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健康应当以预防和调养为主(春季养生的健康知识)

时间: 2023-03-24 16:27:03

健康应当以预防和调养为主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桃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当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说健康应当以预防和调养为主。

现代医学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遗传致病因素做好预防,戒除不良嗜好,进行系统的预防接种工作,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这即是中医的未病先防。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在疾病初期釆取的预防措施,对于慢性疾病,通过普查、筛检、定期检查和群众自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病人,使之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这即是中医的既病防变。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亦称康复治疗。人体对疾病己失去调节代偿能力时,将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此时釆取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措施,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这即是中医的愈后防复。

唐代药王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名医,他告诫人们“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许多人认为“未病之病”就是还未生病,其实“未病”也是一种病,是人的某些行为、观念、思想、情绪等偏离了正常的范围所引起的心理、精神上的不正常的情绪及现象,只是在身体上还没有表现出病症而己。

中医认为,七情变化影响人体气血运行,直接伤及脏腑,造成正气不足而发病,最重要的是七情首先伤及心。所以异常的情志也是病,就是“未病之病”,用现代医学来讲,就是心理有障碍的疾病。

因此“未病之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欲病之病”,按现代医学来春,就是亚健康状态。“欲病之病”虽然没有形成器质性病变,但会浑身感到不舒服,其实是疾病的初级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己病之病”,反应在身上形成了器质性病变,如胃病、肝炎、肿瘤等等。

孙思邈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总结的一整套养生延年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措施,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从古到今都有实用价值。

中医“上医治未病之病”,不只是没病防病,更重要的包含心理医学(治心病)。因此,治未病(心病)才是中医(上医)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夫道者一个合格的中医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荽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知识,才能成为指导人生、治病救人的“上医”。

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一个高明的中医,通过望间问切,尤其是切脉很容易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加上和蔼可亲的询问,使病人倍感亲切,无形之中病人的精神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在闲聊之中,从了解病人的精神因索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疏导疗法,帮助病人消除精神障碍,使病人达到心理平衡,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上医”不仅要让病人将已经拧住的气血重新疏通,把已发生的伤痛重新抚平,还要教人们从一开始就别把气血通道堵住,这才是真正的“上医”诊病。

春季养生的健康知识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下面为大家带来春季养生的健康知识,快来看看吧。

一、春季养生健康之路

方法一:坚持锻炼

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最重要一环。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强体防病。

方法二:注意养肝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所以,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方法三:顺应气候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

方法四:宜甘减酸

《千金方》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发寒散邪,扶助阳气。

二、春日食补应以性味甘平的食品为主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所以,春令时节可以多食以下食物:

   1、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补胃,补虚弱的作用。

2、春笋:除了富含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鲜食尤佳。

3、豌豆苗:时令性蔬菜,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来说,榨取鲜汁饮用,最为适宜。

4、韭菜:温中行气,温肾暖阳。对腰膝酸软、阳痿有较好的功效。韭菜温而益人,以初春早韭和即将下市的韭菜最好。

5、香椿叶:具有消风、解毒、健胃理气之功。春令时菜,食其嫩叶,入馔甚香,常作凉拌豆腐、炒鸡蛋食用。然而香椿叶又是“发物”,有宿疾者勿食。

其他如扁豆、菠菜、菜花、芫荽、大枣、蜂蜜、豆、奶制品,禽蛋、瘦肉及水果均适宜春季食用。

三、春季养生宜喝3款汤

春季养生汤:鹌鹑党参淮山汤

用料:鹌鹑1只,党参10克,淮山20克,油盐适量。

制法:首先将鹌鹑剖开,去掉内脏,洗净后切成块备用;党参、淮山分别洗净,与鹌鹑一起放进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继续煮1小时,最后加上调料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

春季养生汤:黄芩猪肺汤

用料:酒黄芩15克,苏子6克,生姜10克,猪肺500克,食盐、大蒜、葱段、酱油、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猪肺洗净,放人沸水中氽去血水,切成块备用;酒黄芩、苏子、生姜用布包好,一同放人砂锅中炖煮,至熟烂后,加入调料即成。

功效:滋养肝肾,补益脾胃。

春季养生汤:楞子牡蛎鸡肝汤

用料:鸡肝2副,瓦楞子10克。牡蛎25克,油盐适量,姜。

制法:将鸡肝和瓦楞子、生牡蛎分别洗净,与姜片一起放进砂锅内,加清水后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个小时,最后加调料就可直接饮用。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四、春季饮食养生注意5个要点

首先一定要保证日常的饮食的.营养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且从饮食科学的观点来看,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清淡

此时,饮食宜清温平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平时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胃寒的人可以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点生姜蜂蜜水,以润燥镇喘;有慢性气管炎的人,应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

养肝

春天这样暖和的季节特别适合养肝。因为春季养阳就是重在养肝。而且那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就更加应该注意在春季养阳。且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如春季肝火上升,会使虚弱的肺阴更虚,故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

同时,如果春季养生不当,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肝为先。

养阳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补阳”,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抵御邪气侵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

饮食上应多吃点培补肾阳的东西,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多喝水

春天的气候会很干燥,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喝水。因为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

