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报道说:“如果人们不及时补充睡眠,疲劳就得不到消除,精力就得不到较好恢复,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对健康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盹与午睡一样是对夜间睡眠不足的补充,也是人体快速‘充电’的好办法。”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的‘百岁庆曲’在上海虹桥宾馆嘉庆堂隆重举行。人们拿着老寿星喜爱的红玫瑰向他祝贺百岁寿辰。大师兴奋不已,当场挥毫写下一副对联:“遍历五大洲四海风云,横跨两世纪百年沧桑”,字体刚劲,神韵十足的十八个大字,表达了他百年来虽历经风雨而痴心不改和对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
刘海粟,江苏常州人。他自小酷爱书画,聪明好学。14岁进背景画传习所学习绘画,17岁时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亲自担任校长。1918年,22岁的刘海粟到北京大学讲学,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称誉。后来,他赴日、法、意、德、英、瑞士等国考察访问,在所在国举行画展,由此而震动了西方画坛,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木家协会颐问、意大利国家艺术院名誉院士等。一生著有《画学真诠》、《海粟画语》和《黄山读艺录》等。1994年作古,享年100岁。
饭后打盹是刘大师的生活习惯之一。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熬夜,逢到饭后,每感倦意,不去室外散步,而是午睡或打盹。步入晚年后,饭后打盹,更是必不可少。他生活很有规律,一般早起看书创作,早餐后躺在沙发上打盹休息一会,中餐前挥笔阅读,中餐后午睡,3点钟后会客、聊天,晚餐后看电视,听新闻,10点左右睡觉休息。
不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除了晚上睡眠外,白天还总爱闭目养神,甚至打起盹来,十几分钟过后,又自动醒来,这时显得很有精神。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白天和晚上9点左右。人每晚的睡眠时间,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减少。通常少年儿童能睡9〜10个小时,青年需睡9个小时,而老年人晚上只能睡6个小时左右。因此,老年人就不得不采取白天打盹或小睡片刻的方法,弥补晚间睡眠之不足,这也正是老年人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缓和焦虑、促进食欲、重新获得精力和体力的一种特有的休息方式。
国外一位研究睡眠的学者认为,小睡片刻或者打盹有益人体健康,是健康人用来满足正常生理需要的一种方法,犹如给身体充电。老年人一般白天打盹2〜3次,每次10〜15分钟,中午再小睡半小时左右,是合乎老年人生理需要的,有利于健康。如果老年人能够学会适时地打盹,对养生和长寿是十分有益的。
但许多老年人,喜欢在白天坐着打盹儿休息,专家指出,老人坐着打盹儿,醒来后,会感到全身疲劳,头晕,腿软,耳鸣,视物模糊,如果马上站立行走,极易跌倒,发生意外。特别是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坐着打盹儿容易发生危险。这种现象是脑供血不足产生的,因为人在睡眠时,心率会变慢,血管扩张,流入各脏器的血液相对缓慢,在坐着打盹时时,流入脑部的血液更会减少,以至于上身容易失去平衡。此外,老年人机体功能以及骨骼,肌肉都开始老化,坐着打盹儿时,还会引起腰肌劳损,造成腰痛;而且入睡后,体温比醒时低,极易引起感冒。所以,老年人坐着打盹儿对健康是不利的,如果白天有睡意时应上床休息或找合适的地方躺下,这样才符合老人的生理需求,有益身体健康。但白天打盹的次数不宜多,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白天打盹2〜3次,每次10〜15分钟,有利于健康。
晚托班的口碑、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推荐以下两家:
1、乐行早教晚托班:地址:浦东新区新江路2096号(刘海粟小学老校区附近),这家班拥有专业、负责的教职工,并且拥有优质的环境设备,活动室、游乐室、创意室等,以及各类外教课程,健康有趣的活动,都受到不少家长的青睐。
2、嘉悦宝贝儿童晚托班:地址:浦东新区灵山路1318弄(刘海粟小学附近),这里拥有干净明亮的教室,专业的老师,丰富多彩的课程,科学的晚托教育,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刘海粟油画《裸女》走进春拍
人体模特在如今的美院里并不稀奇,但上世纪初在学堂中公然描绘全裸人体模特,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在刘海粟的艺术生涯中,最有色彩的一页就是震惊中外的模特事件,这一风波前后持续10年,影响了20世纪整个中国美术教育。近日,刘海粟193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裸女》现身沪上,并将于6月初走进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 1914年春天,上海美专为加强学生造型基本功训练,率先使用女性人体模特。1917年夏天,在校长刘海粟的倡导下,美专学生在上海举办一个画展,其中几幅人体素描作品受到了社会守旧势力的强烈指责。有的人公开谩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并专门上书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下令制裁。刘海粟毫不妥协,团结志同道合者于1918年展出了人体油画作品。斗争最激烈的1926年,五省联军总司令、军阀孙传芳下令关闭上海美专并逮捕刘海粟。然而,由于孙传芳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节节败退,因而一场长达近10年的人体模特之争偃旗息鼓。从此,女性裸体模特可以坦然走进课堂。
正因为这段故事,为刘海粟的人体作品增加了许多传奇色彩,成为中国人体艺术绘画发展的象征性艺术符号。即将亮相北京匡时春拍的油画《裸女》,尺寸为80×50cm,创作于1931年,是刘海粟第一次去欧洲考察时在巴黎所绘,选用的是西洋模特。作品完成后,1932年在上海北京路贵州路口七号英士纪念堂湖社举办的“刘海粟游欧作品展览会”上首次展出。
