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缺盆穴可以针灸吗,缺盆穴的针灸原理

时间: 2023-03-31 23:40:15

缺盆穴可以针灸吗,缺盆穴的针灸原理

我们人体的穴位是非常多的,不同的穴位对于我们人体的作用也是大不相同的,另外,有些穴位还能够帮助我们治疗一些疾病,但是我们有效朋友们对于一些穴位不是非常的了解,比如缺盆穴,那么缺盆穴这个穴位可以针灸吗?缺盆穴的针灸原理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缺盆穴可以针灸吗

关于缺盆穴可以针灸吗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缺盆穴一直被认为是人体身上最危险的一个穴位,但是也是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发挥其功能的,但是需要格外针灸的力度和深度,稍有不注意都有可能造成危险,因此现在医生们都尽量避免针灸缺盆穴,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孕妇朋友们千万不要针灸或者是按摩缺盆穴这个穴位,不然不仅不利于孕妇朋友们的健康,并且还会给体内的胎儿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的。

二、缺盆穴针灸原理

缺盆穴在人体身上是比较重要的穴位,与很多经脉都有关联,因此针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经脉畅通,达到比较好的功效,但同时也由于其与众多经脉相关联,因此在针灸时手法和力度就尤为关键,所以我们大家如果有需要针灸缺盆穴这个穴位,那么我们一定更要去找老中医来针灸,不要自己随意的针灸,不然也是会给我们人体的健康造成许多的不必要的麻烦的。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缺盆穴这个穴位也是可以针灸的,并且在生活中适当的针灸缺盆穴还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保健功效了,另外,我们还了解了缺盆穴的针灸原理,所以我们以后在生活中针灸缺盆穴的时候,就需要注意缺盆穴的针灸原理。

针灸推拿模型的穴位为什么在半躯体?

1.
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神庭穴、承光穴、当阳穴、五处穴、曲差穴、眉冲穴、素髎穴、兑端穴、龈交穴、上迎香穴、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穴...
2.
天突穴、璇玑穴、华盖穴、紫宫穴、玉堂穴、膻中穴、中庭穴、鸠尾穴、巨阙穴、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水分穴、神阙穴、阴交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中极穴、曲骨穴、会阴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缺盆穴...
3.
大椎穴 陶道穴 身柱穴 神道穴 灵台穴 至阳穴 中枢穴 脊中穴 悬枢穴 命门穴 腰阳关穴 肩中俞穴

骨刺吃什么药

骨刺常常使我们疼痛难忍,夜不能寐。我们应该如何治疗才能摆脱这种折磨呢?
1)用按摩与牵引的方法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牵引可减轻骨刺对局部神经、组织的压迫,但都只起到暂时缓解疼痛的效果。
2)
用针灸的方法,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肿和炎症,但对骨质增生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3)用手术治疗:由于适应症要求非常严格,临床上适合做手术的人群不足5%,加上费用高,创伤大,恢复期长,易复发等特点,所以根本无法全面推广。
4)用芝元倍健节舒康软胶囊治疗: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协同作用最好、人体吸收率最高而显现出效果快、功效全、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依赖性的优秀代表产品之一。长期服用芝元倍健节舒康软胶囊可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对骨质增生有显著效果。同时,芝元倍健节舒康软胶囊还促进钙离子的吸收,避免钙质流失,加速修补软骨组织、肌腱,强化韧带。
在服用芝元倍健节舒康软胶囊的同时,如果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辅助按摩,会使效果更明显。

 1.用拇指点、压或拨患者的合谷、阳池、曲池、风池等穴位1分钟左右。

2.用食指、中指点或拨患侧少海穴1分钟,或者以第2、3、4指点、压患侧肩井穴1分钟左右。

3.以中指或拇指轻轻点、压患侧缺盆穴1~2分钟,或以双手拇指点、拨风池穴1~2分钟,或经中指点、压患侧腕骨穴l~2分钟。
4.用双手轻持捋两侧颈肌,用食、中、环三指向正中线拨患侧颈肌2分钟,拨健侧颈肌1分钟。
5.双手十指交叉,用手掌根部向后夹提颈肌2分钟,然后用手由肩至手反复按摩多次。
6.自我锻炼头颈部活动,前屈(尽量低头)、后仰(尽量向后抬头),左右转动,左右旋转,先健侧,后患侧。徐徐转动,不可用力过猛,每个动作2分钟左右。次数多少因人而宜。

