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愤怒心理很常见,小心这些处理误区

时间: 2023-04-01 16:46:02

愤怒心理很常见,小心这些处理误区

在生活中,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会出现愤怒情况的了吧,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情况了,很多人在出现愤怒心理的时候都是非常烦恼的了,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了,在各种做法中,有效是很不适合的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误会别人

解决方法:注意自己每天花了多少精神在‘揣测’别人的想法。你要了解,除非你开口问,否则你不会知道别人的想法。同样地,除非你开口,否则别人也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明明生气却又刻意压抑

解决方法:了解生气是正常的,不要刻意压抑怒气。将你的感觉写在日记上。试着和你信任的人分享心中的感觉,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的宣泄自己不健康的情绪哦,如果能够把怒气发泄出去,这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哦。

认为自己是对的

解决方法:接受你自己和其他人都是不完美的事实,不要过度挑剔,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总是追求完美,那么这对于我们的影响就非常的大了哦,这并不是什么好的做法了,我们需要尽量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迁怒于别人

解决方法:问问你自己究竟是对谁生气。寻求其他人的支持,直接面对引起你愤怒的来源,这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了,如果总是一味的把怒气发泄给其他人,这样做是会伤害他人的了,对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很不健康的哦。

出现冲动行为

解决方法:在伸手拿第三块蛋糕,或者付钱买下另一个名牌包以前,先暂停一下,深呼吸,然后问自己真正的感觉是什么,在冲动过后,往往带给我们的都是懊悔哦,我们需要尽量的避免。

生气并非是不好的事情,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转化愤怒的情绪,不让自己因为负面的情绪而受到伤害。

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都是很容易出现愤怒情绪的了,这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情况了,但是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不能重视起来,那么就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了,尤其是要小心多的就是愤怒时做出的各种事情,都需要我们多思考。

七个缓解愤怒的心理学小方法

愤怒完全是正常的人的情绪,而且是很强烈的情绪。如果随便发泄怒火,可严重损坏人际关系并伤害您的专业信誉。但如果完全压制愤怒,就可能转化为身体内部问题,导致高血压、抑郁或被动反抗行为。
当您发现自己怒火中烧,或者成为其他人发泄愤怒的目标时,有几个处理策略可以用来帮助以健康的方式减少危险以及处理当前形势。

1.努力从内心处冷静

遇到困难的对话时,确保从隔膜处均匀地深呼吸。想像从您的身体中央发出呼吸。跟自己讲话,慢慢重复一些类似“放松,保持冷静”的话。您还可以闭上眼睛几秒钟,想像一幅放松的画面、一些让您冷静或高兴的事情。在您讲话时,放慢语速,不要打断,并仔细考虑您正在说什么。

2.抽身而退

如果紧张气氛越来越严重,则考虑先停止讨论,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时再回来重新开始。随着时间推移,您会变得更客观,问题也将在您脑海中更明确。

3.选择正确的媒介来传递您的消息

当您满腔怒火时,很容易愤怒地发出一封措词严厉的电子邮件,或者冲过几张办公桌去斥责他们。 不过,先花一点时间来考虑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做法。不良情绪实际上不应使用电子邮件来传送:因为当面或通过电话说显得很合理的话在邮件中就会非常不同,而且会被错误解读。所以安排一个时间谈一下,如果可能,就面对面地谈。

4.尝试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考虑

如果您发现自己对某个人很愤怒,或者成为他们愤怒的对象,则花一点时间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考虑。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困难和压力。也许他正应付很紧张的时间期限,有一个要求很多的老板,或者家里发生了一些个人问题。当您能够将对方视作易犯错误的正常人、像您一样在努力完成这一天的工作,您就更容易冷静下来,并找到开始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5.缓和您的语气

