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中医视点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

时间: 2023-04-02 07:16:42

中医视点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圣人不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

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要在乱事发生之前治理它。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事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可见,治未病是古人保证身体健康的一大方法。

《内经》中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历代医家对这种论述都极为重视,认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所谓摄生就是要调摄精神意志,要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幵朗,乐观愉快,这样才能补养真气。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要顺应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人们饮食有节,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能过分劳累。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的发生。而这些,在40岁的中年人身上却是十分常见的,活在生活、事业、家庭三重压力下的中年人,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成功的事业、美好的家庭、幸福的生活都无从谈起。

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来自“”

为什么说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你怎么看?

这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一句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中医不仅仅可以“治未病”,更可以“治已病”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 健康 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 健康 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 健康 、亚 健康 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 健康 的定义是:“ 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 社会 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 健康 的定义,提出了亚 健康 状态的定义:“亚 健康 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 健康 的状态,是介于 健康 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 养生 、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 养生 与调理”的关系。“ 养生 ”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 养生 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 健康 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
“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
“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 探索 ;这是一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 探索 ,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
其实,中医经典理论中之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体现了中医学一贯主张的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疗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通晓 养生 之道,摄生之理,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 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疾病发生的机会,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主张,这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守 养生 之道,而这些又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比疾病发生之后而施行的治疗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而在疾病发生之后,是有一定的传变和发展规律的,一个好的医生还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的传变和发展,促使其发生良性逆转。如《金匮》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内经》所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段话强调医生要重视早期治疗,并注意防止疾病向内脏传变,一般病在体表,容易治愈;病邪伤及筋脉和六腑也还可治;若侵及五脏时,病势就严重了,治愈率也就低了。在中医学发展的 历史 进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扁鹊对齐桓公和虢太子之治就形象地证明了疾病发生后由表及里、由腑入脏、由浅及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及治疗难易和结果的不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医一贯主张的摄养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而这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全部科学内涵。对于治未病而言,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其实中医不仅仅可以“治未病”,更可以“治已病”。中医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治已病,诚如朱丹溪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中医治未病,主要指两点,一是遵循中医 养生 之道,二是对疾病进行及时、积极、正确的治疗,及时是为早治,早治胜于晚治;积极是为主动,主动胜似被动;正确是指避免失误,只有如此才会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完成这两点,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算大致完成了。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证…嗯,貌似是这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可以伪科学到让如此多人深信不疑,中医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比如中药中就提取了许多有效成分,中医的诊脉我持极大的怀疑太度,脉搏能知道的就是血压和心率,光凭血压和心率不能为疾病下结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