天盖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经穴缺盆的别名·天盖 3.1天盖的别名3.2出处3.3穴名解3.4所属部位3.5缺盆穴的定位3.6取法3.7穴位解剖 3.7.1层次解剖3.7.2穴区神经、血管 3.8缺盆的功效与作用3.9主治病症3.10刺灸法 3.10.1刺法3.10.2灸法 3.11配伍3.12文献摘要 4经穴天鼎的别名·天盖 4.1天盖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所属部位4.5天鼎穴的定位4.6取法4.7穴位解剖 4.7.1层次解剖4.7.2穴区神经、血管 4.8天鼎穴的功效与作用4.9主治病症4.10刺灸法 4.10.1刺法4.10.2灸法 4.11配伍4.12文献摘要 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天盖 1拼音 tiān gài

2英文参考 Quēpén ST 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经穴缺盆的别名·天盖 天盖为经穴别名,即缺盆穴[1][2]。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缺盆 汉语拼音 Quepen 罗马拼音 Chuehpen 美国英译名 Broken Basin 各


号 中国 ST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E12 富耶氏 E12 德国 M12 英国 S12 美国 St12

缺盆为经穴名(Quēpén ST 12)[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尺盖。属足阳明胃经[3]。缺即亏缺,盆是器皿名称,该穴在锁骨上窝,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3]。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3.1天盖的别名

天盖(《针灸甲乙经》),尺盖[4]。

3.2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缺盆各一。

3.3穴名解

缺即亏缺,盆是器皿名称,该穴在锁骨上窝,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3]。

缺,亏缺、缺损之义。《说文》:“盆,盎也。”《急就篇》“盎,大腹而敛口:盆,敛底而宽上。”缺盆即指颈下巨骨(亦名“上横骨”,即今之所谓“锁骨”)上凹陷处,以其形缺陷如盆,故名缺盆(今名“锁骨上窝”)。《金针梅花诗钞》缺盆条:“肩下有窝如盆缺,横骨中央缺盆穴。”穴当锁骨上窝,是处形如破盆状。《新正考》有:“缺盆象其骨间皮肉,凹下如盆。”穴当其中,因名缺盆。[4]

3.4所属部位

胸[5]

3.5缺盆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6][7]。

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8]。

缺盆位于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正坐或仰卧取穴[3]。

缺盆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缺盆穴的位置(肌肉)

缺盆穴的位置(骨骼)

3.6取法

正坐仰靠,在乳中线上,锁骨上窝中点处取穴。

缺盆位于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正坐或仰卧取穴[3]。

正坐仰靠位,当锁骨上窝之中点,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凹陷中取穴[9]。

3.7穴位解剖

缺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上方有颈横动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皮肤由颈丛锁骨上中间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颈外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该处由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肩胛舌骨肌和锁骨之间形成锁骨上窝。窝底的浅层有颈外浅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深层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膜顶和肺尖。

3.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锁骨与斜方肌之间→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锁骨下肌之间→臂丛[3]。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7]。

3.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臂神经丛和锁骨下动脉经过,并有面神经颈支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或锁骨下静脉[7]。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上方有颈横动脉通过[8]。

3.8缺盆的功效与作用

缺盆有宽胸利膈,止咳平喘的作用。

缺盆有清咽利膈、散结止痛的作用[3]。

盆之为物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肠、胆之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宜太过,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针刺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4]

3.9主治病症

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7]。

缺盆主要用于治疗胸肺、上肢疾等疾患:如咳嗽、唾血、喘息、缺盆中痛、胸闷、瘰疬、瘿气、咽喉肿痛、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等[3]。

缺盆主治咳嗽,气喘,缺盆中痛,胸部满闷,喉痹,瘰疬,瘿瘤等[8]。

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胸满;上肢麻痹或挛急;缺盆中痛,瘰疬,颈肿,咽喉肿痛[9]。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

