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看曾国藩如何养生(“完人”曾国藩:如何进行制怒、节欲的养生之道的?)

时间: 2023-03-18 00:02:30

看曾国藩如何养生

在中国的清朝历史上有一位名人位居朝廷重臣,这位名人被人们称为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这位名人还被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予以这样的评价:“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说到这,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位名人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是湖南长沙府(今湖南娄底)人士。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等。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中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应当属于开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也广受人们的崇敬。如此的一位名人在养生方面的造诣也是很高的,曾国藩特有的养生观可以作为我们后人借鉴和参考的养生方法。

曾国藩如何养生

加强锻炼。早在清朝时期的曾国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曾国藩在统领大军之时由于军务之重,常常忙的夜不能寐。但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坚持着每天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强健身体。

要勤奋、不能懒惰。曾国藩生平曾说过:“精神愈用而愈出”,认为只有勤奋的人精神才会越来越好,相反,人要是越懒惰则会变得越来越没有精神。曾国藩一生就是在勤奋之中度过的,并且在勤奋中体会养生的乐趣。

养生必先养心。养生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仅仅只是对身体进行保养。但曾国藩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强调了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豁达开朗的心情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节欲。欲所指的即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各种欲望,但不能恣意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们自己。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那么就会致使心神不宁,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

重视饮食睡眠。曾国藩对于养生,特别重视饮食和睡眠,他认为人怎么吃、怎么睡的方式都将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强调人的饮食起居一定要有规律。食不过饱,眠有其时。这些看似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但对于养生而言却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曾国藩生平的这些养生习惯的介绍,我们对养生观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将曾国藩养生方法加以实施,对我们的健康一定大有好处。

“完人”曾国藩:如何进行制怒、节欲的养生之道的?

曾国藩被誉晚清“中兴名臣”,有副对联概括其一生功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世人对曾国藩文学、军事等领域的成就耳熟能详,但关于他对“养生之道”论述和身体力行,许多读者朋友还不太了解。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日常经历、言行、思想等,无所不记。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的日记写道:“ 养生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意思即:少忿怒、克制情欲、不要吃太饱、适度的运动。

惩忿: 忿即忿怒,容易伤肝,容易造成气血阻塞,对身体伤害极大。曾国藩为了克制易怒的不良习惯,学习“静坐法”来应对,茶余饭后屏息静坐,以求达到“惩忿”的目的。但对于身名利场、权力欲强烈的曾国藩,仅凭“静坐法”就想达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境界,一时半会是做不到的。曾国藩借助于“静坐”达到“惩忿”的目的,最终并没有实现。

窒欲 :曾国藩年青时初入京城做官,他父亲经常写信教导他:节欲、节劳、节食。曾国藩年青时不注意节制欲望,特别是情欲比较炽烈,曾在日记中记载:“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也。”由于欲望不节制,他的身体受到了损害,未老就出现衰弱的迹象。在曾国藩四十岁之后就毅然下大力气节制欲望,保养身体。

少食: 曾国藩在中进士后,乡间士绅官宦争相邀请赴宴吃酒,大鱼大肉,宴席相当丰盛;进京做官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吃请不断;而此时的曾国藩对盘中餐、杯中物乐此不疲、不以为意。曾国藩日记中有多处关于宴请的记载和描述,总是写着饮食“甚丰”等字样。在后期,日记中关于饮食的记载就是:饮食有所节制,他经常对自己饮食的不节制,从精神层面上进行鞭挞和剖析,但是曾国藩“少食”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到位。

多动: 年青时的曾国藩信奉“一动不如一静”的养生哲学,并且整日沉溺于书斋,很少走动;等中了进士、入了仕途,出门骑马乘轿,更很少“安步以当车”了。至于有意识的去锻炼、运动,就更少了,仅限于饭前饭后的散步而已。

从现代健康医学的角度来讲,曾氏“惩忿、窒欲、少食、多动”的养生之道有其可资借鉴的作用,但是曾国藩对于他的养身“八字”方针执行的并不是很好,现存文献资料显示:曾国藩晚年一直体弱多病、疾病缠身,最后突发疾病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寿限仅62岁。

对于曾国藩的“惩忿、窒欲、少食、多动”的养生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还是可以加以借鉴的,但是贵在“有恒”,亦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能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所裨益。

曾国藩:秉持两条原则,才是人生养生之本

作者|曾说

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所有的功业都要在身体 健康 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就,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事业上的成就,但是唯独很难改变身体的状况,当身体不适时,努力的作用便微乎其微起来。

所以及时注意调养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拥有一个 健康 的体魄,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在我们创造功业的同时,更应该保养自己的身体。