在响应之前先仔细倾听,并使用类似“我明白”这样的短语,以显示您愿意了解他们的观点。不要使用强烈的语气或侮辱性的言论,并避免使用类似“总是”和“从不”这样的词。它们可能不准确,而且会弱化您的观点。另一个有用技巧是“镜像技术”,您在说话时重复别人的词或短语,不是干扰他们,而是表示您确实在听并且理解他们。最后,不要迁怒于别人。不要说“当你……时,我真得感到厌烦”,而是说“当您……时,我感到难过”。

6.不要当面发泄怒气,也不要反击

如果有人朝您大喊大叫或粗鲁地威胁,请努力记住:这并不是真地针对您。您对与您无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负责任,而且您也无法控制他们的行为。您只能控制您对他们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如果有人抨击您,反击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冷静地反应、或者根本不回应以及拒绝“供给”他人的愤怒可使其更快地燃尽,就像失去氧气的大火。
7.了解您的“愤怒触发器”并找到替代方法

学习认识到什么使您愤怒。可能是人、情况或任务使人血脉喷张,所以找出原因是什么,并且找出替换办法来解决它们。例如,您可能发现您每天上班的路上让您很郁闷,在一天刚开始时就不愉快。那就寻找不同的方案:找一条不同的路线,自己开车而不是乘公共交通或者反过来。或者您可能发现每当您必须准备特定报告时就会脸色发青。寻求不同的更有效的方法来完成工作,寻求帮助或看看是否其他人能够或更适合这项任务。

最后,为愤怒找到健康的发泄渠道。尝试做一些剧烈运动、可让您平静的瑜珈或者冥想例程。允许您自己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释放郁闷,这样愤怒就不会积聚在您的身体里或者以不良的方式爆发出来。

怎样才能使自己逃脱悲观、愤怒的情绪?

人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那么我们怎么才能逃脱悲观,愤怒的情绪呢?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作为一个易怒且悲观的人的经验。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悲观,不能简单的说自己本身就是悲观的人。我之前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彷徨,觉得迷茫,不知道未来干什么,后来看到很多都在说,当你不知道未来,就做好眼下的事。当时是在中学,所以就努力读书,成绩慢慢上升,后来一直稳定在班里前十,也就不在悲观了,不在担心了,因为当时足够优秀了。中考要考八百米,会担忧自己万一得不了满分怎么办,所以,我就努力的跑,拼劲力气,次次都是第一,自然也就会是满分。这两个例子就是告诉你,把你的悲观,恐惧化为自己努力提升的动力,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也就不会悲观了。

如果你是对一些小事,像是丢了东西啊,生了病啊,什么的都往坏处想的话,你就多想想好的,丢了东西,可以安慰自己说是破财免灾,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小灾小难,指不定会有大灾祸,这个时候阿Q精神是很重要的。生病是自然现象,那是人体自己提高免疫力的一种方式。就是这样,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想,也就不悲观了。

再看愤怒,你也得知道什么使你愤怒。如果是一个人另你愤怒,你得自省,自己有没有错,有的话就改正,如若是他人的错,干嘛自己生气,这是愚蠢的,是拿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当你愤怒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大脑进入冥想状态,多想想快乐的事,美丽的风景,美味的食物,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如此和谐,还有什么可气的呢。你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插插花,做做陶艺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修身养性。还可以去户外,大声呼喊,快速的奔跑,累的大汗淋漓,运动是最好的减压方法,运动使人快乐。或者,你也可以在这时看看书,书里的种种跌宕起伏的情节会让你忘记自己的烦恼的。

本人在愤怒时最长做的是绘画,绘画需要慢性子的,一笔一划尽是功夫所在,此时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我自己的创作中去,完全完了生气,只有完成画作后,看到自己创造的美的喜悦之情。有时候我会玩超轻粘土,比着教程做些各种卡哇伊的人偶,小眼睛,小鼻子等等都是很废功夫的,也会完全忘了一切。跑步是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选择的宣泄的方式,绕着操场一圈一圈的跑,跑到大汗淋漓,到寝室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满满的舒爽,而且跑步可以锻炼身体。

在消极愤怒尽量不要选择抽烟,喝酒的行为,借酒消愁愁更愁,到时候不但伤心还伤身,任何时候身体都是第一位的,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保重身体,懂得照顾自己。

关于愤怒,这3个冷知识你知道吗?

