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中医养生观点:动则不衰(中医养生有哪些?)

时间: 2023-03-24 17:34:38

中医养生观点:动则不衰

“动则不衰"是我国传统医学推崇的养生观点。

可见,科学合理的运动是男性健康的保证,是增强男性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途径,也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法宝。

中医认为,精、气、神与男性的身体与生命有密切的关联,而运动养生正是以养精、炼气、调神为要点,通过动形这一基本运动方式,使人体经脉畅通无阻,实现形、神、气、血、表、里的统一和阴阳的平衡,从而强健体魄,延年益寿。

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各器官的运作能力,令男性脏腑协调,内外相合。

通血脉、助心脏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而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有保护心脏,提高心脏功能的作用。

益气强肺

肺主气,而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体的交换,增强肺气和卫外功能,男性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采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肺功能。

强健脾脏、增强体质

脾主运动,亦主四肢肌肉,而运动能健脾消食,增强消化功能,保证膳食营养的合理吸收;同时,运动也可促进人体四肢与肌肉发育,使男性拥有强健的体魄,有助于阴阳的调和。

强肝养筋、通血耐劳

肝藏血,主筋,筋司运动。肝又为“罢极之本,魂之居”,而运动养生对肝脏的强健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加强血脉运动,促进血脉旺盛,还可以促进肝脏功能的健全,使人远离疲劳,提高附劳能力。

强肾壮骨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运动养生可以促进各器官血液循环,不仅使肾脏得到锻炼,还可以促进骨骼发育,充养骨髄,是强身健体,防止骨骼疾病的重要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有哪些?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食疗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分为:


针灸: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药膳食疗: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养生保健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 摘要 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 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 本文主要从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体的传统运动项目 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和八段锦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中的运动养生的机理. 关键词: 关键词: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 气功保健 五禽戏 太极拳 八段锦 易筋经 我们先来谈一谈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的 一,我们先来谈一谈运动养生的机理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 ,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 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 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 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 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 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 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 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 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运动,常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们再来分析运动养生的特点 二,我们再来分析运动养生的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无论哪一种传统 的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 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所以,健身运动的每一招式,都是与 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二)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 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 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方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 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 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 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 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我们来讨论运动养生的原则 三,我们来讨论运动养生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 方法,注重和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其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大要原则有三: (一)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传统运动养生的练功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这三方面中,最 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 气动形.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 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 (二)强调适度,不宜过量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 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 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险公司调查了五千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 40~50 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 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 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运动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 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所以,运动健身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 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三)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断. "流水不腐,户枢不 蠹"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蠹.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我们再来探讨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们再来探讨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一样,种类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锻炼方法,也有众人组合的,带有竞技性 质的锻炼方法;有形成民间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论是哪一种运动形式,都具 有养生健身的作用.而为人们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归纳起来,运动养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运动量较小,轻松和 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 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亦无需人更多地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 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其中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则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以及各种 各样的舞蹈等,即属此类.这种运动的特点,人数众多,具有竞技性质,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来开展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 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故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较为 全面,系统的锻炼,是传统运动养生法中较高层次的健身运动.运动养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于道家和佛家,由于世代相传,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因而形成了各种不 同流派.兹简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术; 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 庄, 主张以养气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导引" , "养形" ,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 ,马王堆出土的 "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二)佛家健身术;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 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 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 是湖北的武当山,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术言之,有少 林,武当之别.武术虽然是技击,防身之术,但其上乘功法则是以健身为宗旨.学习武术,首先是强身 增力,故无论何种功法,哪个流派,都着眼于健身.尤其是当代武术的发展,均以健身强身为目的,如 徒手的诸种拳,掌,脚,使用器械的剑,棍,刀,枪,鞭,钩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专. 运动养生的不同流派,说明了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丰富多样,但彼此间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 因而,使得诸种功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传统养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继承,发掘这些 健身方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们就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养生机理 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 五,我们就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养生机理 首先,谈气功保健.运用传统的气功方法进行自身行气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谈气功保健 的,这种养生益寿的方法,称之为气功保健. 气功保健是指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 ,调息(均匀和缓,深长地呼吸) ,调身(调整身体 姿势,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 ,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达到强身保 健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气功保健的养生机理;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 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 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 , "练神还虚" .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 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 调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 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诱使情绪得到改善. 调息则通过呼吸的调整可以按摩内脏, 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同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而调心, 意守以至于入静时对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 可以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对外感性有害刺 激产生保护作用. 因此, 炼功中出现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经抑制和骨骼肌放松等, 是生理上的 "内稳定" , 是人体内在运行最正常的时刻,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有序化,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 潜力得以发挥,更好地开发人的智慧.所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第二, 五禽戏.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 第二,谈五禽戏 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 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庄子刻意》有: "熊经鸟伸,为寿 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 "熊经,鸟伸,凫浴,蝯**,**视,虎顾,是养形之 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 《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 "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辗 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 五禽戏的养生机理;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谐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 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 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 , 以调和气血.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此戏就是要外练肢体的灵活性,内练抑 制思想活动,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鸟戏又称鹤戏,即模 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生气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 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 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华佗 所说: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的养生机理;太极拳的起源及创始者至今尚待考证,就文献及传说而言,众说纷 第三,谈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纭.有云南北朝时即有太极拳;有云创始者为唐代许宣平,有云宋代张三峰,有云明代张三丰,也有以 为始于清代陈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无确论.然而,能比较清楚地论及师承脉络,分支流派者, 当在明末清初.此后,即有陈氏太极之说,后由陈长兴传弟子杨露蝉经改编而形成杨氏太极拳.后来, 又从杨氏太极派生出吴式(吴鉴泉)太极拳,武式(武禹襄)太极拳和孙式(孙禄堂)太极拳.目前, 国家体委普及的太极拳,即是以杨振太极拳改编的.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 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 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素问上 古天真论》云: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 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 "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而肺肾两脏所以为阴阳生息之根本" (见《类经营卫三焦》.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 ) 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 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 , .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 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 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 "阴平阳秘" 的平衡状态,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的作用, 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恰如 《素问 上 古天真论》所说: "提**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太极拳之 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也正在于此. 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的养生机理;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 .因为这种健身功 第四,谈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作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 .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术,据有关文献记载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即 已有《八段锦》专著.明代以后,在有关养生专著中,多有记载,如冷谦的《修龄要》 ,高濂的《遵生 八签》等书中,都有八段锦的内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卫生要求》中,将八段锦略加改编为"十 二段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为了便于推广流传,还有 人将其编成歌诀.由于八段锦不受环境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术式简单易记易学,运动量适中,老 少皆宜,而强身益寿作用显著,故一直流传至今,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养生机理;八段锦属于古代导引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活动肢 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周流营卫,斡旋气机,经常练习八段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恒言》云: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 筋骸,有益无损" . 八段锦对人体的养生康复作用,从其歌诀中即可看出.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 ,即说明双手托天 的动作,对调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两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随深呼吸,一则有助于三焦气机运化, 二则对内脏亦有按摩,调节作用,起到通经脉,调气血,养脏腑的效果.同时,对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诸如"调理脾胃单举手""摇头摆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而达到养 , 生的目的.八段锦的每一段都有锻炼的重点,而综合起来,则是对五官,头颈,躯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进行了锻炼,对相应的内脏以及气血,经络起到了保健,调理作用,是机体全面调养的健身 功法. 我们来分析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易"指移动,活动;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经" ,指常道, 第五,我们来分析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规范.顾名思义, "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相传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梁武帝萧衍时(公元 5 世纪) ,达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们传授了易筋经.当时,只是为了缓解一下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故动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其动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为主.后来逐渐流 传开来,自唐以后,历代养生书中,多有记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术之一,建国后,还有《易筋 经》单行本出版.足见其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人民所欢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经中,所设动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载运, 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动作,均以劳动的各种动作为基础形态.活动以形体屈伸,俯仰,扭转为特点, 以达到"伸筋拔骨"的锻炼效果.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方法可以纠正身体的不良姿态,促进肌 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讲,经常练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调整和加强全身的营养和吸收,对慢性疾病的恢复,以及延缓衰老都很有益处. 易筋经的养生机理;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 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 ,以用意念调节肌肉, 筋骨的紧张力, (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其独特的"伸筋拔骨"运动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动势柔,缓,轻,慢的活动中,得到有意识的神,拉,收,伸,长期练功,会使肌肉,韧带 富有弹性,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从而使其营养得到改善.同时,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当然,必须长期锻炼才能收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 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总结: 总结: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 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 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养生 保健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 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 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 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 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如何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此外,还有很多散在民间 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 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学, 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医养生之人体衰老的知识

       我们中华民族是注重养生的一个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有着“长生不老药”的传说,但是,这个传说是真有其事还是虚构的呢,今天用中医方面的知识来给大家解说下吧!

       肾气衰。在中医理论中,肾气是肾精生化之气。肾的具体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和性机能的活动及衰老都与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古人们很早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有一篇文章叫《素问·上古天真论》,这篇文章就专门对我们身体的衰老与肾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描述。它是按照性别划分来说的,文中女性以七年作为一个阶段,男性以八年作为一个阶段。原文里对女性是这样说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话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古代女性生理周期的变化。