曾国藩对于 养生 之道颇有见解,在他的家书之中,多次提到对于 养生 的智慧。

比如,曾国藩说过:“对于 养生 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六个规则:饭后千步走,睡前洗脚,胸中无恼怒,按固定时间静坐,按固定时间练习射箭,在黎明时吃白饭,一碗不沾菜。”

这些都是曾国藩在 养生 之道上非常独到的见解,在家书之中也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家人以及后辈能够履行这个智慧,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 健康 体魄。

第一:放心静养

曾国藩说这样一句话: “必须放心静养,不可怀忿怄气,不可提心吊胆,总以能睡觉安稳为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须放下心来安静调养,不能心怀怨气,自己生气,不能提心吊胆,总是以能安稳睡觉为最重要。

心情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但影响着自己的意识,也影响了自己的身体。

一个每天开开心心的人,他的身体一定会比那些整天忧愁的人要好一些,所以曾国藩就说不要让自己生气焦虑,也不要提心吊胆,以自己每天能安稳的睡觉为最主要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食不安寝不寐,心里总想着忧愁的事情,睡觉的时候还生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气,这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折磨。

顺了自己的气,踏踏实实的生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心情舒畅了,身体自然也慢慢的就好了。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即便在生活中有生气的时候,也要自然的化育,当你因为别人的错误而生气时,就是拿别人的错误二次伤害自己,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第二:顺应自然

这个顺应自然的法则,是曾国藩从庄子的思想中学到的智慧。

道家思想中常说人生顺应自然,不要妄加施为,对于身体来说也是如此,很多人在生活中会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猛烈进补,比如吃一些自认为很好的补品,或者吃一些自认为对的药,这对于自己的身体都是非常严重的损害。

曾国藩说: “尔虽体弱多病,然只宜清静调养,不易妄施攻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体弱多病只适宜于清静调养,不适宜随便用药物治疗。

庄子曾经说:“只听说让天下的人自在宽裕,没有听说要统治天下的”,这句话就是顺应自然的意思。

而苏东坡也将这种方式作为自己 养生 的方法,顺应自然的生活,不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补一些不该有的东西,即便自认为很好,其实对于自己的身体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因为乱吃东西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

总结曾国藩所说的这两点,就是顺应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把气捋顺了,对自己的身体也不会妄加施为,适应身体的自然发展变化,不去刻意进补,也不乱吃药,这就是对于自己身体最好的保养了。

曾国潘当年这么擅长养生,为何只活了62岁?

曾国藩当年非常擅长养生,但是却只活到了62岁,这是因为曾国藩后来军务劳累,根本没有办法去注意养生了,加上后来被千夫所指,心里承受的压力过大,就开始患上了各种小毛病,失眠、眼疾、耳鸣等等,最后不堪重负在62岁的时候就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曾国藩是晚清的重臣,晚清政府将其捧得很高,但是实际上曾国藩的命运可以说是十分悲惨的。他年仅62岁就因疾病而去世了,生前因为天津教案一事而备受诟病。曾国藩出生于地主之家,家境可以说是很好的,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后来成为晚清的重臣。说到曾国藩,就能自然而然想到养生一词,历史上的曾国藩是非常注重养生的,在他给后人写的家书中就能够看出来这一点。

曾国藩的养生技巧一共分为五点,第一点是适当地睡眠,也就是说他会保证自己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这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像现在很多人忙于工作和学习而忽略了睡眠,从而导致猝死现象时有发生。第二点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愤怒,也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极度生气的时候也要记住这一点,但是这个习惯在曾国藩忙于工作的时候就常常会忽略。第三点是克制住自己的色欲,这样才能在工作的时候不分心,也不会影响到身体,所以他每次有色欲的时候都会写在日记上反省自己。第四点就是临睡前要泡脚,泡脚无疑是一个好习惯。第五点就是饭后散步,曾国藩饭后会走三千步。

即使是这样子懂得养生的人,却也没有活到多长寿,这是因为这些习惯都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能顾及到,后来他对工作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又怎么会顾及到这么多呢?可能是因为终日的忙碌,让曾国藩患上了一系列的小毛病,后来遇到了天津教案,曾国藩被扣上了卖国的罪名,所以人人都对他口诛笔伐,他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最终倒下了。

《曾国藩家书》:早起是健康的妙方,饭后千步走是养生的第一秘诀

曾国藩十分注重 养生 ,他在给弟弟和儿子的多封家书中,都提到 养生 的一些要诀。包括早起、运动、修身养性等等。

这可能与他一身的经历有关,也与他长期被廯疾的病痛折磨有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一生比较自律。他坚持早起,坚持日课,坚持运动,坚持静坐,坚持修身养性,才使得他能够在不断奔波中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得他能够在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中成就了伟业。

