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一个礼拜可以通过口服益生菌来做调理,比如乳酸菌素片和双歧杆菌,可以达到调理肠道菌群的效果,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同时也可以口服蒙脱石散来做治疗,能够达到收敛以及止泻的效果。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人群,就需要到医院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来做改善,要配合使用头孢曲松和青霉素注射液来治疗。
一、宝宝一直拉稀怎么办
1.观察孩子精神怎么样,如果是精神不错,吃也能吃睡也睡的好,那你可以再观察两天。
2.如果是这样拉肚子超过5天,你就拿宝宝的便便去医院检查化验,看是否有异常,无异常的话,就可以放心了,宝宝是消化不良,这时医生可能会问你家里有什么药之类的,这里注意了,现在的医生不负责任的多,有些会给你开抗生素之类的,坚决不要!
3.每天早上起床给宝宝吃半包宝贝乐,吃完奶后两个小时喂半个蒸苹果,下午吃完奶后两个小时再喂半个蒸苹果……
4.宝宝拉肚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化不好,特别是转食期,添加辅食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每次只能加一种,等宝宝适应之后再加另一种!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妈妈吃的东西也要注意。
5.白萝卜汤。将白萝卜切细丝,适量水上火烧至沸腾,将萝卜丝倒入,开后即可。将水沥出倒入奶瓶。待温度适中时即可喂饮。此方可助消化。非常好用。注意:煮水时开锅即可,注意不要煮过那样就会失去效用。
二、宝宝一直拉稀的原因有哪些
1.拉稀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吃坏肚子”,有些是传染的,有些是“体质”问题。很多不同的疾病都以腹泻为症状,所以了解其发生塬因,对治疗是有帮助的。腹泻依症状发生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腹泻通常不超过十四天。急性腹泻很多是因传染、不洁的食物及饮水造成的。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加会导致机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增多,同时,胃肠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造成营养摄入量减少。那宝宝腹泻时在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因此应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生病期间多补充水分如白开水、鲜果汁等,吃母乳的孩子多喂母乳;选择易于消化吸收且清淡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羹、藕粉、米粥等;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疾病恢复期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并从半流质食物过渡到软食直至日常饮食。在病愈后半个月内,每天增加一餐,以弥补患病期间的损失,加餐的量要与正餐相当,并与正餐间隔3小时。如果加餐过量则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疾病康复。
2.饮食。宝宝太小,消化功能还不完善,自己的消化酶分泌还很少,不要让宝宝吃得太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经常给宝宝变换食物,这样都会导致宝宝发生腹泻。另外,宝宝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也会引起腹泻。
3.感染。由于宝宝的胃肠道免疫力差,比较容易感染病毒,在冬季,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是常见的原因。另外,食用奶粉所用的杯具和辅助食物如果消毒不彻底,也有感染朗可能。而宝宝一旦食用就会引起拉稀。
三、宝宝一直拉稀饮食要注意什么
1.宝宝难以适应多变的气候,会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引发肠胃道毛病,如肚子痛、胀、恶心、腹泻。且宝宝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更容易生病,腹泻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2.在宝宝腹泻症状仍未能控制时,如炎症急性期,应少食以减轻胃肠负担,不应过早地进行所谓“补”的饮食,而在症状控制后的恢复期,才逐渐加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病程较长、体质较差者,可给予要素饮食(不必经消化即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病情较重者要考虑禁食,改从静脉补充各种营养成分(胃肠外营养)。
3.病因不同的腹泻饮食调节也有不同的区别。急性胃肠炎的腹泻一般恢复较快,饮食应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米汤或稀粥)为主,如症状较重则应短期禁食或仅口服糖盐水;以利于腹泻的恢复。
4.宝宝轻度腹泻,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的,用等量的米汤或水稀释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2天,以后恢复正常饮食。提醒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选用粥、面条或烂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等。
四、宝宝一直拉稀家庭护理有哪些
1.及早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很多妈咪只要宝宝一腹泻,便急着往医院跑。其实,宝宝在腹泻一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在家里进行治疗。这样既及时又方便,还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恢复病情很有利处。那么,妈咪首先要做的是判断宝宝是否是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宝宝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颜色发黄,并且表现出烦躁、爱哭。妈咪可从以下几种补液方法中选择一种:用自制的`糖盐水补液,即在5000毫升的温开水中加入1.75克精食盐和10克白糖,1.75克精食盐相当于啤酒瓶盖的一半,10克白糖相当于2小勺;用自制的米汤加盐液体补液,即在500毫升温开水加入1.75克的精食盐;用医生给开出来的ORS(口服补液盐)补液,ORS补液盐是已配好的干粉,使用时按说明书配成液体即可。然后,在最初4小时里,按宝宝的每公斤体重给予20—40毫升液体。此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2岁以下的宝宝可每隔1—2分钟便喂上一小勺,大一点的宝宝则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宝宝呕吐,待10分钟后再慢慢地喂;一旦宝宝出现眼睑浮肿,表明补液有些过量,应暂时改喝白开水或母乳。
