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不正确的吃法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不良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误区。
天天吃鸡蛋死得更快?
专家指出,鸡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过多,可导致代谢产物增多,同时也增加肾脏的负担,有调查表明:在一些城市职工中,有些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的青年人,为增加营养,一天要吃5~6个鸡蛋;有的中、小学生每天早餐吃3个鸡蛋,午、晚餐也吃1~2个。在一些农村里,产妇每天要吃10~15个,月子里竟吃300~450个。他们认为:“鸡蛋有营养,多吃补身体。”其实不然,吃得太多,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以产妇为例,一个鸡蛋约含胆固醇250毫克,10个鸡蛋约含2500毫克胆固醇。这个量,是正常摄入量的近10倍。加之,鸡蛋中富含的脂肪属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必然会使血清胆固醇急剧上升,并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只要密切注意和控制通过肉类和乳制品等其他途径摄入的胆固醇数量,每天吃1个鸡蛋为宜,且尽量不吃蛋黄,因为一个蛋黄就包含了健康成年人每天应当摄取的胆固醇数量的三分之二。
鸡蛋是最营养的早餐?
煮鸡蛋营养全、油脂少,很多人喜欢在早餐中吃个煎鸡蛋,觉得外焦里嫩,口感很好。但煎炸过程中,鸡蛋的营养成分有很大破坏,且过多的油脂摄入也不利于健康。所以健康且营养的早餐鸡蛋吃法,还是煮着吃或者在面汤里“卧”个鸡蛋。
只吃蛋清吧 蛋黄丢掉好不好?
很多人不敢吃蛋黄,是因为蛋黄中含有相当多的胆固醇。对于中老年人和高血脂症患者来说,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应当控制在300毫克以内。然而,蛋黄中的胆固醇实在很多,只要吃一个鸡蛋,便可得到二百多毫克的胆固醇,给其他动物性食品留下的空间就不太大了,只能再吃100克鸡肉或里脊肉。如果再吃海鲜、内脏和富含脂肪的猪肉等,肯定会突破标准。除了真正需要控制血胆固醇的中老年人,很多年轻女性也把胆固醇和肥胖等问题联系起来,不敢食用蛋黄,让宝贵的营养素白白浪费。其实,含有胆固醇的食品不一定脂肪含量高,胆固醇也不会给人体带来过多的能量,和肥胖并无关系。如果不吃蛋黄的话,又何必要吃鸡蛋呢?倒不如直接吃豆腐,其中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还能提供蛋白中所没有的大量钙质,也减少浪费。
炒鸡蛋放味精味道会更好?
鸡蛋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与一定量的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物——谷氨酸钠,它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很纯正的鲜味。如果在炒鸡蛋时放味精,味精分解产生的鲜味就会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因此,炒鸡蛋时不宜放味精。
生鸡蛋更有营养?
有人认为,生吃鸡蛋有润肺及滋润嗓音功效。事实上,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并非更有营养。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容易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生物素缺乏症”。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并含有抗胰蛋白酶,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才更有益于人体消化吸收。
鸡蛋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食物,这种食物虽然很普通,经常吃到,但是它的营养价值确实非常高,易被人体所吸收。但是吃鸡蛋也是需要注意的,不然很容易陷入以下三大常见误区,请大家认真阅读。
误区一:蛋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鸡蛋壳的颜色与营养价值的关系并不大,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蛋的营养价值而言,其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结构与鸡的摄食情况,与蛋壳的颜色无多大关系。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误区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误区三: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
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鸡蛋的蛋清里含有黏性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
1 生吃有些人喜欢鸡蛋生吃的口感,殊不知,生吃鸡蛋生吃鸡蛋很可能会把鸡蛋中含有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吃进肚子去,造成肠胃不适,甚至引起腹泻。而且鸡蛋的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需要高温加热破坏,生吃鸡蛋会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造成身体出现浑身无力、肌肉疼痛、眉毛脱落等症状。
2 隔夜很多人都喜欢吃半生不熟的溏心蛋,如果一下子吃不完就会放冰箱里,留到第二天吃。然而,鸡蛋如果没有完全熟透,在保存不当的情形下容易滋生细菌,造成肠胃不适、胀气等症状。