众所周知,刘海粟将他一生所创作的绝大部分共计316件油画作品捐赠给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却把这幅《裸女》藏在家里。不过,由于画人体在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裸女》被涂上了厚厚的糨糊,弄得面目全非。当它被送到境外一家著名拍卖行鉴定时竟没人敢收;于是,主人将她送进上海油画雕塑院进行清洗,在一个半月的清洗过程中,不断有人慕名前往探望。2004年,作为上海某拍卖行的封面作品,《裸女》以286万元成交。
黄宾虹:(1865-1955)
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24915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xduo123&_dir=%2F12535308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常年陈列徐悲鸿生平介绍及其书画作品,并陈列有徐悲鸿的学生及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朋友,都曾光临本馆。现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兴是徐悲鸿的故乡,宜兴人民为家乡哺育出这样卓越的艺术大师而感到光荣、自豪。徐悲鸿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家乡人民奋发向上,开拓前进。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713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1920066
齐白石(1864--1957)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号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
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乾
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陔
、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
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
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
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
,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
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
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
山水画选》等问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tianhao012&_dir=%2F15698242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ozheng01&_dir=%2F15403079
刘海粟(1896—1994)
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刘海粟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出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
回国后,充实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设备,成为当时国内美术最高学府,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颇有影响。
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迫害通辑,逃亡日本。朝日新闻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分《西画苑》、《国画苑》、《海粟国画、海粟油画》三部分,画论精辟,广为流传。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633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volvo&_dir=%2F1626713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eekend006&_dir=%2F14142272
潘天寿(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晚年多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别号。浙江宁海人,自幼读私塾,始临《芥子图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认识吴昌硕,1928年定居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次年,同林风眠等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其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听天阁诗存》、《潘天寿谈艺录》等。
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画。尤善画鹰、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作品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妙趣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潘天寿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颇受海内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260万元起拍,经各路买家激烈竞价,最后660万元人民币一槌定音,创下潘天寿作品最高价。现在潘天寿作品每平方尺在3万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数十万。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6886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345128
