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罗素对生和死的见解(《我为何而生》中罗素认为他是为什么而活?)

时间: 2023-03-17 23:38:11

罗素对生和死的见解

其实,在一定条件下,生和死也相互转化。这就是罗素所说的“自己不能再做的事有人会继续做下去”的科学道理。

肉体生命的存在过程由生到死,固然不可逆转,但人们可以在“类”的范围内,在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中去理解生与死的转化问题。

罗素用他98年生涯追求他的理想,最后他走了,但他的事业和精神生命得到了升华,以肉体的离去换来了人格的永生、精神的长存、真理的昭彰、事业的长青。

这位伟大的分析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丰碑。

罗素对生死的见解与我国传统思想家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关于实现从肉体生命向精神生命的跃迁。

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常常把表现人精神境界的东西,如“仁”、“义”、“节”、“操”等看得高于人的肉体生命,不仅主张人要为之而生,而且主张人们舍命保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无不表明精神生命重于肉体生命的道理。

在庄子眼里,“死不足悲”、“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是最可悲的事情。

老子则分析了怎样实现从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精神转化。他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死而不亡,即不朽之义,不朽然后寿。

《我为何而生》中罗素认为他是为什么而活?

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挟卷着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东飘西荡,飞越苦闷的汪洋大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之所以追寻爱情,首先,爱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觉,以致使我时常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献出生命中其它一切;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独,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会穿过世界的边缘,直望入冰冷死寂的无底深渊;最后,置身于爱的结合,我在一个神秘缩影中看到了圣贤与诗人们所预想的天堂。这正是我所追寻的,尽管它对于人类的生活或许太过美好,却是我的最终发现。
我也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渴望理解人类的心灵,渴望知道星辰为何闪耀,我还试图领略毕达哥拉斯关于哪些数字在变迁之上保持着永恒的智慧。在这一方面,我取得了一点成果,但并不算多。
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引领着我通往天堂;然而怜悯总是把我带回现实。那些痛苦的呼唤在我内心深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和折磨的人们,给子女造成重担的无助老人,以及孤独、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嘲讽。我渴望能减少这些不幸,但无能为力,这也是我的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生是值得的;而且如果能够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会欣然接受。

