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穴位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有些穴位对于我们来说则是非常陌生的,因为我们人体三百多个穴位不是都能够了解的,但是有些重要的穴位建议大家进行一些了解,比如阳白穴这个头部的穴位,对于我们人体健康就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看看阳白穴的位置和穴位配伍。
阳白穴的位置
我们头部的穴位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大多数朋友们对于阳白穴的位置都不是非常的了解,其实阳白穴位于瞳孔直上,眉上1寸。阳,天部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按揉阳白穴,可缓解眼部不适不明原因地感觉眼睛一片模糊,伴有眼睛疼痛或者眼皮跳动,还伴有前额部疼痛或眩晕,如果我们出现了这些症状,那么按揉阳白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阳白穴位配伍
其实我们人体许多的穴位都是可以和阳白穴配伍的,当然,阳白穴和不同的穴位配伍,保健功效和药用功效都是不同的,比如阳白穴配太阳穴、睛明穴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这些症状;阳白穴配太阳穴、风池穴、外关穴祛风止痛,治偏头痛;阳白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治目赤肿痛;阳白穴配颧髎穴、颊车穴、合谷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阳白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阳白穴的位置和穴位配伍了,我们看好知道,阳白穴的位置也是比较好找的,阳白穴就是位于我们人体头部后脑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穴位,另外,我们还详细的了解了阳白穴的穴位配伍,我们可以知道,阳白穴和不同的穴位搭配起来,功效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气功丹道修炼常见的穴位,穴位
人体穴道名称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手太阳经于缺盆部支脉处向上分为两支,一达目外眦,一支上行目眶下(颧髎)斜向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经相接,正如《百症赋》中所云养老穴擅治目疾;光明穴,名昭其义,有“光明,光彻明亮”之意也。
性别:男
年龄:18岁
主诉:视物模糊,能近怯远(近视)2年余,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2年来用眼疲劳过度而致视物模糊,能近怯远,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多看书则目糊而痛,遂来我院针灸科就诊。
查体:视力检查:左眼0.3,右眼0.3,舌淡,苔薄,脉细弱。
中医学诊断:能近怯远。
现代医学诊断:近视。
针灸治疗:
治则:通络明目止痛。
处方:养老、光明。
治疗经过:取上方穴位常规消毒,行平补平泻手法。右手持针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施以前后均匀捻转,不单向捻转,指力均匀,频率60~90转/分钟,反复操作1分钟,留针30分钟,针刺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嘱患者回家自行按摩眼周穴位睛明、攒竹、阳白、承泣、四白,并嘱患者注意用眼卫生,多眺望远处景物,避免用眼疲劳过度。治疗1个疗程后,视力恢复到右眼0.8,左眼0.8;治疗2个疗程,双眼视力均恢复到1.2;后坚持治疗1个月,双眼视力均恢复到1.5。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
【按语】
近视是指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为特征。目前,青少年学生的近视发病率逐年增高,多由于青少年学习姿势不端正,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用眼疲劳,使睫状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形成。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七窍门》称本病为近觑;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和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又谓其视近怯远症。
中医历代医籍对本病之病因病机有诸多论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目不能远视乃“劳伤脏腑,肝气不足”所致。王海藏则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审视瑶函》除继前人不能远视为阳不足之说而外,还指出近视可因“肝经不足肾经病”,并提到“察受生成近觑”,“久视伤睛成近觑”等,其认识更为全面。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指出:“近视清明远视昏,阳光不足被阴侵。”《现代中医眼科学讲义》说“眼之所以能视万物,是由于脏腑精气上注于目”才能神光充沛,视物正常。
总之,近视乃多因心阳不足或脾虚气弱,目光不能发越远处;或因久视伤血、竭视劳胆、肝肾亏虚,目失濡养,以致光华不能及远而仅能视近。
本案中程老所取养老穴为手太阳经之郄穴,手太阳经于缺盆部支脉处向上分为两支,一达目外眦,一支上行目眶下(颧髎)斜向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经相接,正如《百症赋》中所云养老穴擅治目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亦有:养老“治目视不明”,故取之调气活血,舒筋散寒,通络止痛;
光明穴,名昭其义,有“光明,光彻明亮”之意也,为足少阳胆经之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气血的作用,可同治肝胆两经之病,《灵枢·脉度篇》云:“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说明肝与目有密切联系,肝与胆相表里,胆经循行在头侧部及目外眦,胆经气血至此穴后变为纯阳之气,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近视乃因阳气不足而光华不能外越,故针取本穴疏肝解郁,以宣畅肝胆经脉之壅滞,调和气血,使人心情愉快,眼复光明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深受医家推崇,为治疗目疾之要穴。
现代学者所做的针刺光明穴对眼循环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光明穴可以使视网膜中央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增加,提示可增加视网膜的循环血量。可见无论从中医学还是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针刺光明穴均可以激发经气,可以使眼部气血运畅,使眼睛得到充足的精微濡养。二穴相配上病下取,远道取穴,共奏明目之功,为程老治疗近视常用对穴。
本案中程老嘱青少年患者,注意用眼卫生,多眺望远处景物,避免用眼疲劳过度,并坚持自行按摩眼周睛明、攒竹、阳白、承泣、四白、瞳子髎、丝竹空等穴。
其中睛明穴能通络明目,治近视、色盲、视神经萎缩、夜盲;攒竹穴治近视、流泪、结膜炎、眼睑震颤;阳白穴治屈光不正;承泣穴治近视、散光;四白穴疏肝利胆、祛风明目、治目赤肿痛、目翳;瞳子髎治屈光不正、夜盲、角膜炎;丝竹空穴用治视物不明。研究发现,长期自行按摩上述诸穴,可增加眼周动脉供血,改善供血障碍,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使眼底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解除睫状肌疲劳和痉挛,改善眼肌营养状态,恢复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视力也因此能得到提高和恢复。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