文| 林 语

字| 1565


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身边最亲的家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面对家人的种种询问,常常会没来由地不耐烦、发脾气。


在工作当中,面对严厉苛刻的领导,别有用心的同事,以及各种不公平的事情,所有这些也在考验我们的耐心。


有那么一刻,我们会觉得耐心被耗光了,情绪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不得不以“愤怒”的方式表达出来。


愤怒,是最具破坏性的表达方式之一,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它对人际关系的破坏,但也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不得已的,在出离了愤怒那一刻我们控制不了自己。


其实,你误解了“愤怒”。


愤怒是“目的论”的产物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他在咖啡厅,服务生不小心打翻了他的咖啡,洒到他的西装上,他顿时暴跳如雷,理由是他马上要去参加一场很重要的面试,为了那场面试他准备了3年,而现在距离约定的时间,他完全赶不及去换一件新的。


看得出来他对那场面试足够重视,所以当服务生把咖啡洒到他身上,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的面试结果。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他3年前就了解到这家公司,然而一直没有机会他也只是观望,今天特意提前2个小时出门,是为了把个人资料尽量完善以及再多了解公司一点,因为他深知以自己的实力面试成功并没有胜算,这让他感到焦虑到透不过气。


这个时候,那个倒霉的服务生把咖啡弄洒,被他骂了一顿,其实在他发怒的那一刻,不是因为服务生说的话、做的事,而是为了缓解自己心里的压力,碰巧遇到了这个契机而已。


这样一来,即便没有面试成功,他也可以把责任归结到这件事上面,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才没有拿到offer,这个结果更能够让自己接受一点。


很多时候, 不是因为前序的事件才导致必然结果的“决定论”,而是先有了目的,为了达成特定的目的而制造出相应情绪,愤怒是“目的论”的产物


常常听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好有画面感,妈妈在那个时间发怒只是为了震慑小孩,让他乖乖写作业而已,并不是怒不可遏。


愤怒的真相是恐惧


还有一位朋友,最近和先生吵得很凶,常常理直气壮地指责她的先生,她先生也一头雾水,不知她哪里来的无名火。


后来我们一起探讨,她说,面对家庭,有时候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没有把握、没有力量,这种感觉让她很虚弱,而她不喜欢这种虚弱。每当这种状态产生,她就会下意识去指责她的先生,试图利用愤怒的情绪去防御心里的虚弱。


她先生有两种选择,要么反驳回去,继续抗衡,要么选择接受,承受指责。一旦对方接受了,就把原本的虚弱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自己的恐惧暂时解除了。


愤怒的真相是“恐惧” ,有的时候, 越是心里发虚,越会表现出强硬愤怒的样子 ,试图用愤怒的假象去掩盖“恐惧”的真相。


想清楚这点之后,她还觉察到一件事情,她和婆婆之间时而产生的“对立”,也是由于恐惧造成的,渴望关系的亲近却又担心对方不爱自己。


发泄并不能减轻愤怒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600名学生完成一篇主题论文,而后在每名学生的论文后面给出评价,“这是我读过最差的文章”,以此来触发学生的愤怒情绪。


之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提供拳击手套,让学生在心里想着那个给他们评价的人,同时击打沙袋70下;而另一组没有提供手套和沙袋,被安排到另一个房间静坐2分钟。


完成之后,再通过一份情绪问卷来衡量两组学生的愤怒、不安和沮丧的程度。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最后的情绪行为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而那些戴上手套,使尽全力击打沙袋的学生,愤怒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具攻击性。


