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胸乡穴的主治功能和针灸方法(足太阴脾经简介)

时间: 2023-04-02 04:56:35

胸乡穴的主治功能和针灸方法

胸乡穴是穴位的一种,中医讲究的是从内到外的养生方法,穴位养生也是其中的一种。你知道胸乡穴是在哪里吗?它的主要功效和针灸的方法是什么?下面就来具体的介绍关于胸乡穴的功效以及它的位置,看看它的主要治疗疾病的效果是什么。

胸乡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胸乡穴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天溪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第三肋间隙处取穴。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上一肋,当第3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膺窗、灵墟、玉堂,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3肋间隙弧度相应。

主治疾病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膈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痛引胸背,支气管炎,咳嗽气逆,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哮喘等。胸乡穴可以有缓解胸闷气喘的作用,对于出现的打嗝,吞咽困难等情况有调理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缓解气管炎疾病的作用,缓解咳嗽咳痰等问题。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

胸乡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等。

现代又多用胸乡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胸乡穴主治胸胁支满,痛引胸背,咳嗽气逆等。

胸乡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胸乡穴对于缓解呼吸系统疾病有好处,可以有效的缓解呼吸道症状,对于咳嗽咳痰有调理的作用。

其它: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

胸乡配内关、心俞,治胸闷、胸痛。

胸乡配列缺、膻中,治咳喘。

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内有肺脏,不可直刺、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胸乡穴的主治功能以及它的针灸方法,大家都知道了,可以利用起来。胸乡穴的取穴位置很好找到,可以用针灸或者是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对于缓解呼吸道疾病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的作用,对于改善体质有好处,大家可以试试这样的穴位养生法。

足太阴脾经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五行5表里经脉6足太阴脾经属络的脏腑7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8足太阴脾经循行路径 8.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8.2《脉书·十一脉》8.3《针灸学》8.4《中医大辞典》8.5《中国针灸学词典》8.6《中医药学名词(2004)》 9足太阴脾经腧穴 9.1本经腧穴9.2特定穴 9.2.1原穴9.2.2络穴9.2.3郄穴9.2.4八脉交会穴9.2.5五输穴9.2.6交会穴 9.3本9.4标9.5根(井)9.6结 10足太阴脾经经脉病 10.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10.2《脉书·十一脉》10.3《针灸学》10.4《中医大辞典》10.5《中国针灸学词典》 11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病证12经文互参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太阴脾经 1拼音 zú tài yīn pí jīng

2英文参考 SP [中国针灸学词典]

spleen meridian or spleen channel of foot Taiyin [中国针灸学词典]

The Spleen Channel of FootTai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aiyin Spleen Channel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iyin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SP[2]。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1]。五行属土[1]。本经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通过横膈,流注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3][1]。足太阴脾经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本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心、肺、肝、肾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4]。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4五行 足太阴脾经五行属土[1]。

5表里经脉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1]。

6足太阴脾经属络的脏腑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5]

7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5]

8足太阴脾经循行路径

8.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 大都(荥), 太白(输、原), 公孙(络), 商丘(经),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 漏谷, 地机(郄), 阴陵泉(合),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中府(手太阴), 期门(足厥阴), 日月(足少阳), 下脘、关元、中极( 任脉)。

【语译】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 会下脘、日月、期门), 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支脉: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液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8.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足泰阴脉: 出大指内廉骨际,出内踝上廉,循胻内廉,□膝内廉,出股内廉。

[阴阳本] 大(太)阴脉:是胃脉(也)。被胃,下出鱼股之阴下廉,腨上廉,出内踝之上廉。

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起于大趾之端

上膝股

入腹

属脾络胃

上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3《针灸学》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见下图)。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径:

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过核骨后

3.上内踝前廉

4.上踹(按:踹应作腨)内

5.循胫骨后

6.交出厥阴之前

7.上膝股内前廉

8.入腹

9.属脾络胃

10.上膈

11.挟咽

12.连舌本散舌下

1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14.注心中

8.4《中医大辞典》

足太阴脾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2]

8.5《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1]

8.6《中医药学名词(200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3]

9足太阴脾经腧穴

9.1本经腧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穴[4]。主要分布在足大趾、内踝前、下肢内侧中部(内踝上8寸以下)及前部(内踝上8寸以上)、腹部第3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第1侧线(前正中线旁开6寸)、侧胸部[4]。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原穴为太白穴,络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1]。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1]。

