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不生气才能长寿)

时间: 2023-03-23 16:09:23

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北宋大诗人苏轼在这句词里告诉人们,生活中既有欢乐,又有悲伤,就如同月亮有缺有圆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一家有一家难念的经”,事实上也是这样,在人的生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常常发生,眼泪、悲哀常伴左右。譬如,亲人患病、遭受劫难、夫妻离异、工作不顺、住房纠纷、上下级关系不和等等,均易给人们精神上带来很大痛苦和悲伤。

有一位医生在临床门诊中遇到这样一位中年妇女,她心境凄凉、叹息不已、愁眉不展、泪涌而泣、形体消瘦、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详细询问病因,原来此患者是一个性格懦弱的妇女,时常遭受丈夫辱骂,长期吞声饮泪,暗自悲伤,婚后十余年郁郁寡欢,食欲不振,日渐消瘦。近来感觉胃口更差,时有腹痛,经胃镜检查,最后确诊晚期胃癌,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这一病例说明悲哀过于持久,则易引发癌肿等疑难重症。

中医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生活事件处理不好,引起悲意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不思饮食。如孔子的学生曾子,以孝著称,因亲丧而内心悲哀,七天不食也不感到饥饿。

现代身心医学实验证实,悲伤忧郁、紧张过度等不良心理因素可以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免疫功能,诱发癌症。

有人比较了丧偶老人在丧偶前后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结果表明在丧偶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较丧偶之前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在一年之后也未能恢复到丧偶前的水平,可见过度悲伤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伤心的时候,这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也不可避免的。当令人悲哀的事情降临到你的身上时,就应该及时把它宣泄出来,尽快从痛苦的情绪中寻求解脱,早日医治好心灵上的创伤。

不生气才能长寿

古书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现代医学证明,不良情绪会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

人在生气的时候会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全身性的变化:肌肉紧张度增高,毛发竖起,鼻孔张大,咬牙切齿,紧握双拳,进入临战状态。人绷紧的每一根神经,调动了身体所有的力量,能消耗比平时更多的能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农博士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我,人在发怒时,胃部入口的肌肉紧缩,消化器官痉挛,血液循环加速,脉搏加快,这种状态只有息怒之后才会恢复正常。血压还会大幅增加,有人会因此发生脑出血,倒地不起。更甚至会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紧缩,发生狭心症或者心肌梗死丧生。

由此可见,生气对生理影响是巨大的,精神和心理也都有极大的害处。所谓“怒火中烧”,非但会烧毁自身,还会烧毁事业。起于细小而毁于巨大。

关于古代养气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憷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憷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莫嗔怒养肝气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四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五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养气训”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读者倘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可达到黄凯钧所说的“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于智敏)

情志致病重于六淫致病

人生在世都有七情六欲,而且伴随著人的一生。身体常常受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人们细心观察,情绪影响健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人在紧张时,有的人手心会出汗,有的人老想上厕所,有的人会头痛;在心事重重时人会没有食欲;医师嘱咐高血压病人不要激动发怒,否则容易“爆血管”等等。重要的是情绪会通过内分泌给人的五脏留下好的和不好的痕迹,好的痕迹会促进健康,延缓衰老;不好的痕迹会促进衰老,有损健康。

中医认为导致人生病有内外两种因素,外因是六淫(风、寒、畧、湿、燥、火),是疾病发生重要的外部因素,称外邪;内因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7种异常情绪,是疾病发生重要的内部因素,称情志。

情志致病重于六淫致病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是“七情生于五脏又伤及五脏”。因为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活动又是以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为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故曰:“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导致病变,但如果情志过度,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调而伤五脏,引发疾病。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春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云“情志为人体的百病之源”。

六淫是(和气)从口鼻或皮毛外部侵人人体,称外感,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只要预防得当,不会伤及脏腑;而七情变化影响人体气血运行,称内伤,会造成经络堵塞、气血瘀结、正气不足,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直至伤及脏腑。所以,七情在引发疾病、促进病情好转及疾病恶化,甚至死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标志着七情学说的定型成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_七气叙论》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包、惊伤胆、恐伤肾。”

喜伤心

春则伤心。适度的喜、笑可疏通气血,能缓和精神紧张,促进健康。心藏神,喜笑不休则气散伤心。所以,狂喜、暴喜最易伤及心,使人思维混乱、精神异常,容易诱发高血压病、心脏病等疾病。范进中举因喜极过度而伤心,使神气耗散,而得了疯病。这是最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

怒伤肝

怒则伤肝。怒则气上,愤怒引起肝气上逆,耗伤肝的阴血,可导致吐血、昏厥、突然失明甚至死亡,如高血压病因怒可导致脑卒中。脾气不好的人大多缘于肝气郁结。《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岳飞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牛皋捉住金兀术时,骑在金兀术背上,高兴得大笑,笑得过度则会耗伤心气,结果牛皋笑死了;金兀术又恨又气又怒,气死了。这是最典型的剧烈情感活动导致人死亡的例子。

忧伤肺

忧则伤肺。忧愁可使肺气郁结,经脉不畅,出现胸闷、气短、咳喘、说话声音低微等病症。《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典型,她看见月缺花残也会黯然神伤,经常哭啼损伤肺气,终因肺痨咯血过早夭亡。现代医学证实抑郁症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是“共生病”。

思伤脾

思则伤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千心而伤千脾也。”思虑劳神过度,脾失健运,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出现倦息少食、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

悲伤心包

《医醇刹义·劳伤》说:“悲则气逆,郁不舒,积久伤肺。”悲哀过度、心情沉重、闷闷不乐可使肺气消散而耗损,出现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疲乏力、胸闷、气短等神气不足症状。

恐伤肾

恐则伤肾,其气怯。《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肾藏精,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恐气趋于下,血亦随之下趋,出现面色苍白、头昏欲坠、肾气不固、遗精、脱肛,甚至会使人出现瘫软、二便失禁、浑身额抖等症状。

惊伤心胆

惊则伤心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云:“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人突然受惊吓,以致心气紊乱,出现心悸、心慌意乱、神志不安、目瞪口呆、失眠、精神错乱等惊慌失措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惊悸而亡。

虽然情志直接损伤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地认为怒只能伤肝,喜只能伤心,等等。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活动复杂多变,有时一种情志过激会伤及几脏,有时几种情志过激同伤一脏。七情多伤及心、肝、脾三脏,更多地伤及心。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是指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还可导致肝火犯肺等。

人的情绪在正气(阳气)不足、邪气上升时情志波动最大。正气充足的人,乐观、豁达;正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正气升提起来,人的精神面貌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都会远离我们。人的正气不足主要来自肉体、体力、饮食、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情绪等多因素的压力。大量事实证明,控制好情绪,少生气、少发怒,就能提升阳气(正气),人能少得病、不得病,这完全取决于你平时如何把握,良好的心境全靠你自己创造。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