能解释一下死亡吗?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死了以后还会转世吗?生命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这位同学:.死是进入永恒世界的一扇门。
,推荐你看一本书《游子吟-永恒在召唤》,网上有的,
-----------------------
人如果能倾听自己的良知,体会神所造的万物的奇妙,就会知道宇宙间有一位设计者---永生的神。
我们生之为人的高贵就在于人有灵魂,人的灵魂来自于永生的神。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天生的宗教心。比如动物就不会问“为什么活着?”也不会去敬拜神。
而人常常想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将来要到哪里去?
人的灵魂实在是一样奇妙的东西,只有真正永恒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满足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也不甘心像动物一样活着,我们都在探求人生意义。
除了食,色,性之外,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还有一个真正的需要就是寻找永恒。
,我们生之为人的宝贵就在于人有宝贵灵魂,而动植物没有,上帝造人时把良知和对永生的渴望放进入人心深处,这更是动物所没有的。
愿你来真正认识圣经所启示的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
小的时候,在夏季的星空下,我也常想这个问题,人倒底有没有灵魂?有时想到我死后世界日新月异,却永远永永远远没有我这个人了,真是会很伤感的。后来看《圣经》,才明白上帝造人时,把良知和对永生的渴望放在每个人心里。
我觉得我们可以问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倒底*有*没*有*神?
有个真实的故事供你参考。
大科学家牛顿也是一个基督徒,有一次他制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是用很多钢丝·齿轮等材料制成的,有个手柄,只要用手一摇,行星就会围着太阳转,很精致。他有一个朋友是无神论者,有一次他到牛顿家做客,偶然发现这个模型,就玩的爱不释手,他就问牛顿:这么精致的太阳系模型是谁制造的, 他一定非常的聪明。结果牛顿回答说:没有人造。牛顿的朋友就嘲笑的说:怎么可能呢,怎么会没有人造呢?牛顿又接着说:如果一具模型都必须有人设计·制作的话,为什么这实际运转着的太阳系却会是偶然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创造者呢?这位朋友一时没有话说,后来也相信了上帝。
圣经上有句话说:“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我试着按圣经所说的方法寻求过这位神,发现这位牛顿、爱因斯坦、孙中山、历届美国总统所承认的上帝是真的有的。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我们灵魂的创造者。
也愿神祝福你,使你看到自己灵魂宝贵。也看到上帝为我们人类预备的伟大救恩和美好天家。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爱我们,上帝的儿子为我们来过地球,为我们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出死入生,做我们的替罪羊,救我们脱离罪恶带来的永死。
世人都犯了罪,都将面临永恒的审判,但神爱世人,为我们预备的神子耶稣做我们的替罪羊,他是未世方舟。神的心意愿意每个人都登上“方舟”得拯救。
圣经所启示的这一位慈爱全能的神,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寻求。
,推荐你看一本书《游子吟-永恒在召唤》,网上有的,(这本书可以使人真正了解基督教,信耶稣并不是修身养性,束缚自己,而是接受上帝救恩,脱离黑暗权势,进入光明国度,)其实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会看到生命的荣耀和宝贵,也会有成熟的价值观,在恋爱中也会有真智慧。并由此找到生命的意义,过一个丰盛的、真正能带给我们满足的人生。脱离低级情欲的人生。并且是一个在爱与感恩中欣然尽责的人生。
愿大家来认识这位又活又真,慈爱怜悯的真神。上帝爱你爱我,他赐下神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做我们替罪羊,赎我们脱离黑暗权势.他愿意引领我们过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罗素传5: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没有激情,罗素的天分就不可能得到发挥,但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我们看到,这三种激情和努力都不足以找到确凿的人生意义。
就拿罗素来说吧,他追求知识,但最终限于不可知论。他追求爱情,但却害怕与人亲密接触。他关心人类的命运,但却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罗素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觉得人生的意义一定是存在的,很可能就在某一扇门的后面,所以,我们就会去一扇一扇地敲门。

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在每一扇门的后面,你都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又要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办法,那怎么办呢?

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怎样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1.对知识的追求

罗素是一位世纪老人,活了差不多100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体验了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但在公众中的名气却主要是由于参与各种社会和政治争论。他有时候备受冷落和诋毁,有时候又得到热情的欢迎和尊重。

假如我们以罗素的人生为案例,能不能从中悟出一些关于人生的道理?

罗素讲到他的生命中有三种激情,一种是对知识的追求,一种是对爱情的渴望,一种是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怜悯。他替我们做了很多人生的尝试,那么,这些激情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对知识的追求。从他的自述,我们能够知道,罗素是在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之后,试图在哲学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研究哲学的主要动机就是要找出确实可靠的知识。罗素在谈到数学研究的时候,总是能够找到诗意。他写到:“数学世界其实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它与生死无关,与人们的肮脏形态无关。它是永恒的、冷漠的、无情的。对我来说,纯数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他还说:“数学是我们知道的唯一可以达到完美的东西,在思考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变成神灵。”

对人生做一些认真的哲学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设想有个农夫只靠向天祈祷,想让他种的西红柿收获更多。另一个农夫则天天琢磨怎么种西红柿,该怎样浇水施肥除虫,结果他收获的西红柿会更多。但是,头一个只靠向天祈祷的农夫也能收获几个西红柿,所以,他可能会认为这几个西红柿是他向天祈祷出来的。很多不思考人生的人,都像这个只靠向天祈祷的农夫。如果你想认真地过完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像第二个农夫一样,不仅依靠运气和经验,而且要留出一些时间,认真地思考一些哲学问题。

