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将新鲜韭菜30~60克(或韭菜籽5~10克)洗净切细(或将韭菜籽研为细末)。先煮粳米100克为粥,待粥沸后,加入韭菜或韭菜籽细末、精盐,同煮成稀粥。
食用方法
温热食,每日2次。
功效
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适用于虚寒久痢以及阳痿、早泄、遗精、白浊。韭菜宜采用新鲜的煮粥,现煮现吃,隔日粥不要吃。阴虚内热、身有疮疡以及患有眼疾者忌食。炎热夏季不宜食用。
功 效
补肾助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
适 应 症
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腹中冷痛,泄泻或便秘,虚寒久痢,噎膈反胃,阳萎,早泄,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女子白带过多,腰膝酸冷,月经痛,崩漏不止等。
粥义解说:韭菜,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又名"壮阳草"、"起阳草",为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蔬,顾名思义,其起补肾助阳作用。
中医食疗学认为,韭菜性味辛、温,入肝、脾、肾、胃经,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行气活血,温中开胃之功,《本草纲目》言"韭菜粥,温中暖下",《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疼痛"。《日华子本草》言其"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胸痼冷,胸中痹冷,癖气及腹痛等"。凡是由肾阳不足引起的阳萎、早泄、遗精、遗尿,或小便频数清长,女子白带增多,腰膝冷痛等,均有治疗效果。韭菜有温暖脾胃的作用,故对脾胃虚寒,慢性泄泻,虚寒久痢,腹中冷痛,噎膈反胃等,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韭菜内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C、矿物质及硫化物等,为振奋性强壮药,有健胃、提神、温暖作用,在肠道内有消毒、灭菌作用,故可医治肠炎下痢。韭菜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可增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因而对食欲不振,慢性便秘及老年人习惯性便秘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韭菜又名起阳草,洗肠草,长生草,味甘、辛,性温,无毒。据《本草纲目》记载,韭菜的功效为补肾温阳、益肝健胃、行气理血、润肠通便,主治盗汗、遗尿、尿频、阳痿、遗精,噎隔、反胃,下痢、腹痛,妇女月经病,经漏、带下以及跌打损伤、吐血、鼻衄等症。
韭菜的独特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春季的韭菜品质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中医专家建议,春季应食韭菜,提高自身免疫力。韭菜中的硫化物还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及维生素A,因此韭菜若与维生素B1含量丰富的猪肉类食品互相搭配,是比较营养的吃法。不过,硫化物遇热易挥发,因此烹调韭菜时需要急火快炒起锅。
韭菜中的硫化合物,还能降低血脂及扩张血脉,使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系统功能增强,从而导致皮肤毛囊的黑色素改变,收到消除皮肤白斑和使头发乌油发亮的效果。患有皮肤白斑症的女性,常吃韭菜可以达到去斑、减肥的双重效果。
韭菜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比大葱和芹菜都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同时又能减少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韭菜性温,味辛,具有补肾起阳作用,故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韭菜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韭菜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
中医常用韭菜治疗多种疾病,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治尿频:取新鲜韭菜50克,洗干净切段。先用粳米煮粥,粥煮好以后放入韭菜、熟油、精盐、味精,同煮至米粥黏稠即可。每日2~3次温热服食,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遗尿和尿频。
治阳虚易汗:韭菜根60克,水煎服。
跌打损伤,疲血肿痛,或外伤出血不止:韭菜或根,捣烂敷伤处,能消疲止痛、止血。
跌打骨折:韭菜15克,葱白、生姜各9克,白胡椒10粒,红糖30克,黄桅子5枚,面粉60克,共捣烂摊成饼状,敷伤处包扎之。
肾亏梦遗滑精,腰酸,小便频数,小儿尿床,妇女腰酸带多:韭菜子炒熟,桑螵蛸、龙骨等分研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食后每服3~6克,一日2次。
益精壮阳:①韭菜粥:鲜韭菜50克,韭菜籽10克(研细末),粳米100克,细盐少许。先煮粳米为粥,待粥快熟时加入韭菜(洗净切断)或韭菜籽末、细盐,稍煮片刻即成。功能: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②韭菜炒鸡蛋:新鲜韭菜100克,洗净切碎,鸡蛋3只(去壳),同切碎之韭菜捣匀,用素油、食盐同炒至熟佐食。功能:温中养血、温肾暖腰膝。
提醒:韭菜虽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也不是多多益善。韭菜的粗纤维较多,不易消化吸收,一次吃太多往往引起腹泻,最好控制在一顿100克至200克,不能超过400克。另外,阴虚火旺者(症状:心烦,颧骨潮红,口干不想喝水,舌红少苔,盗汗等),患疮疡目疾者忌食韭菜。不喜欢吃辣味的人不宜吃,易引起过敏的人也不宜吃。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