3.10刺灸法

3.10.1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7]。

直刺或斜刺0.3~0.5寸[8][9],局部有胀痛感[9],可向上臂放散[9]。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上臂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8],以免发生气胸。《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

3.10.2灸法 可灸[3]。

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3.11配伍

缺盆配膻中、巨阙,有宣肺止咳的作用,治咳嗽[9]。

缺盆配天突、中府,治缺盆中痛[9]。

缺盆配水突、气舍,治咽肿[9]。

3.12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泻胸中之热。

《黄帝内经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热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针灸甲乙经》:肩痛引项,寒热,缺盆主之。寒热沥适,胸中满,有大气,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肩引项不举,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刺太深,令人逆息。

《针灸大成》:主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疬,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热不已。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4经穴天鼎的别名·天盖 天盖为经穴别名。即天鼎[4]。

穴位 天鼎 汉语拼音 Tianding 罗马拼音 Tienting 美国英译名 Heavenly Vessel 各


号 中国 LI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7 富耶氏 德国 DI17 英国 Li17 美国 LI17

天鼎为经穴名(Tiāndǐng LI17)[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天盖、天项。属手阳明大肠经[10]。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为古代炊器,颈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颈部,相当于鼎足之处,故名天鼎[10]。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4.1天盖的别名

天顶(《针灸资生经》),天盖[4],天项[4]。

4.2出处

《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4.3穴名解

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为古代炊器,颈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颈部,相当于鼎足之处,故名天鼎[10]。

天,有巅义,至高无上。鼎,三足两耳,是古代宝器和烹调炊具,其形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人之颈后正中大椎处有一突起,形似一足。人腰以上为天,头颈之位高,在颈项之穴,每以天名之。该穴处两面各有颈肌突显,形成三足之势。头圆在上像天,因而名之,并喻为吸入天气的贵重门户。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4]

4.4所属部位

颈[4]

4.5天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6][11]。

天鼎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2]。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在颈缺盆置(直)扶突后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迳取结喉旁开四寸五分”(《循经考穴编》)[2]。

天鼎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正坐,微仰头取穴[10]。

天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天鼎穴的位置(肌肉)

天鼎穴的位置(骨骼)

4.6取法

天鼎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正坐,微仰头取穴[10]。

正坐位,头微侧仰,喉结旁开3寸,约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扶突直下1寸,横平水突,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12]。

4.7穴位解剖

天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臂丛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有颈阔肌和颈前浅静脉,颈阔肌受面神经的颈支支配,颈前浅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属支。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的浅层,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达深部的臂丛的神经根融合和分支的干、股部。胸锁乳突肌由脑神经副神经支配。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斜角肌间隙[10]。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椎前筋膜[11]。

4.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臂神经丛经过,并有其分支、面神经颈支和颈升动脉分布[11]。

布有锁骨上神经,正当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并有颈外浅静脉通过[2]。

4.8天鼎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鼎有清利咽喉,理气散结的作用。

天鼎有利咽喉,调气机作用[10]。

按“鼎”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谓为调和鼎鼐。本穴主治暴喑、气梗、咽肿、喉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股火证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4]

4.9主治病症

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梅核气、瘰疬[11]。

天鼎主要用于口、咽等疾患:如暴瘖、气梗、喉痹、咽肿、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及瘰疬、瘿气等[10]。

天鼎主治暴喑气哽,咽喉肿痛,瘿气,瘰疬等[2]。

天鼎主治咽喉肿痛,暴喑,喉中痰鸣,瘿气,瘰疬[12]。

针灸不常取用天鼎穴[4]。

五官科系统疾病:甲状腺肿,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其它: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

4.10刺灸法

4.10.1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0][11],局部酸胀,针感向咽喉放散。

直刺0.5~1寸。[2]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咽喉放散[12]。

4.10.2灸法 可灸[10][11][12]。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1配伍

天鼎配间使,有宁心利窍作用。治失音[10]。

天鼎配照海治慢性咽炎[10]。

天鼎配合谷、承浆、太溪洽初期声带麻痹[10]。

天鼎配曲池、膈俞,治喉痹[12]。

天鼎配合谷、廉泉、太溪、天突,治咽喉肿痛[12]。

天鼎配合谷、承浆、天容,治喑哑[12]。

天鼎配气舍、膈俞,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息,食饮不下。

4.12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天鼎主之。

《针灸大成》:主暴喑气梗,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备急千金要方》:天鼎、气舍、膈俞,主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