当然,企图通过追求知识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不靠谱的。罗素都找不到,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这是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牢笼,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受到知识的限制也就越多。学经济学的人会戴着“经济人”的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学法学的人会喜欢每件事情都辩个谁对谁错。罗素年轻的时候曾说:“我希望在为数不多的专家心目中获得知名度。我的主要愿望,作为我调控生活原则的愿望,是纯粹以自我为中心,旨在获得思想上的满足,探索让我感到困惑的事物。”如果他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的人生会更平静、安逸,但也就少了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体验。

2.对爱情的渴望

再看对爱情的渴望。人是一种情感动物,需要与人深度沟通和交流。罗素年幼的时候失去了双亲,是由严厉的祖母带大的,他内心里对爱情的渴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

但是,罗素特有的贵族身份、诗人气质、学者本色,阻碍了他真正地掌握这门爱的艺术。

作为贵族,罗素在生活方面难以自理。他在给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艾丽丝的信里写到:“虽然我诅咒贵族,但他们的不良习气却束缚了我。如果没有仆人,我是无法获得幸福的。如果让我独自生活,我会进入一种恐惧状态,言行愚蠢,完全无助。”所以,他不得不依赖妻子照顾自己的生活,但又对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兴趣。

作为诗人,罗素总是喜欢夸大自己的情感。比如,当他遇到怀特海夫人的时候,自称在五分钟之内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喜欢怀特海夫人,但又不能和她在一起,怀特海夫人当时生病了,罗素以为她倍受病魔煎熬,其实,怀特海夫人的身体很健康,只是得了一种假性心绞痛,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症。生活不可能是像诗歌一样高潮迭起,罗素对爱情的过高期望总是会落空。

作为学者,罗素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是平等的个体,然后才能互相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缺陷。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就认定,每个事物都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在罗素看来,自我就是一个不变的本质,但我们现在知道,自我是不断变化的,我中有我,自我本来就是个矛盾体。罗素还尝试过自己教育孩子,但他借鉴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我们在讲平克的《白板》时介绍过华生。华生的学说看起来很像是科学,但其实是错误的。罗素最喜欢大海,但他的儿子约翰很害怕大海,罗素就把约翰丢进海水里,希望能够消除他对大海的恐惧,结果,约翰又多了对父亲的恐惧。

3.对人类苦难的怜悯

再说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这是知识分子最可贵、也是最可悲的特性。可贵之处在于,很少有人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关心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可悲之处在于,知识分子往往会错估自己对现实的了解程度,夸大思想的影响力。

当我们关心人类苦难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这有很大的区别。我建议你读读乔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奥威尔混迹在一群社会底层中间,他在巴黎的小酒馆里当过洗碗工,在伦敦的社会救济站领过施舍的食物。奥威尔告诉我们,我们对底层的民众都缺乏了解。从好处说,流浪汉其实并没有威胁,他们大多数都是非常温驯胆小的,从坏处说,穷人也有其可恶之处,比如,当你接受别人的施舍之后,你不会感激施舍的人,相反,你会恨他们,因为被施舍的感觉非常不好。

当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是要帮助个别的人,还是改造整个社会?帮助个别的人相对容易,虽然很可能比你想象的难。改造整个社会就难很多。我们讲过改革其实比革命更难,我们讲过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也讲过历史、地理和传统都会影响到一个社会,那我们该从何下手?是推倒重来,还是修修补补?

罗素的主要生平经历

罗素的主要生平经历:

罗素的全名叫做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

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

扩展资料:

罗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却使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罗素坚持个人的基本自由不应受到侵犯。他认为,实践中的个人学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除了经过应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应接受处罚,另一方面,应当有一个范围,在这中间个人的活动不受政府控制。

这个范围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还包括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承认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意见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国家安全为先决条件。

至于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是在一定范围内赞成的,他反对经济权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国家手里还是集中在卡特尔手里,同时他希望对私人财产的所有和使用实行严格的限制。

他不是不同意一个人应该享有他自己的成果这一原则,但他认为继承财产是没有道理的,甚至在不依赖继承的财产这种罕见的情况下,他也反对大企业的私人所有制和土地的私人所有制。

—罗素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