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猪脑1个,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
做法
将上述3味同放锅中,加水适量,以文火烧1小时,炖成厚羹汤,捞出天麻、石决明即可。
服法
食脑,喝汤,可分2~3次食完,宜常服。
性味归经
天麻性平,味甘、微辛,归肝经。
食性配伍
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天麻中毒剂量是40克以上,中毒潜伏期是1〜6小时。凡病人见津液衰少,血虚、阴虚等,均慎用天麻。
养生堂提示
此汤能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头痛、头晕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宁等症。
天麻的功效与吃法禁忌
天麻的功效与吃法禁忌,天麻是兰科、天麻属腐生草本植物,是名贵的药材,在中医处方上用得十分广泛,而且它营养价值非常高,深受人们喜欢。下面来看看天麻的功效与吃法禁忌吧。
天麻的功效与吃法禁忌1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1、天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证:半夏9g,天麻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8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方中天麻平肝潜阳,以熄肝风,为治风要药,为君药。(《医学心语》半夏白术天麻汤)
2、天麻治编正头痛,神昏目花:天麻15g川芎60g两味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普济方》天麻丸)
3、天麻治中急风:天麻、天竺黄、天高星、全蝎各等分,上四味捣罗为散,半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天麻散)
4、天麻治妇女风痹,手足不遂:天麻、牛膝、附子、杜仲各方十克,用好酒浸七天,每温服一小盏。(《十便良方》天麻酒)
5、天麻消痛肿,下支满,寒疝下血。《名医别录》
6、天麻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本经》
7、天麻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神农本草经》
8、天麻用于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天麻60g、羌活100g、独活50g、杜仲70g、牛膝60g、粉草60g、制附子10g、当归100g、地黄160g、玄参60g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百克粉末加炼蜜90——11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天麻天麻丸)
9、天麻治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南星6g,防风6g,白芷6g,天麻6g,羌活6g,白附子6g。上为末,每服2钱,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方中天麻长于熄风止痉,为佐药。(《外科正宗》玉真散)
10、天麻治腰疼痛:天麻、细辛、半夏各60克,分两袋、煮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世传神效各方》)
11、天麻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日华子本草》
12、天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水煎服。方中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且有定眩晕之专长,为君药。(《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
13、天麻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药性论》
14、天麻治小儿诸惊:天麻15g、天南星15g、僵蚕6g、全蝎30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子大、一岁服10——15丸,荆芥汤下。(《魏氏家藏方》天麻丸)
15、天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天麻9g、钩藤12g、川牛膝12g、石决明18g、栀子9g、黄苓9g、朱茯神9g、夜交藤9g、桑寄生9g、杜仲9g、益母草9g、水煎服。(《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
16、天麻治产后血晕:天麻30g、诃黎勒30g、木香30g、芸台子15g,上四味捣筛精末,每服二钱匕,水煎服。(《圣济总录》天麻汤)
17、天麻治小儿惊风,手脚抽搐:天麻防风、僵蚕,蝎尾、朱砂、雄黄、牛黄、人参、甘草、麇香。(《和剂局方》天麻防风丸)
18、天麻治高血压:天麻15g、野菊花10g、杜仲10g、川芎9g,水煎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19、天麻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60g、地榆30g、没药1g、玄参30g、乌头(炮)30g、麝香0、3g,同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下。(《圣济总录》天麻丸)
20、天麻治偏上头痛,眼目肿疼昏暗,头目眩晕,起坐不能:天麻45g、炮附子30g、半夏30g、荆芥15g、木香15g、肉桂1g、川芎15g、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10丸,茶水下。(《圣济总录》天麻丸)
21、天麻利腰膝,强筋力。《开宝本草》
22、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癎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本草汇言》
23、天麻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别录》
24、天麻治风虚眩晕头痛。(张元素)
用药禁忌
气血虚甚者慎服天麻。
天麻的功效与吃法禁忌2 天麻的功效
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天麻的作用
1、镇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近年来,经一些医疗单位1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
2、镇静作用: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
3、抗惊厥作用: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4、降低血压作用: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
功能主治
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麻适合用于内风所致的头晕。内风引起头痛的三种类型:一、肝阳上亢型,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出现;二、痰浊中阻,表现症状:经常感觉头偏沉;三、病人,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天麻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不合适。
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轻度收缩脑血管,增加冠状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天麻的功效与吃法禁忌3 天麻的禁忌 食用前须知
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由于天麻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效果显著,故常被人当成“补药”服用。
一见眩晕,不分体质虚实,气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结果就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伴瘙痒等,个别会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甚至脱发现象。不仅单用天麻会发生这类反应,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汤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成药如天麻丸、天麻蜜环菌糖衣片后,同样会出现对天麻过敏的症状。
如何食用天麻 谨记三大禁忌避免不良反应
1、煎煮时间需得当,天麻不宜久煎。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甙,遇热极易挥发。天麻与他药共煎会因热而失去镇静镇痛的有效成分。所以,天麻最好先用少量清水润透,待软化后切成薄片,晾干或晒干研末,用煎好的汤药冲服,或研末入丸、散服用。
2、凡见津液衰少、血虚、阴虚者,均慎用。
