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精神和躯体,或者说是心与身,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心身统一”的观念逐渐被医学界广泛的认同和接受。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系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遗传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
古往今来,健康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愿望。然而,什么是健康,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但实际上此种观点并不全面。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换言之,健康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在现代人类的健康理念中,心理健康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心理健康的含义既广泛又复杂,涉及人格、能力、认识、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健全。
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有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情绪的能力,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能保持较好的心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悦纳自己,接受别人,富有同情心,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良好的适应环境。
正确、客观地认识现实环境并能良好适应,善于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格。
在通常状况下,能够保持人格气质的相对稳定,思维方式合理,情绪比较稳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承受一定的生活中的挫折。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