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运动量越大越能锻炼身体(运动量多少合适 运动量过大的症状有哪些?)

时间: 2023-03-21 09:24:00

运动量越大越能锻炼身体

有人锻炼身体总想将运动量加大,觉得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果真是这样吗?

不是的。正常量的锻炼能提高健康水平,过量则适得其反。过量运动会导致肌肉出现细微的撕裂,此时免疫系统要耗费能量修复,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对付“外来入侵者”。

有人调查了5000名已故运动员生前的健康状况,发现他们40岁以后健康状况不如普通人,许多人的寿命也比普通人短。

判断运动是否适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衡量:

锻炼后半小时能完全恢复平静;

锻炼后依然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倦意;

锻炼到刚出汗或出小汗为止;

锻炼后食欲食量没有明显变化;

锻炼后,体质增强,记忆力增强,学习工作效率提高。

做到以上几点,表明你的运动量是合适的,否则要减掉一些运动量。

运动量多少合适 运动量过大的症状有哪些?

众所周知运动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肥瘦身,能带来不少的好处,不过这都是在运动量合适的基础上,运动量偏小偏大都是不利于锻炼效果的,那运动量多少合适呢?

运动量多少合适

因人而异。

运动量是指运动时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它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构成;还有年龄,身体状况,运动项目等都是影响运动量大小的因素。所以,根据自身情况调节运动时间和强度才是决定合理运动量的主要方式。

运动强度

运动量大小因人而异,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运动强度。

要判断怎样强度的运动量最适宜自己,可以做一个测试,在功率自行车或活动跑台进行,试验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数乘以60%-85%,则是平时锻炼中最适宜的心率范围。如果没有做运动机能测试,也可用170减去自己的年龄,其差值就是锻炼中你所允许的安全心率。

运动时间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而年轻人的运动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45分钟-1个小时为最佳,最多不宜超过2个小时,每周4-6次即可。

最少每天累计不要少于20分钟,单次运动少于10分钟基本上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运动时间可以根据运动强度来调整,如果选择的是比较大强度的运动,运动的时间可以稍微减少。

运动量适宜时是什么状态

1、运动时呼吸逐渐深长,呼吸次数增加但呼吸的节律不乱,说话时没有明显的气喘现象;

2、运动后疲劳消失较快,精神饱满,没有全身不适感;

3、运动后有渴望或愿意再次运动的心情;

4、运动后睡眠良好,醒后精力充沛;

5、运动后食欲好,想进食,食量大;

6、运动时出汗量合适。运动时出汗量多少与运动量大小、空气温度、湿度、衣服厚薄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相同条件下出汗多则表明运动技能水平下降,说明前期运动量偏大。

哪些主观感觉表示运动量过大

1、受伤和肌肉疼痛的次数增加。

2、早上起床时的脉搏升高。

3、训练情绪下降,易激动、发热。

4、失眠。

5、肌肉的围度缩小。

6、提不起精神,缺乏耐久力。

7、食欲减退。

8、在下次训练前肌肉仍感觉疲劳。

如符合2条以上,可确认为运动过量。

哪些客观感觉表示运动量过大

测脉搏

脉搏反映心血管机能状况。一般来说,经过半年左右的系统规律锻炼,脉搏会在原有基础上下降3-4次∕分,这是锻炼后的良好反应,说明心脏功能增强。一次锻炼后,如果运动量一般,锻炼后一小时脉搏会回复锻炼前水平;如果运动量较大,次日脉搏恢复到80-90次∕分,也属正常生理性疲劳;但如次日脉搏仍在90-100次∕分,或更高,则为运动量过大,要减少运动量。

量体重

体重反映了人体肌肉、脂肪、内脏器官、骨骼及人体水分的总重量。经过系统体育锻炼后,体重会出现先下降、后稳定(运动后体重减轻,过两天体重又回复正常水平),再上升(由于肌肉增长,运动后体重上升并保持一定水平)的变化过程,这实际反映了人体脂肪减少、肌肉增加或水分丢失的整体结果。体形较胖或以前运动较少者,体重下降幅度会更大。如果体重持续下降并伴有其它异常如情绪恶化、睡眠不好,可能为早期过度训练,也可能有其它身体疾病,必要时要去医院检查。

看成绩

科学合理的训练,运动成绩会逐渐提高,并稳定在较高水平。如果成绩不高反降,说明或早期训练过度,或身体状况不佳。

运动量过大的症状有哪些

胸闷头晕

如果说运动的时候你已经感觉到胸闷气短,头晕目眩,有点喘不上气,实际上就是说是相对于你身体能够承受的运动量来说,你这时候已经是运动过量了。比较的严重的就是会有晕眩的感觉出现,或者及时直接的晕倒。

