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谷芽是什么谷芽的功效与作用谷芽妙方应用谷芽的副作用谷芽煮水的功效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功效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禁忌胃下垂者忌用;无积滞者忌用。
谷芽含有大量蛋白质酶,维生素A,B族维生素,淀粉及蛋白质等多类营养物质。谷芽有利于蛋白质消化,能消食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另外,谷芽还有行气,和中,消胀功效。用于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谷芽是什么
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加工而发芽者。
生境分布:全国产稻区均有生产,而以南方早稻谷加工的谷芽为好。
制法:取拣净的稻谷,用水浸泡1~2天,捞出置容器中,上盖潮湿蒲包,每日淋水,保持湿润,至初生根(俗称芽)长约3~6毫米时,取出晒干。
性状:干燥的谷芽,呈长椭圆形而扁,两端略尖,长7~9毫米,宽3~4毫米,外稃包围果实,表面黄色,坚硬,具短细毛,有脉5条。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2枚,长约2毫米,其中由一个浆片的内侧伸出1~3条淡黄色弯曲的须根(初生根)。剥去外稃,内含白米1粒,质坚,断面白色,有粉性。气无,味微甘。以粒饱满、均匀、色黄、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淀粉、蛋白质、脂肪、淀粉酶及维生素等。
炮制:炒谷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并大部爆裂,取出放凉。焦谷芽:将谷芽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微喷清水,取出风干。
谷芽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
甘,温。
《纲目》:甘,温,无毒。
《本草经疏》:味苦,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本草汇言》:通入脾、胃二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食物本草会纂》:除烦消食。
《中药材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烦渴,消瘦。
和中消食
谷芽味甘性温,入脾、胃二经。具宽 =消谷之功,故可用于食积不化等证。《本草纲目》:“快童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健脾开胃
谷芽味甘性温,能温煦脾阳,调理中气。故可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各种病证。《本草经疏》:“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热毒下痢
是指腹痛,里急后重,便下粘液夹杂赤白脓血为特征。《病因脉治·痢疾论》:“痢疾之症,便下脓血,或赤或白或黄,或三色杂下,里急后重,欲便不得便,既便又复登而厕,逼迫恼人。”多发于夏秋季,暑热熏蒸,感受时气疫毒,入胃肠与血气相搏,则化为脓血而下痢。谷芽为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并具下气宽中之功,用后脾强气下,邪热自除。《本草经疏》:“脾胃和,中自温,气自下,热自除也。”《中草药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
津伤烦渴
因大病、久病之后,或阴虚火旺,虚火煎灼,或脾虚不能转输津液,均致津少而口渴。症见日中干燥,喜饮水浆,饮不止渴等。谷芽味甘,可生津除烦,健脾调中,行气而除热。《中草药手册》:“治烦渴,消瘦。”
(一)鉴别应用
谷芽平甘,功效和大麦芽相同,尤善消化谷食和滞。但消食之力较麦芽和缓,每每同麦芽相须为用,治食积胀满之症。
(二)配伍应用
配鸡内金,鸡内金生发胃气,健脾消食;二药合用,启脾之力倍增,以生发胃气,舒肝调气,开胃口,增食欲。
配陈皮,陈皮健脾消食,二药合用有健脾胃,消食积的功效,可用于食欲不振,胸脘痞满等症。
配白术,白术健脾益气,合用则健脾和胃兼能消食,有消补兼用之意,可用于脾虚食滞,消化不良。
配枳壳,二药都能消食化滞,而谷芽开胃,枳壳散结,相配消食开胃的功效较好,可用于气滞食郁的脘腹痞滞之症。
配槟榔,槟榔炒用破气消积,相配能消积滞,除腹胀,可用于食积,小儿疳积或痞满腹胀等。
配木香,木香行气止痛,二药合用能和中快脾,行气消积,止痛。可用于食积腹痛。
(三)方剂制剂
温中平胃散(《医醇媵义》) :炮姜、木香、砂仁、陈皮、苍术、厚朴、枳壳、青皮、炒谷芽、炒神曲、陈香橼。本方用治胃胀,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等症。
止消汤(《辨证录》) :石膏、人参、茯神、玄参、生地黄、知母、麦芽、谷芽、神曲。本方用治消渴,大渴欲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甚,属中消者。
健脾止泻汤(《麻疹集成》) :茯苓、芡实、建曲、查肉、扁豆、泽泻、谷芽、甘草。本方用治脾胃虚弱泄泻。
谷芽露(《中国医学大辞典) :谷芽(蒸露、代茶饮)。本方用于病后脾土不健者。
谷神丸《澹寮方》 :谷芽、砂仁、白术、甘草。本方用治脾胃不健,食少纳呆,腹胀,泄泻等。
谷芽妙方应用
(一)治病验方
脾虚无食欲:谷芽124克,研为末,加入适量姜汁、盐,和制成饼,焙干;取炙甘草、砂仁、白术(麸炒)各31克。研为末,用白汤冲末,吃饼喝药汁即可。脾胃虚弱腹泻:茯苓、芡实、建曲、查肉、扁豆、泽泻、谷芽、甘草等份,水煎,喝汤。
治病后脾胃功能差:谷芽蒸露,用以代茶。治小儿外感风带,有呕吐,发热者:谷芽15克,藿香6克,蝉蜕、防风各4.5克,云苓9克,苏梗15 克,薄荷(后下)3克,川连2.1克。水煎服。
(二)妙方应用
谷芽汤:谷芽2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一日内分2次温服,有消食健胃之功效,主治食欲减退、食纳不消之症。
