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疝气会引发烦躁、哭闹、体表包块、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早进行治疗还可能会引起肠梗阻等并发症。
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手法复位及疝气带压迫的方式进行缓解,严重者建议通过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避免影响孩子的健康。
1.疝容物粘连粘连时可引起脐部疼痛,尤其是大网膜在疝囊内粘连时,疼痛更明显,有时可引起腹胀、呕吐等症状。
2.脐疝嵌顿脐疝的内容物多为小肠、大网膜等,很少发生嵌顿。一旦脐疝嵌顿,则各种症状加剧。
3.脐疝穿破脐疝疝囊及被盖较薄,遇有外力时,易发生穿破。
“我家宝宝只要一哭闹,蛋蛋就鼓起一大块是怎么回事?”
“娃左大腿根有一肿块,平时运动完了会疼,休息一会儿后就会自己‘消肿’,也不疼了,要紧吗?”
看完宝妈的留言后,觉得这就是“很有人气”的腹股沟疝气!
其实,很多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只要一哭闹,可能在他的腹股沟处就会出现一个肿块。只不过很多家长都没当回事,直到宝宝不停的哭闹后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腹股沟疝气。
有的疝气可能会“良心发现”主动自愈。但有些却非要折磨宝宝一下,例如:腹股沟疝气!
腹股沟疝气比较偏爱于男宝宝和早产儿。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导致疝气嵌顿、肠穿孔、腹膜炎等。
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一侧睾丸或卵巢发育不良,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甚至有危害生命!
什么是疝气?
疝气在医学上是指人体某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疝气是一个灵魂自由奔放的脏器,喜欢找宝宝身体上薄弱的部位,随着宝宝哭闹的时候就会时不时的顶出来。
常见的疝气分为脐疝、股疝和腹股沟疝。一般情况下,脐疝可以自愈,股疝则多发生于女性,但在儿童阶段比较罕见,相对而言,它们两个都是疝气中的小卒。
而腹股沟疝气则当属大王了,它突出在腿根部(即腹股沟部位),里面是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
它最典型的表现为:当宝宝腹部压力增大时(如哭闹、排便、玩耍等),阴囊上端外侧会出现一个鼓包。
而当宝宝安静或躺下来一段时间后,鼓包会逐渐消失,即疝囊内的肠子回到腹腔内了。
这个时间或长或短,这个期间的宝宝可能会出现“易哭闹,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如果肿块持续时间较长或碰触有疼痛感,则可能是发生了嵌顿,这时的宝宝会出现更加爱哭,耍脾气等。
这个时候如果不采取措施,突出部分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僵硬,肿胀等症状,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异常应马上带去医院进行检查。
提示家长们,民间有两个不靠谱的方法,大家记得避雷!
01
用腹股沟疝气带绑住容易鼓起的位置
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脏器依然会被挤出来,由于迫于两边的压力,则更加重了嵌顿的几率。
02
家长自行进行揉推
俗话说的好: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如果发生了嵌顿,家长自行揉推很可能加重宝宝的病情。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安抚宝宝,冰敷疝气部位,并尽快带宝宝去医院交给医生进行治疗。
由于腹股沟疝气自愈的可能性极低,所以芽芽妈提示家长们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疝气的危险
由于疝气发生在婴儿的腹股沟中,首先会影响婴儿的消化系统。它会引起腹胀,腹痛,便秘和婴儿吸收不良,从而影响婴儿的健康。
其次,因腹股沟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疝气会挤压婴儿的生殖系统,影响其正常发育还有将来的生育问题。
如果疝气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引起肠梗阻和肠坏死等并发症,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怎样预防婴儿疝气?
检查宝宝的腹股沟和阴囊是否有异常,尤其是肿块,如果发现任何异常,立即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
天气变冷时,为了防止宝宝的腹部受凉,家长应及时为宝宝增加衣物,预防感冒。
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注意宝宝的营养摄入,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利于排便预防便秘。
宝宝身上无小事,所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小儿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2.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3.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4.小儿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5.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