发泄愤怒并不能浇熄怒火 ,从研究结果来看, 发泄愤怒无异于火上浇油


愤怒,是最具破坏力的情绪之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随处可见,网络暴力、 社会 暴行,愤怒都起了一定作用,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但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别刻意回避,也不要恐惧,去感受愤怒,并了解它产生的逻辑,这是对待情绪最好的方式, 每一种情绪的出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END/

愤怒:一种被误解至深的感受

如果好奇心,或者兴趣,是最受到欣赏的感受,那么愤怒可能遭到了最严重的误解。

但是愤怒不能被继续这样误解——两大线索十分明显:

首先,愤怒是一种消极情感。因此,就像所有的消极情感一样,愤怒是一种紧急求救信号。好像在对妈妈,或者爸爸,又或者周遭的环境说:“哪里不对劲……请帮帮我!”

第二,愤怒就是极度的悲痛。如同我前面写到的,任何过度的刺激(比如灯光、噪音、疼痛),都会使婴儿的面部表情和声调从难受变成愤怒。如果你不理解自己或你的孩子又或者其他成年人的愤怒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想想“痛苦积累太多”的感觉。而愤怒是一个量的概念,它是一种“过量的状态”,是由于过量的刺激所引起。

愤怒是所有的消极情感最后都会通往的一条路。任何过量的负面感受(痛苦、恐惧、羞耻等等)都会导致愤怒。同样地,兴趣被阻止会导致悲伤,如果被过度阻止,会导致愤怒。

愤怒的来源

让我们从头谈起。愤怒是人类九种基本感受之一,它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愤怒最早在婴儿阶段就可以被观察到。它可以表现为“大发雷霆”,伴随着脸涨红,破口大骂,眼睛瞪圆。而在婴儿的脸上,愤怒的表情更加微妙,他们的眉毛下弯,眼睛眯成一条缝,下巴收紧。

再一次强调,愤怒是一个量的问题:而这种强调如何能帮到我们去更好地理解呢?想想一个婴儿或者一个小孩,当她饥饿、疲倦或者生病时,会发生什么?她会变得烦闷、暴躁、愤怒。而这就是过量的痛苦。

或者想象一下你绊了一跤。首先,袭来的感受是疼痛,你感到很难受,而当痛感继续增加时,你就会愤怒。由于“太痛苦”引起了暴躁或者愤怒,也是这个道理,诱因都是遭受了过多的压力或刺激。我们用来表达从痛苦转变成愤怒的词语包括暴躁、焦急、烦闷、恼怒。

因此,愤怒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认为一切会顺风顺水的进行着,但当风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会把你逼迫到怒不可遏。而也许任何单独的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但是当所有的问题堆积在一起就会导致愤怒。

愤怒被认为是“传染性的情感”,一个人的愤怒会传递给另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因为别人的愤怒会增强你难过的程度。想一想路怒症,一辆车在你的后面频按喇叭。这样不断增加的刺激就好比一场遇袭、一次攻击或者其他不好的体验。为什么会传染?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大概是因为其他人的愤怒带来的强烈刺激,会迫使你调动痛苦和愤怒来应对潜在的威胁。

愤怒和症状

在精神病理学上以及人们的日常人际关系中,愤怒这种情绪通常是被忽视或误解的。在病理学中,认为愤怒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症状。例如,大多数人从小到大的教养是说:愤怒是一种被禁止和可怕的情感。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一些强迫症状,比如,反复检查门锁、灯等等。临床工作者告诉我们对愤怒的恐惧和失控通常都是这些强迫症状背后真正的原因。

愤怒在人们出现或多或少的偏执倾向(即感觉别人会伤害或阻扰他们)时,充当了重要角色。而这种确信别人会设法去伤害自己的想法好像来源于两个地方,既“外界”和“内在”:也就是外界的现实或者内心的感受。所谓“外界”是指,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是长时间受到身体虐待或语言辱骂的受害者,又或者是一个由于战争创伤造成过度警觉的老兵,这些创伤模式会潜藏在大脑中并创造出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对伤害的恐惧。这些人成天小心翼翼。对他们来说挑战可能在于如何适应当下其实已经转好的现实环境。