陆严少,笔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岁时从冯超然学画,专习山水。48岁时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80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为教授。长于国画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笔。出版有《陆严少画集》等数十部画集。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画院院长。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723
1912年11月23日,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座美术学校——上海美术院(后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
上海美专的可贵在于,作为中国最早创办的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的新型美术院校之一,虽然是一所私立学校,然而却坚持办学达四十年之久,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江苏无锡,刘海粟任校长,后迁南京,改名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续任院长)。
在坚持办学的四十年间,上海美专为国家培育了不少栋梁型的重要美术人才,例如原上海博物馆馆长、文物学家、美术史论家沈之瑜,首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水彩画家、中国画家陈秋草,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书画家程十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装饰美术家任意,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美术》月刊主编、版画家、美术史论家王琦,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版画家、油画家莫朴,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过程,创作表现红军长征的画集《西行漫画》,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文化部部长等要职的黄镇等,都是或毕业或曾求学于上海美专。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美专培育了各类新型美术人才三千人以上。
作为私立的上海美专,坚持长期办学,取得不凡历史功绩,实是不易,是历经风雨磨难才获得的。在此,略记上海美专曾遭遇的磨难,或许有值得反思的纪念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西洋美术的发祥地,最早始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外国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办的土山湾画馆,为上海培育了最早的西洋美术人才。由此,西洋美术在上海传播开来。
周湘先后于1910年9月和1911年7月,创立上海油画院和背景画传习所,传授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西洋画,学生有乌始光(27岁)、陈抱一(19岁)、丁健行(19岁)、刘季芳(即刘海粟,16岁)等二十余人。这些学生,年龄差距大,身份也不同,如乌始光已是在上海经商有经济实力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则是热爱美术,虽只是短期接受西洋美术教育,然而已感悟到在中国发展西洋美术的重要性,并且立志要在中国发展西洋美术。而要发展西洋美术,首先要创办培育西洋美术人才的新型美术学校。于是,由乌始光出资,并邀请有共同志向的张聿光、丁悚、汪亚尘、刘海粟、杨柳桥、夏健康等,于1912年冬天开始筹建上海美专(初名上海美术院),商定乌始光为首任校长、刘海粟为副校长、丁悚为教务主任,并于1913年1月,由乌始光以上海美术院院长名义,在《申报》登广告,开始招生,3月正式上课。但是,一开始就遭到曾经是乌始光、刘海粟等人的老师周湘言词激烈的非议。例如,周湘以自己创办的中国图画函授学堂和图画专门学校校长的名义,1913年8月9日在《申报》刊出《周湘告白》说:上海美术院“院长乌君及贵教员等皆曾……鄙人之亲授,或两三个月或半年,故诸君之程度,鄙人无不悉,为学生尚不及格,遑论教人……设立贵院与本校为旗鼓。其如误人子弟乎?呜呼!教育前途之厄也。”
从《周湘告白》来看,对乌始光、刘海粟等全盘否定,认定他们没有资格办美术学校,完全是以老师教训不及格的学生的口气在说话。对此,乌始光、刘海粟等当然受不了,憋了一肚子气。于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同年8月10日,上海美专(即上海美术院)于《申报》刊登《通告》,反击周湘。《通告》说:“本院学生成绩优良,在人耳目。周湘欲以无稽之言,一笔抹煞,抑何可笑。本院除与周湘严重交涉外,特登报声明。”
接着,周湘又先后在《申报》刊登《布告》和《启事》,上海美专也先后在《申报》登载《声明》等,彼此言词不友好地作了几个来回的“回敬”。这一风波,一度成为当年街头巷尾的谈资,可谓影响不小。无疑,对上海美专的创办者而言,是伤了一些元气,因为破坏了初创的上海美专的名声。然而,上海美专的创办者,依然意志坚定,决心把上海美专办成一流的学府。这也正是可贵之处。
