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性生活也是这样,很多的古代养生典籍中都指出,性生活应当根据大自然的规律来进行,才能获得和谐和健康,在不恰当的时间或者环境中强行进行性生活,不仅会影响性爱的质量,而且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重要的节气不适合进行性生活
节气是古人对大自然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每个节气,都是天地阴阳之气变化比较突出的一个时间点,比如古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的一个节气,冬至之前,自然界阴气最重,从冬至这天起,阳气逐渐升发。
人体与之相适应,冬至这一天也是人体阳气初生的时候,如果此时进行性生活,容易损耗本就处于萌芽状态的阳气,打乱人体的自然规律,造成气血严重的不平衡,使人体更加的虚弱,容易出现疾病。
同样道理,夏至也是自然界由阳转阴的一个转折点,这时做爱也会影响身体的气机平衡,不利健康。
根据月亮圆缺选择性生活时间
古人认为,月亮的圆缺代表着自然界阴气盈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机也会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进而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代科学也已证明,月亮的圆缺对人体的内分泌、血压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人体的情绪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统计表明月圆之夜是发生激情犯罪的高发期,而没月亮的日子是自杀多发的时期。
在阴历的月初几天及月末几天,通常是没有月亮或弦月的时期,这时自然界阴气过盛,进行性生活不利于身体健康,而阴历的十五前后,月亮较圆的时候,最适宜进行性爱,有助于身心健康。
天气不好不适合进行性生活
狂风、暴雨、打雷、闪电等天气,意味着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处于剧烈变化之中,这时人体的阴阳气机也会受到影响而处于不稳定之中,如果此时进行性生活,会难以控制身体的阴阳平衡,为身体的健康埋下隐患,据说天气不好做爱,怀孕生出的孩子性格脾气都是比较暴躁的。
在性方面得到充分满足的男女,不但较少发生病痛,并且精神开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更能合群以及遵守社会的纪律。
总之,禁欲或纵欲都是过犹不及的非正常现象,对健康有益的性爱是平衡的———合理的性生活是在放纵与抑制之间取得协调,使身心健康,既不受损,也能得到满足。
1、答:夫妇双方都有性的欲望或性的冲动;夫妇双方都互相有性交的需要。夫妇在性交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在性行为上,没有其它的意念,不想与性生活无关的事情。夫妇在性交中激动、兴奋、愉快、狂喜的情绪相互感染,相互激动对方,这时,彼此的表情、姿势、语词、语调都是相互触发性快感的手段,而不是一方不自然,勉强或为难的表示。夫妇双方都是在高度的舒适、喜悦和满足中完成性行为,事后没有不过如此甚至味如嚼蜡这种感觉。2、什么是夫妻性生活的心理卫生原则?答:无论男女,无论青年、中年、老年,有性的要求和行为都是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破除性生活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女方和男方有同等的权利表达性欲、采取主动。认识男女在性反应中的生理和心理差异。要清楚,即使是一对十分和谐的夫妇,也有可能出现偶然的性生活不满意,至少单方面的不满意情况常发生,或者双方的满意程度下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旦性生活失去和谐,或一方出现性障碍时,万不可抱怨,争吵甚至侮辱对方。3、为什么独身危害健康?答:由于独身人从青春期至衰老缺乏或没有正常的性心理和性功能,脑垂体前叶的性腺功能下降,正常生殖器官卵巢或睾丸功能减退,严重时可萎缩。
文/张立平 健康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理念。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离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大概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与万物原来都是属于自然的组成部分,现在却有所逆转,因为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获得了主动,自然变成了人要改造甚至要去支配的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增强了,对于自然的依从性就小了。这一点,在医学领域也是一样的。 从远古时代的神灵医学模式到古代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无论是对神秘自然力量的敬畏,还是对于自然规律的依从,那时候的医学都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但是,到了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及至当代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沿着还原论的路径愈走愈远,已经没有了「 ”自然”的影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自然属性可以还原为生物性、动物性,进而还原成理化属性。运用理化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论,但并不能就此断定这是唯一路径、唯一方案。何况人还不仅仅只有生物属性(还有社会、人文属性)。张大庆说:「 ”毕竟人类生命与疾病不是一个洋葱,只能用'一把刀'去剥。” 从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走出的中医,在人的自然属性这条路径的深入恰是现代与医学所难以企及的,至少目前如此。 以整体思维、广阔视野看待「 ”自己” 现代科学利用还原、分解的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的本质和功能特点,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发展到基因水平,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它并不是认识人的唯一路径。当我们把眼光从人体内部转向人外部时,就会发现人可以不被敲碎,人也可以不只是人体,人也不只是生物,而是一个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的自然人。人是天地造化而生,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由自然来,在自然时间之流中生存,从自然去了解人,也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路径。 如何借助自然之气益助人体的「 ”生生之气” 借助自然之气益助生生之气是养生、防病和治病的一大法门,却是脑袋里充满各种「 ”科学研究认为”的现代人所不以为然的。 先说养生,我们的祖先向来主张形神共养,尤其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 ”与时偕行”,其中包括了调志意、起居、行为、饮食等等。但是,现代人则不讲求这些。 比如在饮食上,各种蔬食、瓜果不分时节应有尽有,季节所出逐渐模糊,人们也不再关注应季不应季了,而是讲营养素——将一个完整的食物打碎,分离出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等营养素来与我们的身体对话。田松《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说道:「 ”在我们所吃的东西由食物变成营养素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应该吃什么’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失去了话语权。”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中介。我们身体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大自然是有提示的。 再如睡眠时间问题,科学的说法是6-8小时左右,以能解除疲劳,能很好地进行一天的工作与学习为标准;中医学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标准,它告诉人们顺应四季阳气的消长,春夏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早卧晚起,这样一个基本的作息规律。更如锻炼,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认为,人体新陈代谢率、体内激素的活性在下午至傍晚的一段时间处于最良好的状态,这个时候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及至体身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最好,傍晚是锻炼的好时机;中医从「 ”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晨起人气生,是锻炼的时机,而日西阳气已虚的时候人应该收敛以拒邪气,更不要扰动筋骨耗费阳气。随着时代的脚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不能单一的讲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了。举这几个例子,只是想唤回人们逐步丧失的亲近自然的本能。 再言疾病,疾病种类很多,按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记载的疾病名称已有上万个,新的疾病还在发现或者发生中。人体的疾病尽管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在中医看来,无出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六经、经脉及五运六气等辨证之外。换一个角度,若从发病与天时的关系来衡量,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天时相关者,一是与天时无关者。而前者,正是「 ”因时制宜”所适宜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上,当医生遇到此类疾病如果可以很敏锐的把「 ”时”与「 ”病”关联,往往可以更为精准的辨证,在疗效上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医者,虽不必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但回溯医学史上的医家,不难发现,凡堪称大医者,多「 ”善时”——善于把握人体向愈的时机。一样的道理,但凡善养生者,也懂得「 ”与时偕行”。 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在世的时候,特别爱讲「 ”生生之道”,曾精辟的总结了「 ”中医学的生生之道”: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 ”循生生之道”就是中医健康的理念,是中医养生、防病与治病的理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