起自足大趾外侧趾甲角后之隐白穴(井穴),往后侧缘行至太白穴(原穴),上循经足大趾侧后方之公孙穴(疗穴),而行至足内踝骨下,微前方陷中之商邱穴(经穴),再向上至踝上三寸之三阴交(疗穴),三阴交上三寸为漏谷穴,上循膝内侧有一高而凸起胫骨内侧髁凹陷处为阴陵泉(合穴),膝膑上内廉为血海穴(疗穴),上至大腿内侧箕门穴。再上行经腹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是冲门穴,再上行经府舍、腹结至 *** 直下与脐平之大横穴(疗穴),从腹哀穴上行三寸,离胸中线旁六寸(第五肋间)之食窦穴,上行第四肋间之天溪穴,上行第三肋间之胸乡穴,上行胸外缘至二肋间,离胸正中线六寸之同荣穴,至此再往外斜下行,止至第六肋腋中线处之大包穴。

足太阴脾经腧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9.2特定穴

9.2.1原穴 太白

9.2.2络穴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1]。

9.2.3郄穴 地机

9.2.4八脉交会穴 公孙

9.2.5五输穴 井穴(木):隐白

荥穴(火):大都

输穴(土):太白

经穴(金):商丘

合穴(水):阴陵泉

9.2.6交会穴 腧穴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任脉

阴维脉

阳维脉

下脘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冲门







府舍






大横







腹哀







中府







期门






日月






9.3本

部位:中封前上4寸中

腧穴:三阴交

9.4标

部位:背俞与舌本

腧穴:脾俞、廉泉

9.5根(井)

隐白

9.6结

太仓(胃)

10足太阴脾经经脉病 患足太阴脾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胃肠疾病为主,有下列病候: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身发黄、强迫久立则股膝内侧肿胀。

10.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不畅,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虚证,百节松驰软弱。

10.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病足大指废,内廉痛,股内痛,腹痛,腹胀,复□,不嗜食,善噫,心□,善肘()。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阴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腹胀,善噫,食欲欧(呕),得后与气则快然衰。

是钜阴脉主治其所产病:独心烦,死;心痛与腹胀,死;不能食,不能卧,强吹(欠),三者同则死;溏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

10.3《针灸学》

足太阴脾经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6]。

10.4《中医大辞典》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舌根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2]

10.5《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太阴脾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病。如:呕吐、胃脘痛、腹胀、纳食减少、暖气、心烦、黄疸、腹中痞块、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舌根强痛、体重、动作不利、不能安睡,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1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足太阴脾经腧穴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胃、心、肺、肝、肾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4]。

足太阴脾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隐白*

趾端

腹胀、月经过多,癫狂

大都

腹胀、胃痛、热病

太白*

腹胀、泄泻、胃癌

公孙*

胃痛、呕吐,泄泻.腹痛,痢疾

商丘

腹胀、泄泻、便秘、足踝痛

三阴交*

小腿

肠鸣,腹胀、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遗尿、失眠

漏谷

小腿

腹胀,肠鸣,下肢痿痹

地机*

小腿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阴陵泉*

小腿

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痛、水肿

血海*

小腿

月经不调、瘾疹、湿疹

箕门

小腿

小便不利、遗尿

下肢部:脾胃病为主,其次为妇科、前阴疾患

冲门

腹痛,疝气

府舍

腹痛、疝气

腹结

腹痛、疝气

大横*

便秘、泄泻、腹痛

腹哀

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腹部:胃、肠病为主

主治对比:

“*”见于《外台秘要》;

“大”见于《针灸大成》。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本经是动病中有“舌本强”,所生病中有“舌本痛”,两者相合,仅见于《针灸大成》商丘主治症。舌本强,原意当是指吞咽不利,故其后接“食则呕”等。“食不下”在主治症中只有“不欲食”、“不嗜食”、“食不化”,意思相当。

“胃脘痛”、“心下急痛”,意指胃痛、心口痛,主治症中只有心痛、腹中痛、腹痛等,公孙则主其络病“肠中切痛”。

原文“腹胀、善噫……”都是形容腹部气胀,喜嗳气等症,主治中只有腹胀、腹满、气胀等,《针灸大成》等书记载较广。

“溏、瘕、泄”,《难经》载有“大瘕泄”,杨玄操注为“少腹有结而又下利”。由消化不良而见呕吐、溏泄,是本经主治的重点。

“水闭”可解释为小便不利,“淋”、“癃”可属之。

原文“黄疸”不见于主治中,商丘穴主“溺黄”,至《针灸大成》才记有“黄疸”,是符合其治理的。

“强欠,膝内痛”,见于漏谷主治症,可知原作“强立”者字误。

12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有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皆调于三里(按:此篇论邪在五脏,脾胃合一,文已见前。)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刺足太阴、阳明。(按:此篇论五脏热及治法。)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按: 此篇论六经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按: 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按: 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按: 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按: 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者,则肉先死。(按: 此篇论各阴阳经气绝见症。)