为何发生上述风波?未能找到当年报刊对此的相关报道。今天看来,主要原因是周湘与乌始光、刘海粟等师生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试想,如果上海美专创办之前,乌始光、刘海粟等向老师周湘请教,征求意见,或者邀请周湘参加一起来创办,那么,肯定不会发生上述风波。换句话说,如果周湘对学生乌始光、刘海粟等宽容些,真的以师者的高度来指导学生,而不是出言伤人,那么,也绝不会发生上述风波。再换句话说,如果周湘气度大,即使学生乌始光、刘海粟等没有向你请示,而自告奋勇创办上海美专,与你老师办的学校“为旗鼓”,彼此竞争办学,看谁办得好,这有什么不好呢? 上海美专作为一所新型美术学校,侧重在西洋美术教学,当然必须采用西洋美术教学体系和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西洋美术教学,先后聘请留学法国的傅雷、李金发、李超士、庞薰琴、张弦、江小鹣、周碧初、潘玉良、滕白也、方干民,留学日本的关良、陈抱一、吕澄、倪贻德、陈之佛、陈盛铎,留学英国的李毅士等担任教授或参与配合教学的绘画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上海美专在实践西洋美术教学中不仅突破封建旧制,率先实行招收男女学生同校学习,而且率先实行美术教学中必须进行人物造型基本功训练,聘请男女模特儿作人物裸体写生素描课。上海美专正按照预定办学目标蒸蒸日上发展着。
可是,在民国之初,封建礼教观念依然浓重的旧中国,上海美专率先实行招收男女学生同校,并聘用男女模特儿,让男女学生共作人物裸体写生,又公开展出这类作品,引起社会新旧思想冲突是必然的。据袁志煌编《刘海粟年谱》载:1917年“七月,学校举行成绩展览,陈列人体习作,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民观后大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后来形成一片社会舆论,指责上海美专的行为“有伤社会风化”。此时,刘海粟已是第二任校长张聿光之后的第三任校长,所有社会舆论的矛头都针对着刘海粟。于是,忽然间,上海美专和刘海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中。
上海闸北的议员姜怀素呈文政府当局查禁上海美专的人物裸体素描课,甚至军阀孙传芳出面下禁令,进而密令通缉刘海粟。当时上海县县长危道丰还上诉法院,传令刘海粟出庭受审,刘海粟巧妙地委托律师出庭。同时,刘海粟撰写文章和公开信函在报纸发表,宣传和力辩设置人体素描课,乃是创办新美术教育、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必须采取的教学方法,因为人体写生素描是绘画造型功底的必修课,这与社会上流传丑恶的“春宫”画根本是两回事。这一“人体素描课风波”前后持续达十年之久,至1927年才告结束。身为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得到法租界当局的保护(因上海美专地处菜市路即今顺昌路,属法租界),法租界总领事一度每天八小时派警探来美专保护。刘海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抗争办学,精神十分可贵。尽管有美术史研究者对刘海粟是“艺术叛徒”之说持不同看法,如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2006年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说,查旧时上海报刊,未见杨白民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之文字,所以认为,刘海粟自封“艺术叛徒”,然而撇开“艺术叛徒”之说究竟出自谁之口的考证,平心而论,刘海粟在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和方法,坚持新美术办学中,有一股敢于冲破旧势力束缚、敢于背叛旧观念的创新精神是确实存在,值得称道。 在旧中国的上海,近现代创办的二十多所美术院校,除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于右任为校长)美术系是公立外,其余都是私立的。作为私立的上海美专,始终困扰的问题是经费不足。尤其遭受上述男女裸体模特儿素描课风波的旧观念舆论围攻的负面影响,真是大伤元气,一度报考学生锐减,尤其是不少家长不让自己的小姐来报考。也因为经费来源少,使上海美专几乎难以为继。此时,蔡元培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应刘海粟之恳求,蔡元培出任了上海美专董事会主席。
蔡元培具有很高信誉和巨大影响力,邀请到社会各界名流和政要。其中孔祥熙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钱永铭是交通银行董事长和金城银行董事长,王一亭是上海巨商,专门组成经济董事,设法募集资金,解决了上海美专30%的经费缺口,使上海美专充满信心地扎实办下去。
同时,蔡元培还在精神上大力支持上海美专。如为上海美专创刊的中国第一份美术专业杂志《美术》第二期题写刊名。又为上海美专校歌创作富有思想性和鼓动性的歌词,这首校歌,由宋寿昌、糜鹿萍谱曲,标明音律节奏为“快活而庄严”。当年上海美专的同学们唱着“快活而庄严”的校歌,活跃了学校快乐的气氛,鼓舞了志气,促进着学业不断进步,欢迎着一批又一批新生入校,又欢送着一批又一批毕业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建设祖国,乃至走向世界。 刘海粟在上海美专初期时任副校长,后出任第三任校长后的任期最长。在长达四十年的上海美专历经风雨磨难过程中,刘海粟与上海美专结下了生死与共、难以割舍的感情。所以,当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将上海美专迁出上海,合并掉,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江苏无锡,对此,刘海粟感情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成为心头有痛感的一块心病。为此,当1956年得悉国务院要将上海美专合并成的华东艺专迁往西安的消息时,立即写报告给文化部,提出要求:将华东艺专迁来上海,改名为“上海美术学院”。后来虽然华东艺专未迁西安,然而刘海粟心里一直盼望将华东艺专迁来上海。因为他深感,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缺少一所校龄久、有系统办学经验的高等美术学府是不相称的。所以,1957年5月16日在上海市宣传工作会议上和5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刘海粟直言不讳地说:“上海美专有优良传统,有经验,而不应该连根拔。”强调将上海美专撤并成的“华东艺专应迁回上海,免得将来需要时另起炉灶”。
现在看来,刘海粟当时在会议上的发言是正确的,果然被他言中后来“另起炉灶”,那便是改革开放后,因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而缺少一所相匹配的高等美术学府,所以在1983年新建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