而这些也给了我们后人许多启示和思考。
曾国藩十分注重早起,并把早起作为人生的一个信条和习惯。他不仅自己每天坚持早起,更建议弟弟和儿女们坚持做到早起。

古人云:“早起三光,晚起三荒”。说的就是早起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些事情,可以把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晚起的人因为浪费了大好时光,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处理事务,只会让事情越做越乱,造成三荒的结局。

在《致澄弟沅弟·起早尤千金妙方》中,曾国藩就提到了“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他认为,早起对 健康 十分有利,比吃什么药都好,都更加有效。

现在,许多年轻人作息时间不规律,晚上玩 游戏 、看手机、刷影视剧、泡酒吧,把熬夜当成了家常便饭,通常睡得很晚,有的甚至一玩就是一个通宵。

有的人则是经常熬夜加班,作息时间混乱。

晚上不睡觉,早上又不想起床。有的每天睡到自然醒,有的甚至一觉能睡到中午或者下午。这样黑白颠倒,日夜不分,长此以往,既打乱了生活节奏,又透支了自己的身体,终究会得不偿失。

早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更反映了一个人“有恒”的品质。最为关键的是,一个好的作息习惯,会对身体 健康 极其有益,更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金钥匙。
曾国藩在信中说:“吾生平颇讲求惜福二字之义,近来补药不断,且菜蔬亦比往年较奢。自愧享用太过,然亦体气太弱,不得不尔。”

他对自己吃补药深感不安,认为自己享用太过,但因为体气太弱,才不得不如此。而在信中,曾国藩也提到了四弟吃补药的事。

曾国藩的四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平时喜欢操心,爱吹唢呐,还喜欢喝酒。虽然比曾国藩小十岁,正处于壮年,但却每天都在服用鹿茸、高丽参等名贵的补药。

曾国藩对弟弟吃补药的事,内心其实是不太赞同的。虽然在信中说这是因为弟弟身体弱,不得已的事情,但实际上心里十分反对弟弟这么早就开始服用补药,因此他不断地强调人一定懂得“惜福”。

这其实是委婉地劝导弟弟,不要过早地服用补药。
曾国藩对生病吃药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谕纪泽·饭后走数千步是 养生 第一秘诀》中,他说:“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

可见,他对人们一生病就吃药是不太赞同的,而更加推崇的是,人要多做运动。

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曾国藩在信中说:“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 养生 家第一秘诀。尔每餐食毕,可至唐家铺一行,或至澄叔家一行,归来大约可三千余步。三个月后,必有大效矣。”

他告诫儿子纪泽,每天饭后要走数千步,这样才能身体 健康 。虽然说饭后散步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确实对身体有着很大的好处。

从现代医学上看来,散步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首先,散步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从而使人头脑清醒,起到消除疲劳、放松心情的功效。

其次,散步时腹部肌肉收缩,呼吸加深,对肠胃可以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加强腹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消化能力。

再次,散步时肺部的通气量比静止不动时要高一倍,因此有益于呼吸系统的 健康 。

散步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以充分调动全身的肌肉和骨骼,从而提高人体的代谢速度,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 健康 是很有好处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吃完饭后马上运动,而是应该先休息几十分钟后再散步。而且不一定必须走上千步,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大约在10分钟到30分钟之间就可以。

例如平时缺乏运动、身体较为肥胖、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可以多走一会儿,而年纪较大、身体较弱的人则可以少走一会儿,避免疲劳。

饭后散步不需要走得太快,只需要随意漫步就好。

如果吃完饭以后就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休息,会导致体内的废物堆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疾病,因此饭后散步确实是 养生 的良方。
曾国藩一生中十分重视“惜福”二字。

“惜福”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思想,认为福分是上天赐予的,一个人一辈子所享有的福分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时刻加以珍惜。如果年轻时挥霍浪费,下半生就可能会受苦。

这种说法听上去似乎有些荒谬可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却有着积极的人生意义。

首先,懂得惜福,会让人懂得收敛。

在现实生活中,“福”表现在金钱、权力、地位、 健康 等方面,这些东西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的,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带来祸患。

例如钱太多容易使人骄奢淫逸,权力太大则会使人贪婪,地位太高可能会仗势欺人,身体 健康 的人可能会忽略保健。

因此,“惜福”的说法可以让人懂得收敛,自我约束,这不得不说是预防灾祸的良方。

其次,懂得惜福的人往往知足常乐。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会拥有多少福分,因此只能享受现在所得,感激上天的恩赐,这样一来就会有好的心态。

如果不知道惜福,那么即使富可敌国、权倾朝野,也会觉得不满足。

幸福其实不在于你拥有多少东西,而在于现有的东西能带给你多少快乐。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