胸乡穴的主治功能和针灸方法

胸乡穴是穴位的一种,中医讲究的是从内到外的养生方法,穴位养生也是其中的一种。你知道胸乡穴是在哪里吗?它的主要功效和针灸的方法是什么?下面就来具体的介绍关于胸乡穴的功效以及它的位置,看看它的主要治疗疾病的效果是什么。

胸乡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胸乡穴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天溪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第三肋间隙处取穴。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上一肋,当第3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膺窗、灵墟、玉堂,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3肋间隙弧度相应。

主治疾病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膈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痛引胸背,支气管炎,咳嗽气逆,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哮喘等。胸乡穴可以有缓解胸闷气喘的作用,对于出现的打嗝,吞咽困难等情况有调理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缓解气管炎疾病的作用,缓解咳嗽咳痰等问题。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

胸乡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等。

现代又多用胸乡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胸乡穴主治胸胁支满,痛引胸背,咳嗽气逆等。

胸乡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胸乡穴对于缓解呼吸系统疾病有好处,可以有效的缓解呼吸道症状,对于咳嗽咳痰有调理的作用。

其它: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

胸乡配内关、心俞,治胸闷、胸痛。

胸乡配列缺、膻中,治咳喘。

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内有肺脏,不可直刺、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胸乡穴的主治功能以及它的针灸方法,大家都知道了,可以利用起来。胸乡穴的取穴位置很好找到,可以用针灸或者是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对于缓解呼吸道疾病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的作用,对于改善体质有好处,大家可以试试这样的穴位养生法。

胸乡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所属部位7胸乡穴的标准定位8取法9穴位解剖 9.1层次解剖9.2穴区神经、血管 10胸乡穴的功效与作用11主治病症12刺灸法 12.1刺法12.2灸法 13配伍14特效 *** 15文献摘要1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胸乡 1拼音 xiōng xiāng

2英文参考 Xiōngxiāng SP 19 [中国针灸学词典]

xiōngxi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胸乡 汉语拼音 Xiongxiang 罗马拼音 Hsiunghsiang 美国英译名 Chest Country 各


号 中国 SP19 日本 1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19 富耶氏 德国 MP19 英国 Sp19 美国 Sp19

胸乡为经穴名(Xiōngxiāng SP 19)[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胸即胸部,乡指居处,穴在胸旁,故名胸乡[1]。主治胸胁胀痛,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膈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痛引胸背,支气管炎,咳嗽气逆,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4出处 《针灸甲乙经》: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5穴名解 胸即胸部,乡指居处,穴在胸旁,故名胸乡[1]。

胸,指胸部。《黄帝内经灵枢·胀沦》:“夫胸腹,脏腑之郭也。”乡指面积广阔的地区,此指两肋之间或广大的胸廓。此穴当胸侧,有主治胸部疾患之功能,用故以为名,有宽胸理气作用。穴居两胁之间,正有两阶之象,亦可泛指广阔的胸廓为胸乡。此穴在足阳明经之“膺窗穴”旁2寸,喻为胸部之户牖,故名胸乡。按“膺窗”“胸乡”二穴,其义大同。[2]

6所属部位 胸[3]

7胸乡穴的标准定位 标准定位:胸乡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4]。

胸乡在胸部,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胸乡位于胸部,第三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5]。

胸乡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胸乡穴的位置

胸乡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胸乡穴的位置(肌肉)

胸乡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8取法 仰卧位,在天溪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第三肋间隙处取穴。

胸乡在胸部,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上一肋,当第3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膺窗、灵墟、玉堂,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3肋间隙弧度相应。[6]

快速取穴:仰卧, *** 旁开3横指,再向上1个肋间隙处即是胸乡穴[7]。

9穴位解剖 胸乡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三肋间结构、胸内筋膜。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分布著第三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第2、3、4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组织稍厚,有胸腹壁浅静脉经过,该静脉注入腋静脉。

9.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8]。

9.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8]。

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三肋间动、静脉通过[5]。

10胸乡穴的功效与作用 胸乡有宣肺止咳,理气止痛的作用。

胸乡有宽胸利胁的作用[1]。

胸乡有宽胸理气作用[2]。

11主治病症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膈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痛引胸背,支气管炎,咳嗽气逆,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8]。

胸乡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等[1]。

现代又多用胸乡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1]。

胸乡主治胸胁支满,痛引胸背,咳嗽气逆等[5]。

胸乡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6]。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12刺灸法

12.1刺法

一般斜刺0.3~0.5寸[1]。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5]。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内有肺脏,不可直刺、深刺,以防气胸[8][6]。

12.2灸法

可灸[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13配伍 胸乡配内关、心俞,治胸闷、胸痛[6]。

胸乡配列缺、膻中,治咳喘[6]。

14特效 ***将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胸乡穴,每次1~3分钟,可治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肋间神经痛、咳嗽等症[7]。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胸乡主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