3、即使针对肝阳上亢、痰阻经络等实证,使用天麻也要详审病情,随症加减,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重视配伍应用。《本草衍义》有“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的记述。古今医家很少单味使用天麻,而多根据不同病症组方用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天麻丸等。临床证明,单独使用天麻的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确定。
5、使用单味天麻或天麻制剂时,如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心跳及呼 吸加快、皮肤瘙痒等时,应立即停药,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在历代本草中被视为上品。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还可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的抽搐、口眼歪斜等证。
天麻的禁忌 天麻不能与哪些食物同吃
由于天麻的有效成分香荚兰醇、香荚兰醛为挥发油,遇高温易挥发,因此一般不能将天麻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以免损失有效成分,影响疗效。
从中医理论上讲,天麻味甘,温而燥,功能为平肝、息风、止痉,不偏于发散,也不偏于滋补。而鸡肉性温,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食用则风火更盛。将鸡与天麻同食,必将降低天麻的药效。再者,天麻的有效成分遇高温易挥发,不宜久煮,与鸡同炖,时间较长,必将损失有效成分,起不到治疗眩晕、头痛的应有效果
在服用天麻过程中,很多人入煎剂水煎服用,殊不知,这样会使疗效下降。因为天麻中含有挥发油,加热后容易挥发,所以不宜入煎剂。可将天麻研末后吞服,或将其研粉后入胶囊吞服,这样服用会达到较好的疗效。
但是,按照中医药理论,天麻并非补药,也不能包治一切头痛,尚需辨证服用,不可滥用。一般而言,天麻都是与其他药物共同作用效果才好的。单独使用天麻,对肝风内动者效果较好,表现为头痛头胀、眼花、眼前发黑、面部潮热,头痛与情绪有关等,炖些天麻饮用有一定的效果。
但若出现头痛头晕、全身无力、脸色发白、稍劳累头就痛,或头痛且头部有沉重感、吃饭不香、困倦易睡,或头痛一直未愈,痛处固定、痛如针刺等等,则绝非一味天麻所能解决,需请中医辨证组方才能有效。
【概述】高血压指体循环血压的持续性升高。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病两类。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指迄今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其关键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和持久。临床医学中有96%~99%的高血压病例具有血压升高原因不明的特点,是原发性高血压病。而因服用药物致血压升高、妊娠性高血压、患器质性疾病等凡是能找到血压升高原因的高血压病都叫作继发性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血管壁改变、并且是脑卒中、冠心病、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的致病因素,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是高血压病的最常见并发症。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治疗】1.肝阳上亢证【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方一】天麻钩藤饮加减【来源】《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为君; 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按语】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清热止痉。【方二】羚角钩藤汤【来源】《通俗伤寒论》【组成】用羚羊粉0.3~0.6克,钩藤9~15克,菊花9~15克,桑叶9~12克,生地15~30克,生白芍9~12克,川贝母6~9克,竹茹6~12克,茯神9~12克。
【功效】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解痉;桑叶、菊花轻清宣透;生地、白芍、甘草滋阴柔肝缓急;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
【按语】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草。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子、珍珠母。
2.气血亏虚证【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方一】归脾汤【来源】《济生方》【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0克。
【功效】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较甚,面色白光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仲,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方二】八珍汤【来源】《正体类要》【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熟地120克。
【功效】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全方合用,气血双补,固摄泪液。
【按语】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北沙参、枸杞、石斛;牙龈出血,鼻衄,酌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肿,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3.肾精不足证【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淡嫩,舌红少苔,脉弱尺甚。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方一】左归丸【来源】《景岳全书》【组成】怀熟地124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克,鹿角胶12克,龟板12克,菟丝子12克。
【功效】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按语】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方二】六味地黄丸【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滋养补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
【按语】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益气。
4.痰湿中阻证【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方一】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源】《医学心悟》【组成】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6克,陈皮6克,白术15克,甘草3克。
【功效】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法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云苓、白术健脾除湿以杜绝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5.瘀血阻窍证【主症】眩晕,头痛,兼见健忘脉涩或细涩。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方一】通窍活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
【功效】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用法】麝香研末吞服,余药加生姜三片,大枣七个,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直入血分,以行血中之滞,为君药。赤芍、川芎、红枣养血。老葱、麝香、生姜通上下之气,气通则血活,以调和营卫。全方共奏调气活血,通窍止痛。
【按语】气虚血瘀为主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党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水蛭、菖蒲、远志、郁金。病久入络加全蝎、僵蚕、蜈蚣、地龙、水蛭、天麻、葛根。【方二】桃红四物汤【来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熟地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10克。
【功效】祛瘀活血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按语】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