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足背水肿

时间: 阅读:11794
新生儿足背水肿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5-10-22 00:27:06

新生儿足背水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1、如果是缺钙造成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补钙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身体的快速恢复。2、如果是缺钾引起的,还可以使用补钾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枸橼酸钾等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身体的护理。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5 02:02:21

    下肢浮肿只是临床症状,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双侧下肢对称性水肿:需考虑心力衰竭等。
    下肢是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会阴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足部。股部分前、内和后区,膝部分为前、后区,小腿部分前、外和后区,足部分踝、足背、足底和趾。
    扩展资料
    下肢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经及浅、深筋膜和皮肤形成的多层次鞘状局部。可分为浅、深二层结构。浅层结构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在浅筋膜内有丰富的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深层结构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和骨构成,并以血管神经及其行径形成了若干重要局部结构及局部核心结构。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主要局部结构:肌腔隙、血管腔隙、
    进入股前区的血管神经,通过二个腔隙即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进入;然后集中于股前区的股三角区内;最后经隐静脉裂孔进入股前区和腹前外侧壁浅层;经收肌管进入膝后区。
    1.肌腔隙lacuna m usculorum: 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和髂骨围成,内有髂腰肌及其浅面内侧的股神经和其浅面外侧的股外侧皮神经。
    2.血管腔隙 lacuna vasorum: 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腔隙韧带和耻骨梳韧带围成,内有股动脉及其内侧的股静脉和股管。股管的开口为股环,其外为股静脉,后为耻骨,仅前、内为韧带,是扩大股管的部位。
    神经、动脉和静脉三者间的动态变化为:由原位的外、中、内关系,发展到前、中、后关系。即外侧的神经向前,内侧的静脉向后,在三角的尖部,神经和血管呈前后一排,由前向后分别为: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深动脉、股深静脉。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5 02:02:21

    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突发心力衰竭者称心型。年长儿症状近似成人,以水肿和多发性神经炎为主。年长儿患周围性神经炎者呈现蹲踞时起立困难、膝反射消失、挤压腓肠肌疼痛。
    2、常有乏力、精神萎倦、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伴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滞迟等。可早期出现下肢踝部水肿,甚至延至全身,或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3、常先表现烦躁不安、哭声嘶哑,以至失音,继而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喂食呛咳、嗜睡,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4、常突发心力衰竭,婴儿烦躁不安、尖叫、呛咳、气促、出冷汗、唇指(趾)青紫。
    5、孕母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哭声无力、神情萎靡、吸吮力弱、水肿、嗜睡。
    早期维生素B1缺乏可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体重减轻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典型的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症状。
    (一)神经系统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称为"干性脚气病"(dryberiberi)。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典型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受损。起病多从肢体远端开始,下肢多见于上肢,可有灼痛或异样感觉,呈袜套型分布,逐渐向肢体近端发展,原来感觉过敏处渐趋迟钝,甚则痛觉,温觉及振动感觉依次消失。伴肌力下降,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著,上下楼梯困难。继而足、趾下垂,肌肉挛缩,卧床不起。腱、膝等反射功能少数初期亢进,但一般以后均减退或消失,部分患者治愈后反射仍不能完全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累及迷走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等。表现为"Wenicke-Korsakoff"综合征。症状包括呕吐,眼球震颤(水平多于垂直震颤),眼肌麻痹,发热,共济失调,神志变化,进而昏迷,亦可伴有记忆缺失,学习能力下降及虚构症等。
    (二)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称为"湿性脚气病"(wetberiberi)。表现为心脏扩大,周围血管扩张,静息时心动过速,气促,胸痛,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发生,病情危急,呼吸极度困难,心率加速,心浊音界向二侧明显扩大,心音呈钟摆音,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动脉压稍低,脉压差大,静脉压显著升高,颈及股动脉搏动增强。肝脏肿大,全身浮肿,少尿。心电图示心动过速,P-R间期缩短,T波双相或倒置,低电压,Q-T间期延长。婴幼患儿以心脏累及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烦躁不安,失眠,发展迅速可致角弓反张,抽搐,心力衰竭,可致死亡。患儿母亲常系隐性或有临床表现的脚气病患者。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营养缺乏史与临床表现。周围神经炎的诊断可用下法测定:①蹲踞试验,病人取蹲踞姿势时,即觉小腿疼痛、起立困难,常用二手支持膝部帮助起立;②腓肠肌挤压时有疼痛;③足背、踝,小腿下部触觉及痛觉减退;④踝、膝反射异常,大都减退或消失。暴发型脚气病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为:①有3个月以上的维生素B1营养缺乏史及周围神经炎的征象;②急骤发生的高输出量型心力衰竭,伴有烦渴;③心脏增大,节律规则,无其他病因可查;④对于可疑病例立即作治疗试验,本病在治疗后症状迅即改善。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5 02:02:21

