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膀胱病和肠病的辨证施治

时间: 2023-04-02 05:57:56

膀胱病和肠病的辨证施治

一、膀胱病

(1)实热

主要症候:小便频繁,色赤,量少,尿道灼痛,排尿不畅,下腹胀痛。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用金钱草,木通,黄柏,车前子,海金沙,滑石等。

(2)虚寒

主要症候:小便频数而清长,或小便不禁,遗尿。舌淡苔润,脉沉细。

治疗方法:固摄膀胱,兼补肾气,用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菟丝子,牡蛎,龙骨等。

二、肠病

(1)热证

1、湿热滞留

主要症候:身热腹痛,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燥湿、导滞,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焦山楂,槟榔,木香等。

2、瘀热阻滞

主要症候:初起多见脐腹部疼痛,随即转移至右下腹部,疼而拒按,便秘或腹泻,发热。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疗方法:清热、化瘀、通滞,用蒲公英,厚朴,大黄,丹皮,桃仁,红藤等。

(2)寒证

1、受寒挟滞:

主要症候:肠鸣辘辘,脐腹胀痛,大便泄泻,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脉缓。

治疗方法:散寒化滞,用紫苏,藿香,厚朴,神麯,焦山楂,枳壳,木香等。

2、肠虚滑脱

主要症候:久痢、久泻不止,肛门下脱,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肠固脱,用诃子,赤石脂,干姜,肉豆蔻,五倍子等。

中医护理学的目录

第一节中医药学历史沿革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三、恒动观念
第三节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二、临床诊疗的系统性
三、护理养生的独特性
第四节中医学发展展望
一、中医学的现代化
二、中医优势的发掘
三、走向世界的中医学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
四、饮食
五、劳逸
六、继发病因
七、其他病因
第二节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
二、望肤色
三、望形态
四、望斑疹
五、望小儿指纹
六、望舌
第二节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与口味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一节辨证概述
一、“证”的基本概念
二、辨证的特点及其与护理评估
三、各种辨证体系简介
第二节辨证施护的特性
一、辨证是施护的基础
二、强调个体特异性
三、强调恒动观念
第三节八纲辨证施护体系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四节脏腑辨证施护体系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相兼病的辨证
第五节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第一节中药学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性能
二、中药的应用
三、常用中药简介
第二节方剂学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三、常用方剂简介 第一节经络学基础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
第二节腧穴学基础
一、概述一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四、常见腧穴
第三节针灸的治疗原则与针刺法概要
一、治疗原则
二、取穴原则
三、刺法概要
四、灸法概要
第四节耳针治疗法
一、耳针的概念
二、耳穴的临床应用
三、耳穴的选穴原则
四、耳穴的适应证概述
五、耳针注意事项 一、推拿的基础知识
二、推拿的作用原理
三、推拿的基本治法
四、推拿手法简介
五、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介质
第九章中医护理概述
第一节中医护理学的主要特点与优势
一、理论特点
二、技术优势
三、养生保健
第二节中医调护防治原则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四、三因制宜
第三节四时起居护理法
一、一般护理
二、特殊护理
第四节七情心理疏导法
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二、情志护理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食养疗法
一、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二、饮食护理基本原则
三、病人膳食的种类
四、病人膳食注意事项
五、饮食护理的要点
第六节中药药物疗法与护理
一、中药汤剂煎煮
二、中药给药规则
三、中药内服与护理
四、中药外治与护理
第七节常见病的针灸疗法与护理
一、血管神经性头痛
二、三叉神经痛
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l's面瘫)
四、坐骨神经痛
五、急性脑血管疾病
六、神经衰弱
七、胃炎
八、习惯性便秘
九、单纯性肥胖
十、颈椎病
十一、肩关节周围炎
十二、痛经
十三、顽固性呃逆
第八节常见病症的应急推拿
……

健康术语-下合治六腑

因六腑居于腹部,与足经关系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其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六腑下合穴是脉气从足三阳经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和六腑的关系密切。下合穴的异常感觉可以反映六腑病变,如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的下巨虚穴,如有疼痛或其他异常感觉,可以推知小肠病、阑尾炎等。

下合治六腑的应用: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
下合穴具有通降腑气的作用,在治疗腑证方面收效较好,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之一。六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其病多为实证,用下合穴以通降腑气,多获良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是说明手足六阳经脉的经气是从六腑的下合穴处别入于内而分属于六腑,故六腑的疾病可取六腑各自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
现代临床应用:常用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下巨虚治疗小腹痛,十二指肠溃疡;阳陵泉治疗蛔厥、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委中、委阳治疗癃闭、淋证、遗尿等。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急性病证,下合穴能起到即时缓解疼痛的作用。

1.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史清钊、杨翼.《针灸学》:人民 体育 出版社,2011年
3.赵吉平、王燕.《针灸特定穴详解》: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医的辩证怎么可以快速入门?

1、八纲辨证
首次提出“八纲”概念的是当代祝味菊,他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为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此辩证法主要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综合分析总结出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而将证候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钢体现了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几个主要方面,但在临床应用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辨别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联系。因此,运用八钢进行辩证时,要熟练掌握八类症候各自的特点,还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灵活运用。具体有表里辩证法、寒热辩证法、虚实辩证法、阴阳辩证法
 
2、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所产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部位、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因此脏腑辩证的诊断依据是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及经脉循行部位的见证。凡是遇到那一脏腑功能的失常的症状表现,即可确定病在何脏何腑。
例如:见到心悸、怔忡、心烦、市面、多梦的症状,应考虑为心脏病变;见到咳嗽、气喘、胸痛、咳血的症状,应考虑为肺脏病变。因此脏腑辩证是辩证施治的核心和基础,常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内伤病的诊断,由于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脏腑辩证时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全面正确的作出诊断。
脏腑辩证包括辩心和小肠病症候、辩肺病症候、辩脾病症候、辩胃肠病症候、辩肝胆病症候、辩肾和膀胱病症候、辩脏腑兼病七个方面内容。
脏腑辩证是各种辩证的基础,是核心,因为人以脏腑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一切疾病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关内脏的功能而发生病症,无论临床中的内科、儿科、或者妇科疾病,都与脏腑失调有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