至于“内在”,一个人内心所感受到的愤怒可以被“投射”(归咎)在其他人身上,特别我们不承认乃至禁止愤怒的时候就会发生投射。换言之,好像一个人在说:“我没有生你的气,是你在生我的气。”这是一种逆转。投射是非常重要的应对机制。出于投射,孩子们会说他们害怕躲在床底下或者柜子里的怪物。愤怒的人在投射什么?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愤怒投射在了外界人或事上。噩梦、害怕怪物、其他方面的“偏执”——许多都是基于人类内心的愤怒被投射到外界,所呈现出来的东西。

为什么愤怒需要被归咎在其他方面呢?通常是因为人们被教化,认为愤怒是不可接受的或者应当被禁止的,以及认为愤怒太激烈、太可怕了。我们需要回到愤怒的起源——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受,是紧急求助信号,也是对于过度刺激的反应。如果人们禁止这种感受,不去表达它,那么出于害怕,我们会将愤怒投射到外界他人的身上。人们可以通过教孩子识别愤怒,并允许他们表达内心的愤怒来有效地帮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自恋创伤”

愤怒的其他重要方面和精神病理学都涉及到了“自恋创伤”,即打击某人的自我感和自尊。当一个人感受到伤害,或者被批评、羞辱、贬低时,这类的刺激会导致悲伤。Bob Dylan在《时代在改变》一书中写到:“我很容易受伤,我并不想向众人展示我的伤疤。你可能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对被伤的人来说)接下来的一分钟就像是永远那么长。”

如果存在太多的批评、攻击或辱骂,会发生什么?让我们回忆一下上面提到的基本观点:悲痛过度之后就会转变成愤怒。这就是所谓的导致愤怒的“自恋创伤”。比如?想想“路怒症”,刺耳的鸣笛声,就像被别人批评或辱骂了一样,最终导致了愤怒。

或者再想想一个牙牙学语的三岁孩子对父母说:“我恨你......你真坏!”许多父母就会把它当成批评,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感到生气和愤怒时也会说相同的话。按照这个逻辑,受到“批评”的父母就会去打骂自己的孩子。而正如我们之后会探讨的,父母需要从孩子的话语背后,翻译出孩子的感受,来明白是那些痛苦引发了暴怒。

“学习”的过程也充斥着自恋创伤。

学习意味着你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东西——无知本身也会引起自恋创伤。

而创伤可能来自外界——“这你都不知道?”或者“所以现在你知道了吧......”或者任何实质意义的说教或者教导;

创伤也可能来自于内心——来自于你自己——“我真是太蠢了,竟然不知道这个”或者“我不懂这个”。

教育本身,或向别人展示如何做某件事,都隐含着潜在的自恋创伤——即有些东西是其他人不知道的。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老师和心理治疗师都是那些能够缓和学习过程的人:他们帮助别人学习新的东西,而不诱发在学习中常常伴随的羞耻感、恐惧和悲伤。

根据进化的理论,自恋创伤以及随之而来的愤怒似乎是兼具益处和坏处。假设一个人遭到语言或身体上的攻击、批评和辱骂,而由此引发的愤怒促使肾上腺素以及其他生理表征处于激活状态,从而能够调动这个人去防御或者是逃离这种情境。但另一方面,在当下这个更注重心理层面的世界,如果因为被批评而激起了太多的暴怒,或者因为学习而唤起了太多的痛苦和抵触感,则又似乎是适得其反的。

处理愤怒——认识和处理愤怒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记住愤怒是对过度刺激的一种基本的生理反应。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感到愤怒。这是大脑设定的程序,就像同样设定好奇心这个程序一样。因此,任何认为愤怒应当被禁止或者应当被抑制的说法都是误导。再一次强调,许多时候我们没办法不感到愤怒。