       从生理规律来讲,七岁的女孩,肾气已经充足了,开始换牙,毛发之类也开始生长;二七也就是二七一十四,到了十四岁,女孩子天癸发育成熟,天癸实际上指的是经血,到了这个年龄,女孩子开始来月经,那么生理周期进入青春期,经水也有了,太冲脉也旺盛了,任脉也通了,在这个岁数实际上就已经为生孩子开始做准备了;到了三七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长就,身体也发育成熟到顶峰了;到了二十八岁,筋骨结实,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也十分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也就再不能生育了。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对女性从七岁到四十九岁身体变化的一个概括。而对于男性文中则是以八年为周期。讲述了男性从八岁到六十四岁的生理周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具体的解释我们对照上面对女性的解释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人体由生长发育转向衰老死亡的过程。       女子到了七岁左右,男子到了八岁左右,因肾气旺盛,促进了身体各部的发育成长至高峰又转向衰老。女子到了四十九岁左右,男子到了六十四岁左右,都因肾气的衰微,而呈现出衰老的现象,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缘于肾气的盛衰所引起的。我们通过不断地论证发现,原来人体衰老的原因的确与我们肾气的衰弱有直接关系。既然肾气的衰弱与我们的衰老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沿着这条路着手,只要能够延缓肾气衰老的过程,不就可以获得长寿方法了吗?       

       五脏衰。除了肾气衰老之外,其他四脏的衰老也是人体衰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衰老与心、肝、脾、胃也甚为相关。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主全身的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血流缓滞就会逐渐导致心血管的病变及加速脏腑的衰老。我们已经知道肾精的保养是防衰老的重要手段,然而心对肾精的藏泻同样有着直接影响。清代沈金鳌在他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中引朱丹溪语:“主闭藏者肾,司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我们看,心的状况也决定着肾气的盛衰,从而也影响着人体衰老的速度和程度。另外,中医认为心藏神,是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所有精神情志活动,心神失调会导致神衰,而神衰又易引起形衰。《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所以我们看出心神对衰老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衰老与脾。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的运动关系着升清降浊过程,从而影响着生命的存亡,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黄帝内经》中极为强调胃气的存亡与生命机能的关系,专门提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胃气对生命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衰老的快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衰老与肝。肝主升发、疏泄,肝气的充旺影响着气血的通达,并对生机起着重要的振奋作用。如肝气不充,失于疏泄,就会导致气血怫郁、生机萎颓,则早衰就会来临。因此,在五脏之中,肝气是最早衰老的脏器。在《灵枢·天年》中把肝气衰列为五脏衰之首,在临床上,凡是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往往伴随有早衰的现象,这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衰老与肺。肺主一身之气,司阳气的敷布以及宗气的推动作用,肺气充则生机旺盛,肺气虚则气布无力,气化无以进行。所以肺气的盛衰同样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机能状况。肺又是主治节的器官,对人体的气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肺气虚则气化无力,肺失治节则人体生理功能就会失于协调,让衰老早早来临。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人体五脏功能的盛衰对人体衰老的快慢都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且是相互关联的。

       阴阳失衡。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阴阳平衡会被打破,会出现失衡的情况。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认知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独到的见解,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自然界如果阴阳失衡,四时的变化出现异常时,就可能会发生灾异。如地震、洪水泛滥、瘟疫流行等现象,这是自然界气化运行偏阳或偏阴出现“病变”的表现。

       作为万物之灵,人自然也不例外。中医中认为: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中医同时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表现,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但阴阳的平衡不等于阴阳的平等,在阴阳二气之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各种功能活动的旺盛具有重要意义。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必须在阳气的推动下才能发挥正常活动,只有阳气强盛,人体才能强壮,才能抵御侵害,保证健康和长寿。

       阴阳失衡之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文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中也提到:“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中医里也把这称为“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的平衡被打乱了,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人体就会随之出现各种病理状态。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经常出现失眠的现象,这是一类经常不能保证正常睡眠的疾病,在中医里称之为“不寐”,这也大多是因为情志失常、气机逆乱、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入阴所导致的。

       再生堂品牌根据阴阳和五行,将产品分为暗金、灵木、玄水、净火和厚土。针对人身体部位的不同器官进行不同程度的调理和养护。例如:再生堂的佰仙萃通经络饮品,主要成分有人参(人工种植)、肉桂、干姜、砂仁、赤小豆、陈皮、茯苓、白芷、紫苏等药材,不仅能够畅通血脉和经络,更能养护心脏,健康养生。再有再生堂中的护肝片,属于灵木,能够疏肝理气、健脾解毒。既能更好的应酬,同时也进行养护,对亲人负责。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阴阳理论实际上贯穿了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用现代许多人的眼光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显得有些朴素,不太时髦,但它的确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科学的真知灼见。所以说人体衰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肾气衰,二是五脏衰,三是阴阳失衡。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体内的阴阳一直保持平衡的状态,那么,自然就可以减缓身体五脏的衰老进程,从时间上延缓衰老,也就能够达到却病长寿的目的了。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但是却忽略了人体衰老的秘密。现在人们开始寻找使人体衰老的原因,希望能实现“长生不老”!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