝、肾、肾上腺等具有上述病变外,心、脾也常被波及。继发性脓胸、化脓性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及急性心内膜炎等合并症都较多见。
【诊断说明】
有明显原发性化脓病灶及较为典型的症状时,诊断不困难。高热、皮肤及粘膜瘀点、重性黄疸、脾肿大、以及发病前的皮肤或伤口感染;上呼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都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线索。此外,进行性贫血、中性粒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和蛋白尿等,对诊断都有帮助。诊断没确立前即用抗生素治疗,尤其广谱抗生素,每易掩盖病情,给确诊造成困难。对病情较严重或弱小婴儿,一有败血症可疑迹象,即应作必要的有效治疗,不得等候检查结果。
遇到持续发热、一般状况虚弱、病因不明拖延日子已比较多的患儿。应该深入细致地检查有无隐伏的感染灶。对有毛发掩蔽的皮肤、鼻窦、乳突、咽喉及其周围组织、长骨和关节都要认真检查。尿需要反复多次检查。对心、肺、长骨关节等,如有必要,应进行X线透视或摄取相片。
败血症的最后诊断依据是,由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取得阳性血培养有赖于下面几个关键:尽早在病的急性期取血培养;要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连续取血培养二次以上。争取在寒战发作或体温骤升时取血,每次分别自两个不同静脉取血能提高培养阳性率,血量要适当。同时还得进行厌氧细菌培养。培养阳性细菌需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利治疗。
此外,可考虑四唑氮蓝染料的还原试验,这是白细胞吞噬与杀死细菌的作用。影响到四唑氮蓝还原为甲臜(formazan)。此试验在新生儿更可靠些,因正常新生儿白细胞趋向还原染料较年长儿为强,在年长儿中可出现假阳性。做鲎试验测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有助于诊断。
【治疗说明】
败血症治疗的主要关键在于:①彻底肃清原发病灶和迁徙性损害,以杜绝病原菌的来源。②使用有效抗生素以尽快消灭血液中所有细菌。③及早发现新的迁徙性病灶,随时予以彻底清除。④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支持疗法,身体虚弱、迁徙病灶多、病势严重的患儿,多次输血、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应保证足够的热卡、液体及营养需要。⑤对症治疗,体温过高时给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发生惊厥时,给镇静剂,必要时可考虑人工冬眠疗法。 ⑥周密细致的护理。
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治疗败血症,抗生素是首要药物,应及早采用,不等待培养结果。一般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未得培养结果之前,常需兼顾G+球菌及G杆菌,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治疗。以后,再针对培养出的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度,更换最合适的抗生素。病势特别严重的病儿,还应考虑是否需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败血症或败血症性休克是否有益,仍无定论。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5~30mg/kg静脉注射或相当于此剂量的其他制剂并于2~4小时内重复此剂量,有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与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可抵抗细菌毒素的损害,但由于它可使体内隐性感染病灶发展与播散,必须与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使用。因此,加用这种疗法之前,应全面慎重考虑,一般仅短程(3~5天)治疗。三甲氧苄氨嘧啶(TMP)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一般说来,G-杆菌耐药普遍,败血症可选用广谱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对绿脓杆菌败血症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甙类合用。对链球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厌氧菌败血症,脆弱类杆菌败血症可予较大剂量氯霉素与甲硝唑(灭滴灵)合用。厌氧球菌败血症可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甲硝唑合用。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问题比较复杂,其治疗方法拟在下面的专节中讨论。
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每易造成种种困难,如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体内各种菌群失调,对各种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等。选用抗生素时必须慎重考虑。近来主张间歇静脉给药。
【预后说明】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患儿年龄,营养状况,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以及治疗开始的早晚和是否彻底等。一般说来,年龄越小,营养状况越差,预后越不好,尤其是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病死率可高达30%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正确和彻底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关键。隐性菌血症虽多数预后较好,但亦可发生脑膜炎,仍应警惕。
败血症
1 病菌从体内已有的病灶不断地或周期性地进入血流中所引起的全身性的感染症。因此不论是从原因上还是从症状上来看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中形成脓肿倾向强的称为脓血症(德Pyamia)。 某些特殊疾病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等都有败血症期。除这些全身性疾病外,最常见的原因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状球菌。许多化脓菌常常引起继发性败血症。败 血症的病状根据病原菌种类、毒力及机体防御机制的不同而不一致。由于细菌毒素可引起心脏、肝脏、肾脏、肌肉等实体变性,在以脾脏、淋巴结等为中心的全身网 状内皮系统的防御反应之外,还可出现由于细菌的局部影响所引起的急性炎症等败血症的主要病变。治疗上使用各种抗生素等化学疗法。