谷芽山楂饮:谷芽、山楂各15克,将两味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即成。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主治消化不良、食积腹胀等症。
谷芽粥:谷芽、麦芽各20克,白糖15克,将三味同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即可。每日早晚食用。
谷芽蒸鲫鱼:谷芽粉10克,鲫鱼250克,料酒6毫升,食盐、味精各2克,葱丝、姜丝各6克,蒸至鱼肉熟透即可。佐餐食用。
谷芽烧萝卜:谷芽粉15克,萝卜200克,猪肉100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食盐、味精各2克,葱段、姜片各6克,烧制。佐餐食用。
二芽茶:谷芽、麦芽各15克,先将两味炒香,研磨成粉,再把混合后的粉末放入杯中,以适量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即可饮用。
健脾酒:炒谷芽、炒麦芽各15克,炒枳实20克,白术3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将上述药物研磨为粗末,用纱布包好,然后把布包置于玻璃瓶内,密封浸泡7日即可。每日早晚各饮用一小杯(约10毫升)。
(三)养生药膳
谷芽麦芽煲鸭肫
原料:鸭肫一个,谷芽、麦芽各50克,
做法:先将鸭肫洗净,保留鸭肫衣。将鸭肫、麦芽、谷芽,一同放入瓦煲内,加4碗水,小火煲得一碗的量,放温后可服用。
药膳功效:本品调理消化、养胃护胃,适用于饮食积滞、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患者食用。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缓慢的老人和小孩食用。
谷芽粥
原料:谷芽(炒)15克,粳米50克。
做法:炒好的谷芽水煎,去渣取汁。用药汁煮粳米粥,粥成即可食用。
药膳功效:本品健脾开胃、消食和中,适用于小儿食积滞化、胀满、食积泄泻、厌食症、消瘦。
谷芽麦芽山楂瘦肉汤
美食原料:
主料:瘦肉、谷芽、麦芽、山楂 谷芽麦芽山楂瘦肉汤
辅料:姜、盐
制作方法:
(1)瘦肉洗净切块,汆水捞起;
(2)谷芽、麦芽和山楂冲水洗净;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小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菜谱功效:
开胃消滞,助消化去湿热,男女老少皆宜,尤其适合儿童饮用。
谷芽的副作用
养生禁忌:胃下垂者忌用。无积滞者忌用。
配伍宜忌
与炙草、砂仁、白术配伍,健脾醒胃、增进食欲;与山楂、陈皮配伍,治饮食停滞、胸闷胀痛。
怎么辨别谷芽的好坏?
谷芽果实呈稍扁的长椭圆形,两端略尖,长6-9mm,宽约3mm。外种坚硬,表面黄色,具短细毛,有脉5条。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片2枚,长约2mm,淡黄色,膜质,由一侧的浆片内伸出淡黄色弯曲的初生根。内释薄膜状,光滑,黄白色,内藏果实,质坚,断面白色,有粉性。气无,味微甜。否则不符合食用。
谷芽煮水的功效
常喝谷芽麦芽水谷芽麦芽水作为日常饮料是个不错的办法。以谷芽、麦芽各15克,加水煮沸后小火再煮15分钟即可。谷芽、麦芽(中药店可以购买)是“焦三仙”的二味主药,有生发胃气,消食导滞的功效,且谷、麦是日常主食,以其胚芽煎水,气味清淡宜人。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谷芽的别名7来源8性味归经9功效与主治10谷芽的用法用量11化学成分12《中华本草》:谷芽 12.1出处12.2拼音名12.3谷芽的别名12.4来源12.5原形态12.6生境分布12.7性状12.8化学成份12.9谷芽的药理作用12.10炮制12.11性味12.12归经12.13功能主治12.14谷芽的用法用量12.15注意12.16各家论述12.17摘录 13谷芽的药典标准 13.1品名13.2来源13.3性状13.4鉴别13.5检查 13.5.1水分13.5.2总灰分13.5.3酸不溶性灰分13.5.4出芽率 13.6谷芽饮片 13.6.1炮制 13.6.1.1谷芽 13.6.1.1.1性状、鉴别、检查 13.6.1.2炒谷芽 13.6.1.2.1检查 13.6.1.3焦谷芽 13.6.2性味与归经13.6.3功能与主治13.6.4用法与用量13.6.5贮藏 13.7出处 14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谷芽的方剂2用到中药谷芽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谷芽 1拼音 gǔ yá
2英文参考 fructus oryzae germinatus [朗道汉英字典]
milllet sprou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tariae germinatus,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uctus Setariae Germinatu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llet sprou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谷芽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 Fructus Setariae Germinat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millet sprout(《中医药学名词(2004)》)
Ricegrain Sprout, Millet Sprout (《中华本草》)
6谷芽的别名 谷蘗、稻蘗、稻芽[2]。
7来源 谷芽为稻Oryza sativa L.的颖果经发芽干燥而得[2]。
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1]。
8性味归经 谷芽味甘,性平;入脾、胃经[2]。
