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言录:
薄滋味,所以养气。——《上阳子金丹大要》
在人们追求时尚美味的今天,能适当地吃点苦味食物,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营养。中医认为,常吃些苦味食品进行调节,就能“入心经而降心火,去心火而神自安”。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苦味食物中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生物碱、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健脾养胃等功效。尤其是进入盛夏之后,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往往使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此时如果适当吃点苦味食物,不仅有消暑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健康也是大有益处的。
苦味食物与人的精神活动的关系也很密切。以巧克力、咖啡、茶叶、啤酒为等苦味食物为例,因为其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可可碱和咖啡因,当这两种物质被人食用后,便会产生提神醒脑、舒适轻松的感觉。这对于我们消除大脑疲劳、恢复精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最新研究表明,有些苦味食物是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维生素B1的主要成分是氰化物、苯甲醛和葡萄糖。其中氰化物的化学性质不够活泼,对正常的人体细胞不起任何破坏作用,但这种物质对癌细胞却有很强的杀伤力。因此,如能经常吃一些苦味食物对治疗癌症是很有疗效的。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医学专家用维生素B1对250例癌症患者进行口服和注射治疗后,竟使248例病人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转。
在我们生活中,苦味食品很多,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荅菜、苜蓿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此外更有食药兼用的莲子芯、五味子等,五味子适用于冬春季,莲子芯非常适合于夏季食用。
温馨提示:
苦味食物尽管有很多好处,但有些苦味食品也是不宜乱吃的。例如,临床上有人误认为甜瓜根部有消暑清热作用而进食后引起中毒的病例,其实这些不成熟的甜瓜瓜蒂所含的甜瓜毒素,能够引起胃痛、呕吐、腹泻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此外,苦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甙,经肠道吸收后可产生氢氰酸。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人如果误食,会造成呼吸中枢麻痹而引起死亡。当然,含有苦味的黄瓜也含有毒素,也是不能食用的。
苦味食物属寒凉之品,故体质较弱者不宜食用。一般说来,老人和小孩的脾胃虚弱,不适宜过多食用苦味食物。此外,患有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病人也不宜食用苦味食物。
教你一招:
苦瓜瘦肉豆腐汤
苦瓜150克,瘦肉100克,豆腐400克,调料适量先将苦瓜洗净切细条,瘦肉洗净剁成末,加料酒、酱油、香油腌制10分钟;豆腐洗净切块。油锅置旺火上烧热,下入瘦肉末,加入苦瓜条翻炒数下,倒入沸水,投入豆腐块,用勺划碎,加入酱油、精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通利肠胃之功效。对治疗疟疾有一定的效果。
清炒苦瓜
苦瓜250克,调料少许。先将苦瓜洗净去瓤,将苦瓜洗净切成薄片,备用;炒勺上火,放入油烧热,放苦瓜片煸炒片刻,放入精盐、味精,炒至苦瓜熟后出锅装盘即可。此菜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凉拌苦瓜
苦瓜150克,蒜头30克,调料适量。将苦瓜洗净,切开,用盐稍腌片刻;蒜头去皮,拍碎,与苦瓜片拌匀,加麻油、糖、味精、五香粉、精盐等调味品即可食用。此菜有清热去暑,解毒抗癌的功效。可用于白血病人夏季作为佐餐菜肴。
附录
如果你能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适当淡补,既能吃得香,还能保健康,可谓是一举双得。
一句「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生动刻划出黄连的味道是何等苦涩。其实,让人苦不堪言的中药,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黄连」外,还有不少具有清热解毒以及能改善燥湿、泻下作用的药材,但尝起来的味道也多半偏苦。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中药尝起来那么苦呢?中医师卓资彬指出, 原因在于其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它存在于大自然动植物及蕈类中的胺类分子,虽然带有明显的苦涩味道,但对人体则可产生药理反应。 不少小朋友或怕苦味的人特别排斥吃中药,尤其是水药和汤药。但卓资彬表示,良药未必苦口,中药中有偏苦味的药材,其实也有不少药材口感极佳,像是具补益效果的中药,如黄耆、白术、山药、党参、大枣、甘草等,味道多半偏甘甜好入口。 如果实在对「苦」无法忍受,添加少许的糖是可以接受的。卓资彬指出,中医用药讲求四气(寒、热、温、凉)及五味(酸、苦、甘、辛、咸),而糖、蜜等味甘能入脾,可产生补脾、益气、润肺等功效,只要避开禁忌,酌量加于中药中,并不至于影响药性,且反而可能有所助益。 此外,在吃中药时可以先把药渣去除后,再加入适量的糖,增加汤药的可口度,或是喝完中药后,马上含一小口糖,都有助于缓解掉苦味。 苦药不仅苦口,除了舌根对它会产生强烈感受外,当其进入消化系统也会 *** 胃壁,使有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者症状加剧。卓资彬提醒,中药需视患者体质与病程变化随时调整,且应按医师指示,定期回诊追踪,依辨证结果调整剂量与配方,才是安全有效的现代中医治疗之道。