    宝宝的小脚丫,脚背看上去有肿胀,还要进一步检查有没有皮下淤血发青,或者是疼痛,瘙痒的现象,如果是外伤因素引起的皮下微循环回流不畅也会引起肿胀,如果是受伤要早期用冷毛巾来进行冷敷。如果是后期的话,超过20小时以后要用热敷改善周围循环回流还有可能是无蚊虫叮咬以及过敏反应所致,如果宝宝总是抓挠预防感染

  • 景天
    回复
    2024-03-15 01:01:11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胖并不一定就是真的胖,有可能是因为浮肿看起来比较胖,新生儿也是可能有浮肿的情况的,接下来我们了解下新生儿浮肿的相关知识吧。

    新生儿浮肿什么时候消能治好吗

    新生儿浮肿和胖看起来是很相似的,但胖不能消,浮肿却可以,那么新生儿浮肿什么时候消呢?

    正常新生儿的体液总量占体重的80%,高于其他年龄组,增加的部分主要在细胞外液,因此正常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水肿,早产儿尤为明显,甚至可出现指压痕,以手背、足背及眼睑等处明显。随着生理性体重下降,多余的液体排出后,水肿自然消失,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

    新生儿出现浮肿有两种情况,生理和病理。新生儿出现浮肿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水肿,若是生理性水肿于生后数天内即自行消失。若不能自己消失应及时带宝宝去当地的正规医院就诊,做血常规,血液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迅速查出引起水肿原因,去除病因,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新生儿浮肿多久能恢复能治好吗

    新生儿浮肿会导致新生儿看起来胖,但以后会消下去的,那么新生儿浮肿多久能恢复呢?

    新生儿浮肿如果在脑部的话,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通常非常容易持续到成年人的状况,有某些有显著病症,通常因为产道感染非常容易引起现阶段状况产生,病理学上带脑容量扩大的主要表现,是这种普遍的神经内科疾病,通常需要中药材长期性调养和协助回应,病况比较复杂,建议成年人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改进。

    而新生儿浮肿正常状态下的话,一两天就会有一个消肿的问题,所以家人不要太过于紧张,然后平时的话尽可能还是要跟自己的主治大夫进行一个沟通,因为出生刚几天的话肯定还是在医院进行相关的问题处理,不要太过于紧张,平时的话尽可能还是多出一个喂奶的过程。

    新生儿浮肿怎么回事

    新生儿浮肿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很难被家长发现,那么新生儿浮肿是怎么回事呢?

    新生儿浮肿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突出表现是体重增加,是由体液在组织间隙内积聚过多,致使全身或局部发生肿胀。出生时已有全身性水肿称胎儿水肿,并常伴浆膜腔积液。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浮肿称新生儿浮肿,多见于四肢、腰背、颜面和会阴部。

    新生儿浮肿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突出表现是体重增加,系由体液在组织间隙内积聚过多,致使全身或局部发生肿胀。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如钠摄入量或静脉输液量过多易发生水肿,其他如先天性肾病,泌尿系统各种畸形及肾静脉血栓形成也均可引起浮肿。浮肿通常为凹陷性,严重时可有胸腔、腹腔可产生积液。

    新生儿浮肿多久能恢复正常

    新生儿浮肿通过一定的时间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家长不必太担心,那么新生儿浮肿多久能恢复正常呢?

    新生儿浮肿正常来说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了。其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血尿化验等可对新生儿浮肿的病因做出诊断。对某些罕见的病因则需进一步行特殊的免疫、内分泌、染色体等检查。

    注意新生儿浮肿在寒冷季节多见,与冻伤、感染、低氧血症等因素有关,可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间质液增多,呈可凹性水肿。又可因皮下组织饱和脂肪酸凝固,是非可凹性水肿。硬肿始于小腿,以后波及臀部、躯干、面部。硬肿处伴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凉,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体温低,哭声弱,吸吮力弱或拒食。肢体活动少。早产儿发病率较正常新生儿高,所以要做好保暖工作。

新生儿纵隔气肿的原因

新生儿足底采血偏高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