9功效与主治 谷芽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和中的功效[2]。治食积不消,脘闷腹胀,慢性泄泻,食欲不振,脚气浮肿[2]。
10谷芽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1化学成分 谷芽含麦芽糖、胆堿、腺嘌呤、淀粉酶、维生素B等[2]。
12《中华本草》:谷芽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 sativa L.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白色。①胚乳细胞含有淀粉粒,单粒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边缘尖锐,直径210μm,偶见凹形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由多数单粒组成,全角多呈卵圆形。②外稃上可见单细胞非腺毛,长150250μm。
理化鉴别(l)取本品粉末2g,加水4ml置乳钵中研磨,静置片刻,吸取上层清液,滤过。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前三酮试剂,在100℃左右的供箱中,放置l2min,呈现紫色斑块。(2)取上述的水提取液,点于滤纸上,喷洒苯胺一邻苯二甲酸试剂,在105℃烘5min,呈现棕色斑点。
2.炒谷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并大部爆裂,取出放凉。焦谷芽:将谷芽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微喷清水,取出风干。
2.《本经逢原》: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不似麦芽之克削也。
3.《本草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4.《食物本草会纂》:除烦消食。
5.《中药材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烦渴,消瘦。
13谷芽的药典标准
Guya
SETARIAE FRUCTUS GERMINATUS
13.5.2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3.5.3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3.5.4出芽率 取本品5g,照药材取样法(附录ⅡA)取对角两份供试品,检查出芽粒数与总粒数,计算出芽率(%)。
本品出芽率不得少于85%。
13.6.1.1.1性状、鉴别、检查 同药材。
13.6.1.2炒谷芽 取净谷芽,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深黄色。
本品形如谷芽,表面深黄色。有香气,味微苦,
13.6.1.2.1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3.0%。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4.0%。
酸不溶性灰分同药材,不得过2.0%。
13.6.1.3焦谷芽 取净谷芽,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焦褐色。
本品形如谷芽,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
13.6.2性味与归经 甘,温。归脾、胃经。
13.6.3功能与主治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炒谷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谷芽善化积滞,用于积滞不消。
13.6.4用法与用量 9~15g。
13.6.5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麦芽别名大麦蘖、麦蘖、大麦毛、大麦芽。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发芽颖果。大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麦芽生长全年皆可进行,但以冬、夏二季为好。麦芽气无,味微甘。以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麦芽归脾、胃、肝经。
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疏肝的功效,兼有下气,破血的作用。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能各有不同,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
扩展资料:
“脾虚”导致的面色发黄,疲劳乏力等,是很多疾病发生前的兆头,因此,能及时弥补脾气之虚,就可能挡住疾病的来临,而健脾,也是中医的诸多治法中,最容易落实在生活中的。
健脾的食物多是药食同源,药食两用的,我们每天吃的五谷,经过特殊加工之后就是很好的健脾药了,比如炒谷芽、炒麦芽、炒稻芽,这三种放在一起泡一杯茶,可以是脾虚之人的日常饮料。
人民网-炒麦芽帮助回奶
-炒麦芽
麦芽
功效: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消食化积作用较强,由适于米、面、薯、芋类食滞不化者。
谷芽
功效:消食健胃
用于食积停滞证。消食作用功似麦芽而力稍逊,两者常相须为用,以增强功效。促进消化而不伤胃气,对脾虚食少、饮食不消者尤为适宜。
麦谷芽如果开在处方里可以一起用,主要功能就是对于消化不良的病人使用,
山楂麦芽瘦肉汤
容易患有食物过敏症状,或有肠胃积滞、消化不良的人,就用此汤品来达到健脾消滞、利尿解毒的作用吧!
材料:山楂、麦芽各40克,荷叶15克,灯心花5朵,瘦肉250克,水650ml,盐适量。
作法:
1、将材料洗净,瘦肉切片。
2、于蒸锅中加水煮滚后,放入所有食材,以中纯约1小时。
3、起锅前入盐调味即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