中医当中有一句行话叫”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告诉我们。
这个病情呢,如果我们判断清楚的话,我们应该知道他是虚病还是实病, 那么虚的时候,你得去用一些能够补益的药,你给他补上去。
你是气虚,你还是血虚,还是阴虚,还是阳虚。气虚你给他补气用四君子汤,用点儿补中益气丸/生脉饮;那这个血虚,你给她用四物汤弄点阿胶、当归、白勺;那阳虚的话呢,你给他用金匮肾气丸;阴虚的话,你给那个六味地黄丸,这叫虚则补之。
那么, 实则泻之就是它这个病,如果有很多的这个寒,或者是有很多的热,那我们就得根据他这个情况,去把它多余的寒或者多余的热给他泻下来。
但是我们实际上去补,往往是不通,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 叫虚不受补。
是不是有的朋友就是虚不受补, 吃什么东西,凡是好的我就不行就上火,我是贱命一条啊,吃不了好的,只能是粗茶淡饭,萝卜青菜,看人家吃什么肉串,烤肉啊火锅,给我馋的都不行,但是没办法,命苦啊。 因为我今天我要是嘴馋了 ,我吃点火锅好了,明天那秋后算账,这个嘴起泡,舌头破了,口腔溃疡牙疼 ,哎呀,满脸通红啊是,得缓个几天饿它几天才能好,所以就没办法就甘心情愿地做素食一族了,没办法,虚不受补。
那这还算不错的, 有的人吃个大枣就上火;有的人吃一片儿生姜,还有的人喝一口肉汤也不行,这就把虚不受补推到了极致。
那么一方面是虚,另一方面,还不让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你看我们老祖宗不讲了吗,虚则补之,那我补的也没错儿啊,他怎么就不行呢,他怎么就上火呢。
你的疑问,我今天必须要把他回答清楚。
虚,没劲儿,抵抗力差,老想躺着没骨头似的,老想葛优躺往那一躺,没劲儿,觉得这个干点活儿,那就乏力的不得了,那也虚手脚也冰凉啊,肚子也凉,然后血压还低,爱感冒爱过敏,弱不禁风 。
那你说这种情况,我们用点人参怎么啦,有点儿黄芪不对吗。
是吧,用点生姜,大枣红糖水,难道我们过分了吗。
没有啊,你的要求很合理呀,但就是补不上去一补就上火呀,可苦了我们这些虚不受补的患者是吧。
其实呢,你不用抱怨。
但得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定要思考一下为啥中间差了哪个环节。
实际上虚不受补的患者,他都有一个共性,共同的特点,大家记住啊有两条这两条:
第一条就是患者的存在严重的经络不通的问题。
我们给你用的人参,当归,黄芪,白芍,黄精,太子参,大枣儿啊,红糖,这都是好东西你也的确需要,但是为什么一补就上火, 因为你的经络不通。你把它吃下去之后,你必须得通过胃经,脾经,然后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 在脾往上升为往下降升,清降浊,他把这个吸收了, 做一个初步的加工,然后就会用血液把它运送到各个脏腑器官,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路不通,你这一车红糖啊,你这半车人参是,就落在半道过不去,前边堵车,你干着急过不去呀。那这个时候给你就上火了,嗓子也起来了,嘴也起泡了,鼻子也破了啊,还有的流鼻血,还有的眼睛起针眼。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虚不受补了,你先别补, 你要把你的经络给畅通了,拍拍胆经,按摩按摩脾经胃经,你把这经络畅通了,你吃什么都能补。
逍遥丸,用路路通是煮水做药引子送服逍遥丸,打通经脉不通,这样再去补就不会上火了 。
吃苦前要搞清楚,吃的是什么苦,这苦吃的有没有意义。吃苦前,要琢磨明白,自己未来要干什么,知道往哪儿跑,做什么有前途和钱途,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自己的志趣,有了方向再奔跑。
年轻的时候不吃苦,年老的时候苦一定更难吃。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完成专业技能的原始积累,进而才能收获不断增大的物质回报。最怕的是年纪轻轻,安于享乐,天天过的和佛系青年似的,与世无争,如果不是富二代,这种行为无异于作死。
刚入行的时候,干点苦活、累活、脏活,乱七八糟的打杂小屁事,都正常。混黑社会,也要从古惑仔开始做起。少说话,多做事,别成天埋怨,别太过计较,初入职场,就有这么一个隐忍成长的阶段,逃不掉。
熬过了必须的苦,才能过上喜欢的生活。在一切变好之前,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这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只是一觉醒来所以耐心点,给好运一点时间。无论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年轻的资本
1、年轻没什么可失去的
不同于有家有室的中年人,年轻人可以说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在这样一个轻装上阵,试错成本最低的年纪,不怕犯错,才可以为以后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财富。
2、年轻可以从新开始
年轻就是资本,即使由于犯了错,职场失意,也可以快速另起炉灶,弥补之前的错误。如果换作中年人,可能一次犯错,就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3、犯错的收益可以享用更久
越早犯错,越早能吸取教训,从而能应用于之后的职场生涯。如果到了快退休,才犯错领悟,除了告诫后辈,也别无他用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