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米茶饭,止烦、止渴、止泻的"黄金食谱"

时间: 2023-03-31 16:22:19

米茶饭,止烦、止渴、止泻的"黄金食谱"

原料

大米300克。

调料

白糖适量。

做法详解

将大米挑去杂质,簸净,放入炒锅中用小火炒黄熟,待用。

炒熟的大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沸水锅中煮至米粒开花即可。

提示

米茶吃法很多,热吃可去寒,冷吃可解咎,略经发酵隔夜再吃,微酸不馊的“酸米茶”别有风味。若再配以“酸豆角”、“糖蒜果儿”、“酸辣椒”等小菜,其美味更不可言状。若在锅中米还未煮开花时捞起,再焖成饭,独特的“米茶饭”更是清香可口。

食之有道

大米富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炒制后再烧煮,更易使人体消化吸收。

米饭是用冷水煮还是用热水煮好?

当然是用热水煮饭好了。

1、开水煮饭可以缩短煮饭时间保护米中的维生素,淀粉颗粒不容于冷水,只有在60摄氏度以上,淀粉才会吸收水分破裂,容于水中,变成湖状。大米含有大量淀粉,用开水煮饭时,水在100摄氏度,这样水的温度能使米快速熟透,缩短煮饭时间,防止米中的维生素因常时间加热而受到破坏。

2、我们大部分用的自来水多含有氯气,将水烧开可以使水中的氯气挥发,避免破坏维生素B1。维生素B1是大米中重要的营养成分,缺乏容易造成食欲不振、疲劳、眼光呆滞、精神萎靡、心脏肥大、心跳异常、肌肉无力、酸软、记忆力差等。

拓展资料:

米饭,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中国南方主食。米饭可与五味调配,几乎可以供给全身所需营养。大米性平、味甘; 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留有胚与糊粉层的大米饭含有人体90%的必需营养元素,且各种营养素十分均衡,所以是最佳主食。米饭的面世,可追溯至粥。由于烹煮粥水控制水量的要求比米饭低,上古的华夏民众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时的烹煮效果,就发展出较饱满的米饭。

参考资料::米饭

夏季消暑吃什么好啊?

西瓜和冬瓜皆为暑天消暑佳品。冬瓜配瘦肉或鸭肉共炖汤食用,既味美,又补虚损、清暑;西瓜果肉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而西瓜籽中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硒,将西瓜果肉和瓜籽打成果汁,即可得到一杯上好的、无任何添加剂、可抗氧化的饮料。
2、菌
乳酸菌是一种非常好的促消化的菌类,例如一些乳酸菌的牛奶,还有一个食用菌藻类食物。例如猴头菇、榛蘑、牛肝菌、鸡腿菇、香菇、熊掌菇等,可调整体内正常菌群,补益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全面提升机体抵抗力。
3、鸭
鸭性偏凉,有滋五脏、清虚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之功,为夏日之滋补佳品。
4、粥
炎热夏夜,喝些凉性米粥,如绿豆粥、莲子粥、竹叶粥、荷叶粥、冬瓜粥、荸荠粥、鸭梨粥、山楂粥、藕粥等,既可滋润干燥的咽喉,又可调剂胃口,起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增进食欲之功效。
5、茶
常饮茶具有解暑热以及提神的作用。如盐茶:食盐6毫克,茶叶5克,加开水500毫升冲泡,凉后饮之,可祛热解暑、补液止渴、补充电解质;菊花茶:白菊花5克,用500毫升开水冲泡,凉后饮用,可清热解毒。
两种方式调平衡
1、少量多餐
夏季暑热难耐,食欲降低,应采用少量多餐、餐饱八分的方式,少量多次地补充营养。
2、多饮多尿
多饮水以补充出汗所带走的体内水分;多排尿以排出体内聚集的大量毒素。
两多两忌保平安
1、多吃凉(寒)性食物
夏季多暑热、内热,宜多吃凉性食物,如苦瓜、冬瓜、丝瓜、黄瓜、菜瓜、莲藕、莲子、百合、马齿苋、番茄、生菜、茄子、芹菜、芦笋、白萝卜、芹菜、小米、大麦、绿豆、薏米、茶叶、蘑菇、猪皮、鸭蛋、荞麦等。
2、多吃杀菌蔬菜
夏季易流行肠道传染病,宜多吃具有杀菌作用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香葱、洋葱、韭菜、青蒜、蒜苗等。
3、忌厚味、热性食物
如羊肉、牛肉、鸽子肉、狗肉等肉类,辣椒、胡椒、花椒等调味品,因这些食物能生痰助湿。
4、忌冷饮过多
天气炎热,不能单靠冷饮来解渴,冷饮只是一时降低身体局部的温度而已。冷饮中冰淇淋等以奶粉、淀粉为主要成分,吃进体内后,在消化这些蛋白质、脂肪和糖的过程中,还要消耗掉体内原有的一部分水分,导致越吃冷饮越口渴;如果一次吃进大量的冰淇淋或雪糕,过度的低盐会使胃肠黏膜血管骤然收缩,使胃肠道内腺体分泌消化液减少,势必影响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对消化功能起到不好的影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