2.给宝宝丰富的食物以防止营养不良,传统的腹泻治疗方法,主张让患儿禁食一段时间。然而,这样有碍于身体的营养补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现在主张不要让腹泻的宝宝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每日至少进食6次。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吃母乳,但妈咪的饮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则会使腹泻加重;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按平时量喝奶;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离乳食品的宝宝,可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宝宝肠胃功能的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因吃的不当而引起腹泻,那么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呢?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婴儿拉肚子一周怎么办 ,欢迎阅读。
婴儿拉肚子怎么办
1、一般疗法:
若宝宝年龄在6个月以内,是母乳喂养,需要继续母乳喂养;如果不是母乳喂养,可以用宝宝日常食用的奶或者奶制品继续喂养,轻症的宝宝适当减少吸奶量。若宝宝年龄在6个月以上或已开始食用固体食物,则给些米粥或其他淀粉混合食物,有条件的家庭可加些蔬菜、鱼或肉末,每次喂饭可加些植物油。
(1)可以给些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以补充钾。
(2)喂新鲜制作的食物,这些食物要很好地烹制、研磨或捣碎。
(3)鼓励宝宝进食,每日至少喂6次。
(4)腹泻停止后继续给宝宝喂上述食物,且在腹泻停止后两周内每天至少加餐一次直至体重恢复正常。
但如果宝宝拉肚子情况严重,要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
(1)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的宝宝。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2)静脉补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脱水的孩子。
3、药物治疗:如小儿腹泻3天不见好转或出现下列症状时带病儿去找医生:
(1)多次水样便。
(2)频繁呕吐。
(3)明显口渴。
(4)不能正常饮食。
(5)发烧。
(6)大便带血。
4、控制感染:针对病因,选用抗菌药物。
5、对症治疗:腹泻可口服1次碳酸铋或轻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每岁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对症处理。
6、治疗偏方:取新鲜胡萝卜适量,洗净切碎,加水煮烂,然后取出胡萝卜捣成糊状即成(煮胡萝卜的水留作备用)。
食用时,每100毫升煮胡萝卜的水中,加入5-10克(约一小匙)胡萝卜泥。进食量主要根据宝宝的食欲,可按平时的食量喂给。一般来说,喂食胡萝卜泥2至3天,便便即可成形。
7、保护娇嫩皮肤:尿布必须勤更换,更需用清水清洗屁股并吸干。
8、适当增减衣物:婴幼儿的衣着,应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避免腹部受凉。夏季应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经常进行温水浴。
宝宝拉肚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喂养不得当
一说到喂养那就肯定要说说母乳了。首先,母乳对宝宝来说很重要,如果妈妈们经常吃辛辣、海鲜、太凉或太咸的食物,母乳的质量就会下降,进而导致宝宝出现腹泻的情况。
另外,如果选择用奶粉喂养的话,那一定要保证奶瓶的干净度。很多妈妈在前期都会对奶嘴进行消毒,但是到后期,很多宝妈都会习惯性的`只用冷水冲冲。由于宝宝的消化道比较脆弱,
若果奶嘴上附有未消灭的病菌,进食后就会引起感染,进而导致腹泻。所以,“病从口入”大多数都是这样来的。
对策:为保证母乳质量,妈妈们要尽量保持清淡健康的饮食,避免辛辣过咸等食物。此外,奶粉喂养的妈妈们要记得:每次喂养前都要用开水消毒奶瓶。如果因喂养不当导致了腹泻,可以服用一些儿童止泻药,如蒙脱石散。
2、腹部着凉
由于宝宝还小,所以睡觉时难免会踢被子,这样也容易导致腹部着凉。腹部着凉容易刺激宝宝的肠管平滑肌,让其收缩加强,加速肠道蠕动,进而出现拉肚子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还会伴有腹痛的现象。
对策:出现该情况无需使用药物,使用药物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此时需要做的是腹部保暖,妈妈们可以用小毛巾包裹住热水袋,温热宝宝的腹部,水不必太热,以免烫伤。平时可以适量的为宝宝添加衣物。此外,宝宝睡着后,妈妈们要随时过去查看是否有改好被子,也可能根据温度适当的加被子。
3、季节性腹泻
秋转冬这个季节,特别是现在,由于昼夜温差大,宝宝们很容易受凉感冒,引起腹泻。另外,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体)在此时也开始活跃起来,极其容易经过粪口传播,即弄脏的手、物体表面、水源等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肠胃炎。
对策:此时最好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若出现季节性变化,可适当为宝宝添加衣物,同事要少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此外,多注意孩子的卫生,勤洗手,以免孩子吮吸手指时将病菌送入口中引起腹泻。
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给宝宝服用药物,此外还要及时的补充水分,若2天还未痊愈,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