春季饮香气浓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贪冷饮。

少酸多甜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之品,如红枣、蜂蜜等,忌酸涩。

注重保持和维护肝脏的健康

古人在几千年前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怎么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好预防呢?从经络上讲,具有预防作用的脏腑在肝脏,因此,坚持日常对肝脏地自我保健治疗势在必行,通过不断的调整肝经,胆经,使肝脏经常处在一个 健康 的状态。
祖国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但除心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器官就是肝脏。《素闻.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思说,肝是带兵打仗,帮助出谋划策的将军。从这句话可见肝脏在人体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黄帝外经在《肝木篇》中又讲,人体应以肝为中心。它依据五行生克化制关系,说明了肝木与五脏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在生理的情况下,肝木为脾土之制,为肺金之克,为心火之母,为肾水之子。在病理的情况下,若肝郁,必殃及五脏,产生一系列病理上的变化, 肝气郁结 乃为各种病机转之根由。
要保证肝脏的 健康 ,就要了解肝脏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明确肝脏在脏腑当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坚持运用中医的外治法自治。
肝风 内动,病证名。指肝风不因外感 风邪 而动者。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华岫云按:“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 ,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痉厥矣。”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经常调整肝经有如下几大好处:
1、心主血,但血的运行也受气的制约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的气机调达,关系到血的运行。《明医杂著.医论》薛已著,“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指出了肝主疏泄能辅助心气的发动,使血行有利,有利于心脏的 健康 。
2、肝脏内富含血液
古人称肝为“血库”、“血室”、“血海”等称。肝贮藏血液,一是肝脏本身能储备大量血液,以供机体各部活动所需。二是肝中藏血营养自身,保持肝脏的柔和,制约肝之阳气。如果肝贮藏血量不足,而致肝血虚,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血液的营养,如果不能制约肝的阳气升动,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3、促进消化
脾胃消化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脾的生清和胃的降浊功能是否协调平衡。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能够促进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肝主疏泄对脾胃消化功能,对促进脾胃消化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唐容川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可影响脾之升清,可表现为肋骨胀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等,称之为肝脾不和;若影响到胃之和降,可见嗳气、食欲不振、腹胀、吞酸、呕吐等病症,称之为肝胃不和。
4、 调节男人排精与女人月经
精的闭藏在于肾,而男子精液溢泻则由肝疏泄功能控制与调节。肝疏泄条达,经络通畅,则精窍启闭有常,精液藏泻有度。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经脉不舒,精关失启,则表现为精出量少或不射;若肝郁日久化热,相火妄动,疏泄太过,又可发生遗精、早泄。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妇女的生理及病理。其中“肝主疏泄”维系着女子月经和排卵,使经、带、孕、产、乳得以正常。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血量的生理功能。妇人以血为基本,若素体多郁,或七情内伤,则肝的功能失常,影响冲任,可导致月经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讲道:“肝经一病,则月经不调”,肝主疏泄与月经病密切相关。
5、收摄血液
“肝藏血”之藏还含有约束、固摄之意,所以,“肝藏血”有固摄血液的作用。这一作用,古人已有论之,《卫生宝鉴》中说,“夫肝摄血者也”。《女科准绳》引薛已之言说,“肝虚不能摄血也”。因此,肝的功能失常可导致各种出血,这在古籍中也有大量记载。如,《素闻.举痛论》中说,“怒者气逆,甚者呕血。”古人在治疗上强调吐血要以治肝为主,“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矣。”
6、调节血的流量
唐.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说明人体各个部分血流量的增减与肝脏藏血的功能有关。
人体各部血液流量,常随人体活动、情绪的变化、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进行自我调节。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能把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所需;当人体处于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活动量小,机体各部特别是外周血液需求量也相应减少,这时相对多余的血液就藏受于肝。这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脏有密切关系。如肝主藏血功能失调,就会影响人体正常活动,出现了血液方面的病变。例如,肝血不足,也叫肝阴虚,常可见到两眼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减少,甚至经闭等病症。所以,肝脏对血液
7、疏通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的流通,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而通畅气机是肝主疏泄最基本的生理作用。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就能保持协调。沈金鳌说,“故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肝疏泄功能失常,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疏泄不及,气机郁滞,这种郁滞,称为“肝气郁结”,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两乳、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二是肝郁化火,升泄太过,表现为火气上逆,称为“肝气上逆”或“肝火上炎”。病症为头胀脑痛、面红目赤、胁肋胀满、烦燥易怒等。也可出现嗳气、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此外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和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景岳全书窿闭论治》中说,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癃闭不痛,当属肝强气逆之证。
8、情志调节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为七情。《素闻.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情志的产生以及情志上的变化,与五脏的运化功能有关。五脏中除心主神明,对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具有统帅作用外,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作用,对各种精神活动尤其对 情感 过程中的影响亦相当重要。若肝的生发条达之性不及,必导致疏泄无能,精神失养,此时气机若运行不畅,必然出现气郁为主的病理变化。如,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沉闷欲哭等。若生发无制,阳气升腾而上,必致疏泄太过,出现以气血上逆为主的病理变化,甚则出现呕血、晕厥等等。
肝的疏泄功能与情志的变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许多情志上的变化都可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其中以怒为最甚。《灵柩.百病始生》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肝。”《灵柩.邪气藏腑病形》中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清.沈金鳌说,“惟平肝可以之怒。”不良的情绪变化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只有肝脏得到治疗,才有可能恢复肝的正常疏泄功能。

由此看来,经常揉搓肝、胆在小腿部位的赘肉,点按肝、胆经络,可使肝、胆经脉经常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对心脏病、糖尿病、妇科病、血粘稠度增高、泌尿系统等等疾病,将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有病可治病,无病可健身。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