2 败血症常由猪霍乱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导致组织器官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等。出现高热、寒战、厌食、贫血等。在发热期,血培养阳性率高。 体液免疫方面,局部抗体较重要,尤其是slga具有特异性防止伤寒杆菌粘附于肠粘膜表面的能力。抗o和抗vi抗体能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至于血循环中lgm、lgg抗体对胞内寄生菌无免疫作用。
3 一种严重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由于致病菌侵入并存留于血液循 环中不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大汗及头痛头晕甚至出现神智障碍或昏迷;同时呼吸急促,脉细而快,重者发生中毒性休 克。化验血液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液培养中可见细菌生长。此症多继发于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胆道、泌尿系等感染,污染的严重创伤,如大面积 烧伤、开放性骨折等,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外科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引起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近年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Bacillus Proteus)等。此症危险性较大,治疗要积极、及时,尽早应用大剂量有效抗菌素,同时要正确处理原发病灶,还应采取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措施。积极认真治疗各种感染性疾患及防止外伤感染是预防败血症发生的关键。
常见败血症
1.金葡菌败血症原发病灶常为疖、痈、皲裂等皮肤及伤口感染。从口腔粘膜及呼吸道入侵者多数为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者的医院内感染。临床急起发病、寒战高热、皮疹形态多样化,可有瘀点、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及脓疱疹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大关节疼痛,有时红肿。迁徙性损害是金葡菌败血症的特点,常见多发性肺部浸润,甚至形成脓肿,其次有肝脓肿、骨髓炎、关节炎、皮下脓肿等。有文献结合尸检报告,金葡菌败血症并发心内膜炎者可高达8%,由于急性心内膜炎可侵犯正常心瓣膜,病理性杂音的出现不及亚急性者为多,因此,如发热不退,有进行性贫血、反复出现皮肤瘀点、有内脏血管栓塞、血培养持续阳性等,应考虑心内膜炎的存在。须进一步做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感染性休克较少见。由于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及医院内感染逐年增多,80年代末期以来,金葡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升高。国内对各地共 1000余例败血症的病原学分析表明,金葡菌败血症所占比例高达20%~30%。
2.表葡菌败血症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表葡菌正常存在于人体皮肤、粘膜表面。早年忽视此菌的致病性。60年代以后发现表葡菌败血症逐渐增多,可占败血症总数的10%~15%,尤其多见于大医院的院内感染,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者,如静脉导管,人工关节、人工瓣膜、起搏器等。表葡菌可粘附于人工假体装置及导管表面并繁殖,且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slimelibe)覆盖在表面而影响吞噬细胞及抗菌药物的作用。当人体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时,呼吸道及肠道中此菌的数目增多,可导致双重感染性败血症。表葡菌十分耐药,耐甲氧西林的菌株(MRSE)多见,病死率可达30%以上。
由于表葡菌为正常皮肤表面的细菌,因此,血培养阳性常难以鉴别是污染或感染而致。如患者有人工假体装置或免疫缺陷者,应多考虑感染,如假体装置局部疼痛、有压痛、导管进入皮肤处有红肿,人工关节功能障碍、人工瓣膜者有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或多发性血栓形成,都是感染的有力证据。
3.肠球菌败血症 其发病率在近30年来明显增高,在医院内感染的败血症中可占10%左右,泌尿生殖道是常见的入侵途径,也易发生于消化道肿瘤及腹腔感染的病人。由于易伴发心内膜炎,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病情多危重。
4.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常从泌尿生殖道、肠道(特别是下消化道)或胆道入侵。肺炎杆菌及绿脓杆菌也常从呼吸道入侵。病前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多数伴有各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原发病,因此多见于医院内感染。部分病人可有体温不升、双峰热、相对缓脉等,40%左右的病人可发生休克,有低蛋白血症者更易发生。严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有心律紊乱、心力衰竭、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病情危重。肺炎杆菌败血症并可出现迁徙性病灶。绿脓杆菌败血症继发于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者尤为多见,临床表现较一般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凶险,可有较特征性中心坏死性皮疹,休克、DIC、黄疸等的发病率均较高。
5.厌氧菌败血症厌氧菌正常存在于人类口腔、肠道、泌尿道及生殖道中,人体对厌氧菌感染的防御是组织中正常氧化还原电势。当皮肤粘膜破损时厌氧菌易于入侵,如有组织缺氧坏死,则氧化还原电势下降,细菌易于生长繁殖而扩散。厌氧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导致溶血、黄疸、发热、血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所产生的肝素酶可使肝素降解而促凝,有利于脓毒性血栓形成、脱落后致迁徙性病灶。厌氧菌常从肠道的肿瘤、憩室炎,女性生殖道、褥疮溃疡坏疽处入侵,从肠道入侵者多为脆弱拟杆菌。从生殖道入侵者也可为厌氧链球菌。厌氧菌常与其他需氧菌同时感染。临床表现毒血症状重,可有高热、黄疸、休克、扩散性血管内凝血、迁徒性病灶、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等。病变组织有脏而臭的分泌物,含有气体,并可有假膜形成。
