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一起看看上髎穴的取穴方法

时间: 2023-03-30 18:27:25

一起看看上髎穴的取穴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说上髎穴这个穴位了,当然,上髎穴这个穴位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所以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也是比较正常的,但是有些朋友们还对于上髎穴的取穴方法不是非常的了解,那么上髎穴的取穴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上髎穴的取穴方法。

取穴方法

上髎穴的取穴方法是比较有讲究的,因为上髎穴的周围有许多的穴位,所以我们必须要详细的了解上髎穴的具体位置,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定位上髎穴增穴位。一般上髎穴在取穴时,可以采取直立位或者是俯卧位,趴在床上,臀部的肌肉上会有比较明显的两个凹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人窝的位置,上髎穴就位于美人窝往下的内侧的位置,这种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可以定位到上髎穴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

简易方法

其实上髎穴是属于八髎穴穴位组中的一个穴位,位于八髎穴四组穴位的最上方的一个,往下依次是次髎穴、中髎穴及下髎穴,我们可以将手放在平时系腰带的位置找到一个圆形的骨性凸起,将手倒放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线,中间的点一次就是四组穴位所在的位置,并且位于最上方的就是我们大家想要寻找的上髎穴,这个取穴方法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我们大家可以将这些取穴方法记住,日常生活中是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寻找上髎穴的。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上髎穴的取穴方法,虽然上髎穴的取穴方法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细心的寻找,那么上髎穴也是可以很好的定位的,所以我们以后如果需要针灸上髎穴或者是按摩上髎穴,那么我们就是可以通过上面的这些取穴方法来定位上髎穴的。

中空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经外奇穴名·中空 3.1中空穴的定位3.2中空穴主治病证3.3刺灸法 4经穴别名·中空 4.1次髎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所属部位4.5次髎穴的定位4.6次髎穴的取法4.7次髎穴穴位解剖 4.7.1层次解剖4.7.2穴区神经、血管 4.8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4.9次髎穴主治病证4.10刺灸法 4.10.1刺法4.10.2灸法 4.11次髎穴的配伍4.12文献摘要4.13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对膀胱的影响4.13.2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4.13.3用于结扎术4.13.4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4.13.5治疗妇科炎症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中空 1拼音 zhōng kōng

2概述 中空: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3经外奇穴名·中空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3.1中空穴的定位

中空穴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1]。左右计2穴[1]。

3.2中空穴主治病证

中空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1]。

3.3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4经穴别名·中空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4.1次髎的别名

中空(《针灸大成》)。

4.2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

4.3穴名解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4.4所属部位

骶部[5]

4.5次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6]。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4.6次髎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4.7次髎穴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3]。

4.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4.8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次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4.9次髎穴主治病证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4.10刺灸法

4.10.1刺法 直刺1~1.5寸[8][2][10][3],骶部有酸胀感[10]。

若治疗妇科病,针尖应刺入2寸,使小腹内有热感[10];

若治疗前阴病,针感应放散到会 *** [10];

若治疗肛肠病,针感应向尾骶部放散[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4.10.2灸法 可灸[3][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次髎穴的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10]。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10]。

4.12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快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4.13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次髎对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度瘫痪的患者,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10]。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4.13.2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针刺后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缩短产程的功效[10]。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4.13.3用于结扎术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 *** 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4.13.4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4.13.5治疗妇科炎症

八廖。中腕。子宫。归来。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八髎穴位于骶椎。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的总称,左右共八个穴位,合称八髎。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属膀胱经。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当脐上4寸。属奇经八脉之任脉。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属经外穴。

归来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属胃经。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属胃经。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即是。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属脾经。

腰俞穴的取穴标准

腰俞穴 Yāo shù (DU2) 〖取穴窍门〗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膀胱俞穴(灸) 、长强穴、气冲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治腰脊冷痛;配太冲穴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别名〗髓空穴,背解穴,腰户穴,腰柱穴,髓俞穴。 〖穴义〗督脉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

灸透后背4个穴,彻底赶跑一身风寒!还能打通气血

关注艾灸学堂,每天分享经典艾灸案例

大自然有24节气,人体的颈椎,胸椎,腰椎共有24节,正好与大自然的24节气暗合。颈椎1,2,3节为大雪,小雪,立冬。腰椎的3,4,5节为大寒,小寒,冬至。根据24节气与椎体对应情况,以及颈椎1-3节,胸椎5-8节,腰椎3-5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我们把颈椎1-3节称作“风寒关”,胸椎5-8节称作“气血关”,腰椎3-5节称作“寒冷关”。

