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学过女子防身术的朋友来说对于哑门穴一定是不陌生,我们的哑门穴在被刺激后是会出现短暂的头晕或者是倒地状况,所以我们点哑门穴是一种防身的方法,但是也是有很多的朋友都不理解哑门穴的做法。下面小编就是为大家介绍。
体表定位
哑门穴也叫做舍厌穴、横舌穴。哑是不能发声的意思,门是出入的门户,哑门穴是指督阳之气在这里冷缩散热。哑门穴是在我们头部的后脑勺,在我们顶部后面的正中线上,同时位于第一和第二颈椎棘凹陷的位置,就是在我们的后发际凹陷位置。
解刨定位
哑门穴是我们头部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是属于督脉、系督脉以及阳维脉的会穴所在,所以是可见它的重要性。解刨分析发现,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层布有弓间韧带和脊髓,还有枕动脉和枕静脉的分支以及棘间静脉丛的分布,同时还聚集着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手指法取穴时,用食指或中指找到头部后正中线位置,在后发迹正中直上0.5寸,也就是第一颈椎的下面,就是哑门穴位位置;使用针灸法时,人体需要保持伏案正坐位,让头部稍微向前倾倒,使得项肌放轻松,用针从下颌方向慢慢刺进0.5-1寸即可。
我们除了是在点了哑门穴后会出现头晕失哑的状况,我们正确的按摩也是可以很好的治疗顽固性的头痛、精神烦躁、鼻孔出血、呕吐不止以及瘫痪等不适和疾病状况,尤其是对于长期失眠的人群来说,我们是可以很好的经常按摩哑门穴,来帮助缓解失眠的状况。长时间的失眠对于我们身体的影响是非常的大,对工作生活都是有不利于的影响,时间长了也是会引起神经衰弱。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症。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于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髎: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
大概给你说几个
头部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腿部
膝眼穴 血海穴 足三里 百里穴 委中穴 三阴交 阳陵泉 复溜穴 解溪穴 阴陵泉 阴谷穴 梁丘穴承山穴
具体位置你到百度图片一搜就明白了,食方网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按眼窝,可以缓解脚部疲劳。安神缓头痛眼窝处有晴明、攒竹、四白、承泣、丝竹空等诸多穴位,通过按摩可减低眼压,缓解眼部疲劳,提高眼部机能,对近视眼、老花眼及用眼过度等引起的目赤昏花、视物不明有明显改善作用。
按摩这些穴位还能镇静安神、改善头痛,也可延缓眼周皮肤衰老,预防皱纹出现。轻闭双目,用食指与中指指腹分别顺时针与逆时针缓慢旋转按摩眼皮5~10次,也可在相应穴位处轻按压约1分钟,安神止痛的效果更佳。
扩展资料: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穴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