重点#1:由此可见,首要的是建立一种“我们可以愤怒”的内心自由——愤怒是一种正当的感受,我们不要掩盖和压抑它。是的,我们有时会对亲密的人感到愤怒,甚至有更为凶暴的感受,盼着他们“消失不见”。人类的亲密关系总是充满着矛盾情绪——积极和消极情绪都指向同一个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项重要发现,我们的感受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拥有积极的情感,也拥有消极的情感,对立的两种感受可以被同时唤起。

孩子通常会用非常原始的方式表达愤怒——“我恨你!我希望你死掉!”这就是孩子的方式,他们开始学习语言,并用语言表达愤怒。但是我们正在越过自己的体验。再一次强调,首要的是建立内在的自由,容许成年人或孩子体验他们内心的愤怒感,并尽可能不去抑制它。

重点#2:第二步是对愤怒的表达。婴幼儿表达愤怒的方式很单纯:大吼大叫或咬牙切齿,脸红,皱眉,挤眼。这是过度悲痛或愤怒时的身体反应。而即使是一个愤怒的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他对愤怒的表达,你也能看到类似的身体特征(尽管程度轻微一些)。

上面是愤怒的非语言性表达。当然,还有其他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肢体冲突,打架,喊叫,有时还有其他行为,比如:偷东西,撒谎,欺凌。

然而,处理愤怒最关键的方法在于语言表达。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目的都是帮助他们将愤怒以及过度悲痛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也称作为解释或者感受命名。因此,我们可以对正在生气的小孩说:“你在生气,好像有什么事情伤害到了你,或者也许你感到难过不安。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而重要的是给感受命名,如:“悲伤”,“生气”,“恼怒”。

用语言表达感受,相当于将身体和情绪承受的过度悲痛或愤怒的象征意义地编码出来。当情绪情感可以用语言表达或被象征性地编码时,大脑便更能够管理行为。语言化的过程及其显著的治疗效果被运用在所有的心理治疗当中。而将感受转化为语言也有助于张力管理。

如同精神分析师Anny Katan提到的:

“语言化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反过来有助于现实检验...如果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受,他将学会推迟行动。”(1961)。

这种张力管理以及将感受语言化的能力会显著提高一个人处理关系的能力。掌握这个能力的人知道他们自己的感受,并选择在适当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可以免于遭受行为失控带来的苦恼。

打孩子的问题

关于愤怒的任何讨论都应该包括打孩子的问题,以及其他所有间接的表达方式:拍打,掌掴,摇晃对方,拧捏,抓打等等。我们之后会详细讨论肢体惩罚的问题,既然这是在悲痛和愤怒的语境之中,则肢体惩罚问题是不该被遗漏的。而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在“肢体惩罚”的声明中详细讨论过这些问题。(2013)

任何打孩子的行为都是误导。为什么?因为打孩子恰恰会引发孩子一些不必要的感受:悲伤、愤怒、恐惧和羞耻。特别是恐惧,这是一种有毒的感受。这些消极感受会抑制我们想要的积极感受:兴趣和享受。记住,兴趣负责我们的学习和探索活动。恐惧将会抑制这个能力。

总有更优的选择。打孩子会使孩子变成一个攻击者。孩子会根据父母的打骂行为来定义自己,孩子会感觉哪里出了错以及暴力行为是允许的。打孩子还会导致对张力的低效管理并引入了一些冲动性的模式。虽然打孩子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听话,但长远来看,打骂行为的代价太大。

孩子和成人都想用语言为感受命名。人们也想用语言表达来替代行动化。这样做的理由是允许大脑使用其非凡的象征化思考的能力。而这一点对于那些正由前语言阶段向语言的象征化表达阶段过渡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打孩子则会适得其反。这种施虐性的行为实则在强调行动高于语言,恐惧和愤怒高于好奇心和学习,冲动高于张力管理。

——————————————————

译者:盛夏的晴天   作者:Paul C Holinger M.D.   来自知晓心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