1.风寒关一旦受到损伤,如寒冷的侵袭,可出现脑血栓,脑梗塞,可因激动造成阴阳失调发生脑溢血,过度疲劳和长期的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的激烈收缩及脑部疾病,中枢神经的指令不能正常下传,还可造成各系统功能失调而出现功能性疾病。风寒关因其“冰天雪地”,当用手感探病时,会有麻木,发刺,阴寒之感。要想打通此关,应先解开肩中腧穴,打开神经通道,该穴可主全身气血,通七窍,这样才会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2.气血关主管全身气血,各系统功能失调可导致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力不从心等,长期失调还可导致脾胃虚弱,食少纳差,气短,脏腑功能失调等症。

3.寒冷关一身正气,如营卫不当就会导致胃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肿瘤,腰膝冷痛,头晕眼花,健忘,失眠多梦等。

打通三关的一般方法有:轻慢拍打(痛击病灶法),点穴按摩,魔掌疗法,意火。必须注意:拍打不宜过重.

脊柱旁取穴窍门

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因此,可利用下列的方法,找出作为基准的棘突。

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

脊椎上及旁边的人体穴位是非常丰富的,且布满了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穴道,对于任何想致力于人体穴位疗法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窍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穴位罗列如下

督脉上相关穴位: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灵台穴、至阳穴、筋缩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腰俞穴、长强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相应的棘突下。

足太阳膀胱经上相关穴位:

肩中俞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再有:

肩外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开3寸处。

附:

穴位:脊柱穴位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艾灸督脉膀胱经通三关

艾灸督脉可以让你的阳气在体内慢慢积聚起到大补阳气的作用,使之到达体表起到御邪防病,在内到达全身各处起到温通经脉、温熙脏腑的作用。

艾灸督脉对女性面部的黄褐斑、雀斑、痤疮等各种随着衰老的出现的症状,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这些都是通过调节全身的阴阳的平衡来调理全身的各脏腑的功能,以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督脉艾灸取穴: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

1、大椎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等等,人体诸阳之汇,是人体所有阳经交汇的一大要穴。

2、风门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被用于治疗一些外感风邪的疾病,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够少感冒,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4、命门穴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类有阳虚症状的疾病。

以上穴位艾灸时间:每日灸一次,每个穴位灸30-4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坚持灸10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经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真实案例体现

案例一: (刘某),女,42岁。

颈椎椎间盘突出多年,C3,C6都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膨出。已经针灸了2年,艾灸一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比之前加重,自述是长期工作低头导致的,年轻拼命工作,腰膝酸软,肾气不足,经常乏力。治疗方案,督脉铺灸,祛除寒气,活血化淤,濡养筋骨,清除淤血,让椎管矫正,疏通气血。连续做了一个多月,一次比一次效果好,精神上感觉神清气爽,腰背能挺直了,后背轻松,颈椎疼痛减轻,人看上去年轻了许多,面部由原来的无血色,做完后面如桃花,整个人阳气补充充足,气血充裕全身,可以调理脏腑,艾灸,讲究的通,透,之前有人说艾灸不管用,那是因为艾灸的量不够,力度尚浅,只能去除身体表层的湿气,起不到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阳气补充足了,就像汽车加满了油,才可以运转游刃有余,希望亲们可以集中按照疗程艾灸,才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案例二: (刘某),女,33岁。

我整个后背酸痛半年多,早上起来的时候最严重,另外小腿还冷、睡眠质量一直都比较差、可能是睡眠不好的原因所以脸色也不太好,发黄,嘴巴里面经常会觉得苦,白带也是黄黄的,白天上班总是觉得很困,偶尔还有点胃痛。因为上班,也没有特意去治疗,严重的时候就偶尔拿点药吃吃。

2015年12月份开始接触艾灸,开始就是点艾条灸灸,有时候下班回来累了就不灸了,这样隔三差五的效果也不太明显,现在下班回来我就边看电视边灸,定个闹钟灸多久就好了,果然艾灸还是要坚持,大概一个半月左右,后背酸痛基本好了,只有胸至腰的这段脊柱在腰挺直时还有点痛,其他所有不适都没感觉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