3 空腹吃鸡蛋大部分人都喜欢在早餐时吃上一只鸡蛋,以补充一天所需的能量。空腹吃鸡蛋不是很好,空腹过量进食豆浆、鸡蛋、肉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蛋白质会"被迫"转化为热能被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
4 食用过量鸡蛋的蛋白含量非常高。一旦过量食用,可导致代谢产物增多,增加肾脏的负担,从而损害肾脏的机能。所以,普通人一般一天吃一个鸡蛋就足够了,孕妇、产妇、乳母、身体虚弱者以及进行大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需要多增加优良蛋白质,每天可吃3~4个鸡蛋,但不宜再多。
鸡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对鸡蛋的认知还停留在吃鸡蛋只能补蛋白质上,其实鸡蛋的价值远远高于这些。鸡蛋中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为人体吸收,营养价值很高。这么好的东西,可不一定人人都会吃,下面就是食用鸡蛋的5个误区。
1、怕胆固醇增高,只吃蛋白,不吃蛋黄
鸡蛋本是个好东西,营养价值丰富。但随着大家对胆固醇警惕性的提高,蛋黄被拉进了食物的“黑名单”中。很多人,尤其是三高人群,吃鸡蛋的时候常常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但事实是,身体需要胆固醇,它有很多重要功能,如建设和修复细胞。研究表明膳食胆固醇和体内胆固醇水平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膳食来源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其实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还会增强记忆力。
2、蛋壳的颜色,决定营养多少
事实上蛋壳的颜色并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在蛋壳的最外侧有一层“油质层”,色素沉积在油质层形成了蛋壳的颜色,拿一枚有颜色的鸡蛋,用小刀轻轻刮除蛋壳的表层,不论什么颜色的鸡蛋都会露出白色来。蛋壳的颜色主要由鸡的品种决定,在同一个品种内也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此外母鸡的年限、健康状况等也会对蛋壳颜色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蛋壳颜色与鸡蛋的营养无关,但却与蛋壳品质相关。在同一品种的鸡所产的鸡蛋中,通常颜色越深,蛋壳越厚,整体而言,褐壳蛋的蛋壳也比白壳蛋的更厚。因此,在运输和贮存中,褐壳蛋往往更不容易破损,但相应的,同样是一斤鸡蛋,褐壳蛋的蛋壳所占分量通常更多。
3、生吃鸡蛋营养吸收好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吃生鸡蛋,他们认为吃生鸡蛋在败火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把鸡蛋中的营养吸收。其实不然。生吃鸡蛋对身体确实不利。通常情况下,人们吃鸡蛋是为了吸收鸡蛋中的蛋白质,而在这吸收过程中是要靠胃蛋白酶、小肠中的胰蛋白酶。但是,在生鸡蛋中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这样的物质是能够阻碍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的,而熟鸡蛋中这样的抗胰蛋白酶是不存在的,更加容易被身体吸收。并且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还容易感染上一些疾病,鸡蛋未加热时有可能携带病菌与寄生虫,在人们食用这些鸡蛋的时候,是能够造成病菌感染的。
4、柴鸡蛋比鲜鸡蛋营养价值高
现在市面上鸡蛋出现了柴鲜之分,关于柴鸡蛋和鲜鸡蛋哪种营养价值更高,说法不一。“鲜鸡蛋”:指养鸡场或养鸡专业户用合成饲料养的鸡下的蛋。“柴鸡蛋”:指农家散养的土鸡下的蛋。不少人认为,土鸡是传统的品种,在自然环境中放养,生活得自由自在,吃的都是天然食物,因此,生产出的鸡蛋品质自然会好一些。而养鸡场生产的鸡蛋,鸡的品种是大个头、专门产蛋的鸡,吃的是人工饲料,其营养价值不如土鸡蛋。其实,实验证明两种鸡蛋从营养差别上来说并无明显区别,如果柴鸡蛋没有很好的安全管控,反而其产品的安全性要比饲料饲养的低。在避免药物污染和抗生素使用的前提下,饲料喂养的鸡蛋会更加安全。
5、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羟、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2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1不宜多吃 《本草纲目》所言:卵白,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其气浑,其性温。鸡蛋是高蛋白高脂肪食品,若食用量多,特别是蛋黄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可导致高血脂、高血压。一般认为,一天一个为最佳选择。
2不宜生吃 经常看到有些人生吃鸡蛋,并声称这样吃更有营养,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生鸡蛋中含有一种酶,阻碍了人体对其的消化,使得消化率仅仅为50%(或者更少),而且不卫生,而煮熟的鸡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少吃茶叶蛋 和鸡蛋相比,茶叶蛋的口感确实要好很多。但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也应该有节制地吃茶叶蛋。因为茶叶中含有酸性物质,极易与鸡蛋中的铁相结合,这种结合体是一种刺激物,对肠胃有强刺激作用,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4鸡蛋和豆浆不要同时吃 早上喝一杯暖暖的豆浆,再吃一个鸡蛋,被多少人认为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但科学证明,豆浆中所含有的一种胰蛋白酶会与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结合,使人体难以吸收,造成营养成分的白白浪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