第二天极度疲劳

运动过度了的表现还有就是运动后的一天,你的身体感到极度疲劳,肌肉的酸痛会持续几天,并且很难恢复,连续三四天就会感到身体相当的疲劳,像被别人暴打了一顿,可能就这样一种感觉,那说明你之前绝对运动过度了,超过身体承受范围。

持续数日精神不振

运动过度还会精神不振,反应比较迟钝。觉得身体特别特别的疲劳,然后没有精神,然后浑身都软绵绵的,像海带一样啊,然后反应也比较迟钝,像海参一样。

健身活动后没有力气是正常现象,一般在活动后休息15分钟左右就会恢复。但是,如果持续数日不能恢复,则表明脾受到损伤,因为脾主四肢肌肉,如伴有胃胀不食就更应减少运动量。

月经混乱

临床研究已经证明,过度的运动会造成女性出现继发性闭经,导致其月经长达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会到来。

肌肉酸痛

很多人参加完剧烈的体育锻炼之后,会有一些小腿抽筋,肌肉酸痛的感觉,尤其是一些不经常参加体育,与锻炼的人,这种症状会更加的明显。主要是由于大量运动过后,肌肉中会释放大量的乳酸,就会有一种肌肉发胀,酸痛的感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太过担心。如果想要缓解这种症状,建议你可以多做一些运动后的按摩,或者用热毛巾敷一敷能够有效缓解,还要注意休息。

食欲不佳

运动过度会出现食欲不振,口味寡淡的一种情况,吃什么都没胃口。有时不光食欲下降,还会恶心想吐。因为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更多血流向运动系统,内脏的血液相应减少,胃黏膜的血液减少后食欲自然会减低,正如人在紧张的时候不想吃饭的道理是一样的,越运动过量,食欲降得越厉害。这种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持续冒虚汗

运动过量的表现还有会持续的出汗,你已经不再运动了,并且并不是很严重的时候还会长时间的出汗,就是那种出虚汗,冒冷汗的一种感觉,身体很虚弱的这种感觉,也可能是运动超量,身体负荷不了了。特别是运动后前胸大汗,同时伴有气短,则可能是心脏受到影响的信号,因为汗为心之液,此时应立即停止剧烈运动。

睡眠不好

运动过度的表现就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睡眠会很不好,会紧张不安,会有失眠,或者容易醒,这样子一种情况出现,可能就是你以前的话,睡眠感觉会挺好,但这阵子可能睡眠会不好。

心情沮丧

运动过度会没劲,心情沮丧,会缺乏进取心和工作热情,比较缺乏这种激情,热情等。

运动量过大的危害

运动过量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健康。这是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的A细胞、B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大大降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减少35%。

一般而言,剧烈运动后的免疫力降低要维持1小时左右,要经过24小时以后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机体免疫力降低,当遇到病菌、病毒侵袭时便容易罹患感冒、肺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因此,体育锻炼要讲究适当,以锻炼后精神饱满、不感到疲劳为标准。

流传称运动量越高对身体免疫力越好,这是真的吗?

这个很显然不是真的啊!这个是绝对的谣言,信这个理论的人,必然会付出严重的代价的。我们一直说的是,适当的运动对提高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可谁也没有说,过量的运动对提高免疫力有好处啊。有很多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适量是最好的,过量是有害的。就拿运动这件事说,并不是说运动量越大越好,这个是因人而异的。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女子因为觉得跑步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结果每天都过量跑步,坚持了两个月以后,膝盖和软骨严重受损。明明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但是软骨的磨损程度堪比六十岁老人。她抵抗力有没有提高不清楚,但是身体的这个损伤,却成为了永久且不可逆的了。以后她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慢慢修复之路可以说是非常漫长的。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一样,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靠提高运动量就能提高免疫力。对于一些体弱多病或者年老的人来说,提高运动量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他们只需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就足够了,哪怕是比正常人偏少一点,但是只要是活动起来,就比不动要强很多。

运动量越高,免疫力越好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可信的。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话,那么运动员的免疫力应该是最好的,他们难道就不会生病,或者说他们就会长命百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往往运动员的寿命和健康程度,还不如普通人呢。

所以,运动要量力而为,不要为了提高免疫力,而做过量的运动。免疫力这个东西,是靠全方位的调理才能改善的,光靠加大运动量这个做法,绝对是不可行的哦。

运动量越大减肥效果越好吗

这的确是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运动量越大,减肥效果就越好,真的是这样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内容!
运动减肥并非强度越大越好
一些减肥者一旦下定决心减肥,就迅速投入到高强度运动中,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消耗体内脂肪。然而,健康专家提醒,较缓慢而平稳的持久运动才能更好地起到减肥作用。