6.真菌性败血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美国某肿瘤医院统计其发病率每年以31%递增。几乎全部病例发生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者的医院内感染,常见于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后的内源性感染及静脉插管输液、透析疗法、肿瘤及白血病的化疗者,多数伴有细菌感染。一般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病程后期,病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的毒血症状可较轻而被原发疾病及同时存在的细菌感染掩盖,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尸检时始获确诊。真菌性败血症为扩散型,病变累及肝、脾、肺、心内膜等,有助于诊断。当免疫缺陷者的感染应用了足量广谱抗菌素后,未见好转时须考虑有真菌感染。除血培养外,痰、尿、咽拭子等培养常可获同一真菌。
7.其他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忒菌是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其引起的败血症常见于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和免疫功能缺陷者。动物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健康带菌者可能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孕妇受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前者引起流产、后者导致新生儿严重的全身扩散性感染。成人败血症常与脑膜炎同存。临床表现无特殊,但有时体温稽留,颇似伤寒,也有合并心内膜炎的报告。JK组棒状杆菌败血症是1976年初次发现的,住院病人,特别是白血病化疗等颗粒细胞减少者可有40%皮肤带菌。由于JK组棒状杆菌对青霉素、头孢霉素、氨基甙类等抗生素均耐药,因此感染易发生在颗粒细胞减低而又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中,也可由静脉导管带入感染。近年来发现婴幼儿鼠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的病死率高达40%,以腹泻为早期症状,以后有多脏器损害,出现休克、 DIC、呼吸衰竭、脑水肿等临床表现,40%以上为院内感染。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重点临床重点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血流感染(点击链接可查看就医指南)病原菌通常指细菌也可为真菌分枝杆菌等病程中成有炎症介质的激活与释放引起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等一系列科室临床症状重者可致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败血症的病原学: 引起败血症的致菌病: (一)革兰阳性球菌:以金葡萄最为常见在医院内感染者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也不少见其他还有肺炎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后者常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另外D组链球菌(肠球菌)以易并发心内膜炎而引起关注 (二)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肺炎杆菌肠杆菌(产气杆菌凝团杆菌等)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沙雷菌等 (三)厌氧菌:主要著名为脆弱杆菌消化球菌与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目前人才报道厌氧菌败血症占败血症总数的%左右但由于厌氧菌国内培养技术较为复杂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四)真菌:主要坚持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曲菌与毛霉菌 败血症致病菌的种类可因不同中国年龄性别感染灶原发病国外免疫功能感染场所和工作不同地区中心有一定差别病原菌从不同学会途径侵入血循环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于人体的防御多例免疫功能和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败血症的临床引用表现: 败血症无特意的应用临床表现除外伤性医疗手术后挤压疮疖等发生者外大多无明确潜伏期 毒血症症状:起病大多急骤常有寒战与高热发热多为弛张型或间歇型少数可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双峰热可伴不规则寒战可有出汗但出汗后症状不见缓解伴全身不适头痛肌关节酸痛软弱无力不思饮食脉率与呼吸均加速少数患者可有恶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毒中毒性心肌炎肝炎肠麻痹感染性休克DIC等 皮疹: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关节症状:表现为最后大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少数有关节腔积液积脓 肝脾肿大:一般仅轻度肿大当发生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时则肝肿大可显著伴明显压痛并可出现黄疸 迁徙性损害:由细菌栓子散播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多见于化脓球菌(尤其免疫是金葡萄)厌氧菌等所致的败血症常见者有皮下脓肿肺脓肿治疗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等在金葡萄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病例可并发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伴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血管栓塞症状因急性心内膜炎可侵犯正常薄膜初起可无病理性杂音 败血症的治疗主任: (一)一般和对症从事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 (二)病原提出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交流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抢救多自静脉给药;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天方可酌情停药 (三)局部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指导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青年四川治疗 【疾病预防】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记得采纳啊
分类: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我想要知道
解析: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当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时称为脓毒败血症。
【病因】