怎样能使冻疮消退

冻疮是一种发生于寒冷季节的末梢部位皮肤局限性淤血性红斑性疾病。是冬季常见病,一般在气温10℃以下发生,至春季气候转暖后自愈,但入冬后又易再发。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
治疗
未破溃的冻疮可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如10%樟脑醑或辣椒酊局部揉擦。民间用辣椒煎水局部烫洗,有一定效果。还可厚搽蜂蜜猪油软膏(猪油30%,蜂蜜70%),每日一次。已成溃疡时应用5%硼酸软膏。红霉素软膏、0.5%新霉素软膏等一日三次涂搽并包扎。近来多用复方貂油防冻膏防治各型冻疮。也可氦氖激光器照射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可防治复发。内服药物可用末梢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或维生素E等,硝苯吡啶10-20mg,3次/日,对本病有防治作用。中医治则为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方用当归四逆汤或阳和汤加减。
预防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御寒能力。寒冷季节注意保暖,干燥,鞋袜不宜过紧。易受冷部位涂搽油脂,以保护皮肤。多食高热量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受冻后,不宜立即加热或用火烘烤。
临床表现
本病常发生于初冬,早春季节,多见于儿童,妇女和缺少活动或肢体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的人,好发生于耳轮,耳垂、鼻尖、手、足等部位。初起表现为红或紫红色的淤血性红斑,损害大小不一,界限不明显,压之红色可以消退,但去除压力后,红色复原缓慢。患处皮温降低,有痒感,遇热则可见显著充血,并出现灼热,瘙痒或疼痛感。严重病例,患处可出现水疱或大疱及不易愈合的溃疡,愈后常遗有萎缩性疤痕。多形性红斑样冻疮多见于青年人,常发生于手足的背面,对称分布,疏散存在,数目略多。为绿豆大小的紫红色斑,圆形或略圆形,其中心部色泽更深或微隆起形成水疱,类似多形性红斑,此型冻疮可与一般型冻疮同时存在。
诊断
每于冬季发生,在同一部位出现局限性红斑或青紫色肿块,触之冷凉、压之褪色,有痒感,受热后加剧,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 鉴别诊断
并发症
病因
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空气中,加上患者末梢血液循环较差为发病主要因素;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户外工作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可为本病的诱因。寒冷及发病的主要原因。受冻部位的皮下动脉,由于寒冷的刺激而收缩,造成血流淤滞,组织缺氧,以致细胞损伤。如果受冻时间较长,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收缩力丧失而出现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引起局部水肿,水疱形成,及至组织坏死。
用什么方法能让冻疮尽快消失? .cn 2001年02月06日11:34 新浪生活
问:我手上刚刚生了冻疮。真的是太可怕啦,你能帮助我用最快的方法让它消失吗?(我是刚刚生起来的,才一个手指现在)。
吴大夫答:如果是刚出现的还没有破,可以用10%的樟脑软膏,或猪油蜂蜜软膏(70%蜂蜜和30%猪油)外用,先用温热的水浸泡局部,再涂药,然后反复揉擦患处,每天2-3次。
如果已经破了,需要配合用一些消炎的药膏,如百多邦、达维邦等,预防感染。
如果总是容易出现冻疮,可以口服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促进血液循环,如烟酸,维生素E。另外多吃羊肉和狗肉也可以预防冻疮。
冬天长冻疮怎么办 .cn 2001年01月09日11:17 伽玛医生
冻疮是冬季常见病,在气温低(10摄氏度以下)、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冬季复发,天气转暖后自愈。寒冷是长冻疮的根源,所以冬季来临时,做好防寒准备非常重要。特别是手、脚、耳等肢端部位。而且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
为什么同样环境,有些人长冻疮,有些人却安然无恙呢?