运动强度越大并非减肥效果越好,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只有较缓慢而平稳地持久运动,如慢跑、走路等,每次运动不少于40分钟,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专家提醒,为减肥而突然从事高强度、高速运动,关节还没有适应突然的变化,将对关节造成较大地损伤,因此,运动减肥应慢慢来。
Q1:大运动量的运动减肥效果好?
A1:错误。不是运动量越多的运动,减肥效果就越好。

因为运动量加大时,人体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也就相应增加。做大运动量时,肌体处于缺氧的无氧代谢状态,而无氧代谢运动主要是靠分解人体内储存的糖元作为能量释放。因在缺氧环境中,脂肪不仅不能被利用,而且还会产生一些不完全氧化的酸性物质,会降低人体运动耐力。血糖降低的同时会有较强的饥饿感,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后,血糖水平降低,人们往往会食欲大增,这对减脂是非常不利的。
Q2:短时间运动量减肥效果好?
A2:错误。有氧运动30分钟后才燃脂。

当你进行有氧运动时,首先消耗的是由人体内储存的糖来释放能量,在运动30分钟后,便开始由糖元释放能量向脂肪释放能量转化,大约运动一小时后,运动所需的能量以燃烧脂肪的形式供能为主。
Q3:运动量大吃多点也没问题?
A3:错误。两者结合才健康。

运动和饮食相结合才能减掉多余的体重。

减肥并非单纯增加能量消耗就可以成功的,饮食控制也十分重要。我们不提倡节食,而是建议你控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如减少米饭等提供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摄入。
Q4:出汗越多越有效果?
A4:错误,可能会造成虚脱。

把保鲜膜包在胳膊和腿上这一瘦身效果固然好,可是在气温高的春夏就不适合了。运动时汗确实比平时多了很多,但是出汗出的有些虚脱,体重却得不到什么明显变化,反而皮肤会在潮湿炎热的保鲜膜中长一些小疹子,损害你的皮肤。在锻炼中存在的错误错误一:认为晨练最好。很多人喜欢早晨锻炼,以为早上空气清新,其实不然。早上的空气污染最严重。并且,早晨人的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形成血栓。其实,黄昏时心跳、血压最平稳,更适合健身。错误二:忽视热身。准备活动是健身的必要步骤。活动前热身,可以提高身体兴奋度,减小肌肉黏滞性,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运动损伤。错误三:带病坚持锻炼。这是最危险的。身体感到不适,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老人,本身免疫力就差,身体处于异常状态时,一定要停止健身活动。错误四:空腹活动。很多人(特别是早上)喜欢空腹锻炼,这是非常错误的。运动需要能量,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错误五:运动量越大越好。超负荷运动会导致过度疲劳、浑身酸痛等不适,甚至引起肌腱、肌肉拉伤。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错误六:盲目运动。运动既有益处也有风险。体弱者运动前一定要做医疗评价,选择适宜的项目。运动中还要加强医务监督,以确保安全。错误七:运动中大量饮水。运动中常觉口渴,但要避免大量饮水。正确的方法是小口缓咽,每次补水不宜太多,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运动完1小时后,再补足身体缺失的水分。错误八:剧烈运动后骤停。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如果突然停下来休息,肌肉收缩停止,肌肉中的血液不能顺利流回心脏,会造成血压降低、脑部暂时缺血,可能导致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甚至休克。错误九:运动后不做整理。 运动后身体会很兴奋,若等待自然放松,速度较慢。做整理活动能帮助身体逐渐缓和压力,避免出现肌肉酸痛等不适。错误十:运动后马上吃饭、洗澡。立刻吃饭或洗澡会增加身体负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不是越运动就会越健康,普通人每天的运动量应该控制在多少?

我觉得普通人每天的运动量应该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的运动量最好。很多人现在比较提倡健康生活,也有很多人在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以后想要通过运动让自己变健康。但是其实真正科学的运动方式并不是说运动的时间越长,或者是说运动量越大就说明您运动越健康了。不同体质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例如一个患有哮喘的人就不适合太激烈的运动方式,如果是一个急需减脂的人就不太适合慢悠悠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是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我建议你们的运动量由少变多慢慢累积。很多人可能在自己体检以后就会发现自己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可能为了急于改变这个状况就开始加剧运动。但是其实从一个不怎么运动的人立马加大运动量的话,我觉得其实是有伤害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我会比较建议你先少量运动,后期慢慢增加运动量。如果你一上来就高强度的运动量的话,其实对你的身体有害无益。

普通人每天的运动量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是最好的。之前有人做了一个研究表明,正常人每天的普通运动量应该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但是如果是强烈的运动的话,那么最好一周不要超过三次。因为普通人只需要通过适量的运动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高的运动量。

综合上面所说,我觉得普通人每天的运动量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以后。如果你是出于那种慢走的状态的话,可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如果你是喜欢那种高强度的运动的话,那么建议你一周之内不要超过三次。这样你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健康。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