各种致病菌都可引起败血症。常见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菌属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力较弱的细菌或条件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近年来致病菌种已发生变化,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有所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所致者逐年上升,这与血管插管、体内异物置人等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儿童期败血症多见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因为:①年龄愈小,机体免疫功能愈差,局部感染后局限能力愈弱,极易导致感染扩散;②由于小儿时期皮肤粘膜柔嫩、易受损伤,血液中单核吞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亦低,为败血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③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白血病和肿瘤患儿用化疗或放疗时等均可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败血症。
各种病原菌常循不同途径侵人机体:葡萄球菌常经由毛囊炎、疖、脓肿、脓疱病、新生儿脐炎等皮肤感染侵人机体,或由中耳炎、肺炎等病灶播散入血;革兰阴性杆菌则多由肠道、泌尿系统、胆道等途径侵人;绿脓杆菌感染多见于皮肤烧伤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医源性感染,如通过留置导管、血液或腹膜透析、脏器移植等造成者则以耐药细菌为多。
细菌进入血循环后,在生长、增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毒素,革兰阴性杆菌释出的内毒素或革兰阳性细菌胞膜含有的脂质胞壁酸与肽聚糖形成的复合物首先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 TNF,IL-l、IL-6、IL-8,INFr等细胞因子,由此触发了机体对入侵细菌的阻抑反应,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包括: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被激活;糖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被释出;这类介质最终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渗漏,血容量不足以至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灌注不足,随即发生休克和DIC。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一)感染中毒症状 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二)皮肤损伤 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三)胃肠道症状 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四)关节症状 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五)肝脾肿大 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六)其他症状 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见多处迁徙性病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并发休克和DIC。 瘀点、瘀斑、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镜检找细菌。
【诊断】
凡遇下列情况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皮肤粘膜局部炎症加重,伴有寒战、高热、中毒症状明显;或虽无明确的感染部位,但感染中毒症状明显。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但一次血培养阴性不能否定败血症的诊断。
【治疗】
(一)抗菌治疗 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当病原菌不明时,可根据细菌人侵途径、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等选择药物,通常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联合用药,而后可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宜用苯唑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常联合2种以上静脉给药,体温正常后继续应用10天;②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感染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糖甙类联合应用,绿脓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噻甲羧肟与氨基糖甙类或羧苄青霉素联用;③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与氯霉素合用。
如有化脓病灶,则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进行外科切开引流或穿刺排脓等处理。
(二)其他治疗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保障营养。可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或少量多次输人血浆、全血或白蛋白。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在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3~5天)治疗。
【预后】
年龄小、营养状况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和发生休克、DIC者预后不佳。
【预防】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导读」 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那么该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它的症状有哪些?它能不能能治愈?妈网百科带你一起了解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病是什么