首先这与个人体质有关,有些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肢端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等,即易长冻疮。所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防寒能力很重要。另外,冬季可多吃羊肉、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食物,也可食用酒、辣椒等发汗,以促进血液循环。
患了冻疮,应加强保暖。若冻疮仅为硬结,未破溃时,可用辣椒酊、热酒精擦洗。若已破溃,则可用红霉素软膏、猪油蜂蜜软膏涂擦且包扎,促进其早日愈合。另外,中药如当归四逆汤或阳和汤等活血、通络之品也可选用。
以下有几个治疗冻疮的验方,您可以不妨试试。
一、兔毛30克,烧灰备用。外用红萝卜煮水洗患处。兔毛灰用芝麻油调敷患处,每日1~2次;
二、白芨10克、柑皮20克,磨为细末,以芝麻油调敷患处,每日1次;
三、蜜糖除水净蜜10克,熬猪油2克,拌成软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
四、黄柏20克,研为细末撒敷患处,每日1次,第2次用时,以淡盐水洗净再敷,连用7日;
五、柿子皮煅灰备用,用熟菜油调敷患处,每日1~2次。
编辑:小寒
果蔬也能治冻疮!
以下方法可用于治疗未溃烂冻疮
萝卜法:将萝卜切厚片,煮熟趁热贴敷患处,凉后更换。连敷3-4天可愈。
生姜法:生姜火上烤热,切片擦涂患处,可消肿止痒;或生姜切碎,浸泡于70%的酒精中,20天后用酒精擦涂患部,日数次。
苹果法:苹果去皮绞碎熬膏,加入少许樟脑粉调匀涂患处,每日3次。
辣椒法:辣椒面撒于伤湿止痛膏上,贴患处;或辣椒5个,入白酒100克浸泡一夜,用此酒擦涂患处,日2-3次;或干辣椒25克,水煎,趁热洗患处15分钟,可消肿止痒。
茄根法:用茄子根、干辣椒煎水,洗患处;或茄杆连根煮水,趁热烫洗患处,日1-2次。
葱须法:葱须、茄根各100克,煎水洗患处,日1-2次。
桔皮法:鲜桔皮3-4个,生姜3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钟,待水稍凉后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水凉再加热。
山楂法:山楂120克,水2500毫升,煎30分钟去渣,热洗患处,日一次。
冻疮的防治
发生冻疮,与低温、潮湿、风速、温差等外界因素有关,更与人体素质差异、组织对低温的调节适应能力,心及局部末梢血液循环——微循环不良有关。
一旦得了冻疮,组织就受到了损伤。在春夏秋季,人体会自行修复,但这六、七个月时间很难完全修复。因此,第二年就容易再复发。
治疗冻疮主要是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组织搞寒能力,使患者能度过寒潮的侵袭,整个冬天不发或轻发,以减少损害期,增加修复期,使翌年不发。一般一、二年不发,即认为治愈了。
冻疮治疗方法较多,可分为分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有: 一、口服菸醯胺(N.A.A)、莨菪碱(654-2)、阿托品等兴奋交感神经、扩张血管类药物。 二、口服维生素E等药物,以提高血管对寒冷的应激能力。 三、口服温经通络类中药。四、运用祖国医学针刺、针灸、敷贴耳穴心及西医神经节段或局部封闭疗法等。五、治疗贫血等其它慢性病,提高人体素质。局部治疗有:一、药物浸泡疗法。二、局部涂搽敷贴各类霜剂、软膏、酊剂、搽剂、硬膏等。三、物理治疗,如光疗(红外线、远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电疗、温疗、水疗、声疗、磁疗、体疗(按摩、推拿)等。各种方法,可单一应用,也可综合应用。
冻疮治疗要因人而异,因病各异,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法,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蜻蜒点水般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冻疮早治,未发先治”,才能达到不发的目的。
冻疮和冻伤护理
冻疮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病。有人年年生冻疮,严重的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冻疮一般在3~5度的低温和潮湿环境中发生。冻疮不仅在我国北方十分常见,而且在华东、华中等地也不少见,一次发生后常易再发,这是与人体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抗寒能力较低有关。
冻疮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大多在暴露部位及肢体末端,如耳壳、面颊和手足等处。开始时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继而发紫、肿胀,遇冷便有刺痛。有的可起水泡,水泡干后便会结痂。痂皮脱落后痊愈,患病部位的皮肤颜色会加深一些。
冻疮是局部的冻伤。全身的冻伤多发生在寒冷地区的室外工作者,偶尔见于冷藏库等意外事故。全身冻伤者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轻者寒颤,严重的可有反应迟钝甚至危及生命。冻伤发生后应立即予以复温,可将患者置于38~42度的温水中,复温后冻伤者还可能出现休克和心、肾功能损害等,故仍需送医院救治。
护理要点
◆ 严冬季节皮肤暴露处应当保护,如出门时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罩。涂少量凡士林可减少皮肤散热,也有保温作用。鞋袜大小、松紧要合适,不要过紧过小。
◆ 潮湿可加速体内热量的散发,容易发生冻伤,因此要保持服装鞋袜的干燥,受潮后要及时更换,有利于保温。
◆ 要避免肢体长期静止不动,坐久了、立久了要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冻疮发生。
◆ 冬季易患冻疮的人,除皮肤起水泡或溃烂者外,可用生姜片或辣椒涂擦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可减轻或避免冻疮的发生。
◆ 对已患冻疮的部位,应加强保暖。
◆ 也可用100瓦灯泡代替红外线仪进行照射治疗。并经常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约1周后,症状即可消失,表皮逐渐脱落,不留疤痕。
◆ 如果局部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水泡出现,较大的可用不含酒精的消毒剂(如1%新洁尔灭溶液)等,清洁患处和周围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其中渗液,并涂些抗菌药膏加以包扎。小的水泡不需要刺破,经过2~3周后,水泡逐渐干枯,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已经愈合。
◆ 对已经溃破的创面,可先消毒周围正常皮肤,再用无菌温盐水清洗创面后,涂以抗菌药物加以包扎。并经常检查创面愈合情况和更换药物及包扎纱布等。
◆ 冬季室外工作者应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增加抗寒能力。有人外出时喜欢饮酒挡寒,但酒后血管扩张,增加人体热量向外发散,反而不利于抗寒,且容易引起感冒。 防冻疮: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特别是对手脚的锻炼。
用温差水泡法:用一盆15摄氏度的水和一盆45摄氏度的水,先把手脚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再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进行3次,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
保持手脚干燥和暖和。受凉后不能立即烘烤或用热水浸泡,最好用体温(腋下、躯干部位)慢慢加温。鞋袜和手套要宽松、干燥,防止局部受压,促进血液畅通。
在冻疮好发部位,涂辣椒酊(取干辣椒20克,密闭浸泡于75%酒精500毫升中,7天后备用),每日2-3次。或用中药三七、重楼、红花、赤芍、鸡血藤各适量,水煎取液,外用局部擦洗。
冬日的烦恼:手脚冰冷
问:我今年三十岁,女性,非常怕冷,一到冬天,四肢经常麻痹冰冻,去年脚趾更生了冻疮。请问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改善方法?
答:当皮肤受冻时,血管会收缩,以减慢体内热量的散发,不过,若继续受冻,血管反而会扩张,血液流过这些经扩张的血管时,速度会减慢。若心脏功能欠佳,血液循环更加不畅。由于四肢离心脏较远,因此未能及时得到血液供应,便会冰冻麻痹。此外,营养不良、贫血和血压偏低都会导致四肢冰冷。若身体情况更差,血液极不畅顺,身体此时会自行作出调节,将血液首先供给重要的器官,以防出现问题。例如脑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当身体受冻时,血液会率先涌上脑部,以作保护,因此脸部会因充血而通红。相对来说,四肢较为次要,因此迟一步才获得血液供应。这就是所谓的「弃卒保帅」防护安排。迟迟得不到血液供应的地方,便会出现瘀血,令局部组织冻死,因而有冻疮。
由此可见,若有冻疮,即显示身体情况十分虚弱、心脏功能亦欠佳。这情况较为复离,最好寻求医生诊治,按你的体质进行适当的调补。
完整版请看这里:/sljk/pfk/dongchug.htm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