新生儿败血病又叫做新生儿脓毒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细菌很容易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也因为病毒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新生儿败血病可以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该病症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病的症状新生儿败血病的症状因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小孩的抵抗能力不同而有差异。常见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菌属等引起的。近年来致病菌种已发生变化,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有所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所致者逐年上升,这与血管插管、体内异物置人等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有一定关系。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牀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具体症状如下:
1、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是畏寒怕冷,然后突然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另外,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2、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3、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4、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5、肝脾肿大。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6、其他症状。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见多处迁徙性病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并发休克和DIC。瘀点、瘀斑、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镜检找细菌。
新生儿败血病严重吗严重。新生儿败血病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很高。由于此病缺乏特殊的表现,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只要在分娩过程中,有胎膜早破、羊水混浊、恶臭,孕妇 分娩前有发热、感染史,产程长,产程中有不洁断脐史,以及脐部或皮肤感染、口腔外伤,应警惕患此病的可能。如果新生儿出现拒奶、或吃奶减少,反应差、哭声 低、面色发灰、苍白、皮肤黄疸加深、体重不增,以及体温波动等,应怀疑发生新生儿败血症。要及时抱往医院诊治。
新生儿败血病能治好吗一旦发现新生儿患有败血病,应该立刻采取积极治疗,而且必须及时接受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愈时间。相信在积极的治疗方法下,新生儿败血病是可以治好的。其中治疗方法如下:
1、抗生素
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 *** 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1)免疫球蛋白治疗。早产儿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成熟新生儿为高,足月儿虽无明显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抗体而不能控制这类感染。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型抗体,因此可用于败血症的辅助治疗。国内外资料推荐剂量: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2)白细胞的输入。重症败血症患儿,若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而骨髓储备白细胞又不能补充粒细胞的缺乏时,输入从正常成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多形核白细胞,可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3)交换输血。重症败血症患儿可通过换血除去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血凝过程,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血主张用新鲜全血,换血量为160ml/kg,但要注意换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应等。换血疗法适应于经抗感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病怎么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出生前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
出生后的感染是最常见的,其感染途径是细菌侵入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等地方,而这些位置是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新生儿产时有呼吸抑制而经过复苏干预、羊膜破水时间过长(>24h),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都应该多加注意。另外,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随出生体重的下降而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所以,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古语有云:防范于未然。所以要想宝宝身体健康,首先要了解疾病的来源,怎么预防才是恰当的,那么新生儿败血病如何预防?
首先,孕妇女少到公共场所,避免感染。并且做好卫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然后,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另外,出生后注意小儿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还需要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败血病影响智力吗新生儿败血病如果不能及时、彻底地治疗,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及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如发生以上症状的话均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因此,当小儿有皮肤脓疱疹、脐部发红化脓或臀部皮疹、破溃应到医院诊治。如果小儿吃奶减少、嗜睡、哭闹不安、黄疸加重,出现腹胀、腹泻等应住院彻底地抗感染治疗,有效制止病情发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