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足三里穴
穴位常识: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直下3寸,足困5骨约一横指尖。
按摩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抵住双侧足三里穴,用力揉捻,以有酸胀感为宜,时间为3分钟。
功效: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动并促使胃经的气血运行,不仅能理脾胃、调中气、疏风化湿、和肠消滞、治疗胃痛、腹痛、急慢性胃肠炎等疾病,还有扶正培元、强身健体的功效。
按摩内关穴
穴位常识: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用拇指螺纹面先后按揉两侧内关穴各1〜2分钟。
功效:按摩内关穴能清包络、宁神和胃、宽胸理气,能治疗胃胀、胃痛等胃部疾患。
捏拿腹直肌
患者取仰卧位,用双手分别捏住两侧腹直肌,从上到下,慢慢捏拿,时间为2分钟。
揉天枢穴
穴位常识:天枢穴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按摩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双手食指分别抵住腹部天枢穴,稍稍用力揉动,力度由轻到重,以能够忍受为度,时间2分钟左右。
功效: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胀、胃炎、月经不调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慢性胃炎病程长,治疗上应持之以恒,不可急于求成。
(2)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应有规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3)避免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刺激胃部。
您好
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类疾病,一般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或者是食用一些刺激类东西,使得胃部受到伤害。在胃病中很常见的一种是胃炎,很多人被该病折磨,因此很多人都在问慢性胃炎怎样治疗?中医方面建议你可以喝常渭葆茶,内调,养胃,保护胃黏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戒洒
酒精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侵入胃粘膜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二、劳逸调养
多度劳累,即使是一时搬动东西用力过猛都不利于胃病康复。多言耗气,胃病患者多气虚,所以应该省力气少说话。
三、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是增加胃肠蠕动的好办法,能有效地促进胃排空,使胃肠分泌功能增强,消化力提高,有助于胃炎的康复。
四、注意药物
胃病胃粘膜多有损伤,所以,在患其他疾病用药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或尽量避免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感冒退烧药,许多抗菌素,消炎止痛药等。
五、戒烟
抽烟会促进胃痛发作。吸烟后,烟碱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刺激作用,过量吸烟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胆汁返流,使胃粘膜受损,并影响胃粘膜血液供应及胃粘膜细胞修复与再生,所以要戒烟。
六、饮食调理
1、忌生冷瓜果、凉拌菜。
2、忌肥肉、油炸等高脂食物。
3、腹泻次数多时忌蔬菜和水果。
4、宜鲜果汁、蔬菜汁补充维生素。
5、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油、芥末等。
6、烹调方法宜蒸、煮、烩、烧等,控制油脂量。
7、忌粗粮和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榨菜等。
8、宜高蛋白饮食,可用瘦肉、鸡肉、蛋、鱼肉、虾等。
9、宜少渣、质软、易消化饮食,主食用粥、面条、软米饭等。
七、注意日常保健
患有慢性肝病、糖尿病、胆道疾病时,可使胃粘膜局部防御功能降低、胃功能紊乱而发生胃炎。另外扁桃体炎、鼻窦炎、龋齿感染等造成的带菌分泌物下咽,常可使胃粘膜屏障功能降低,诱发胃炎。所以注意上述疾病的控制治疗,对慢性胃炎的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八、揩压按摩疗法
以手指和手掌按摩背部的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和腹部的巨厥、中脘、天枢穴。
具体方法:用手掌由上向下按压三个穴道所在的背骨两侧,然后用拇指指腹按压并以画圆方式指压。接着按压腹部穴道,用四指指压这些穴道,不要太用力,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还可以生姜或大蒜热灸这些穴位,也有很好的疗效。
有约君说
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是十个人里就有九个胃不好的。现代人工作忙碌,容易三餐不规律,胃痛是家常便饭。但是如果总把胃痛当成小事,忍忍就过去了,长年累月拖去下来,可能会带来大麻烦。
经常胃痛怎么办?有约君请教了中医师,给胃痛患者提出三个建议,推荐生活中常用的养胃汤方以及缓解胃痛的小妙招,供有需要的街坊对症调理,快快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经常胃痛?中医这么说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经常伴有胃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欲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对于经常胃痛的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樊春华给出以下三个建议:
第一,先查找胃痛的真正病因
首先,建议去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系统诊治,查找出胃痛的真正病因,不可久拖。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导致胃痛的疾病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常见的器质性疾病有: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胆石症并胆囊炎、心肌梗死 等;功能性疾病导致胃痛有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 等。
中医则认为,胃痛多因脾虚体弱、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
第二,切忌乱买药吃,治疗不彻底
一说胃痛,人们多认为可能是普通慢性胃炎症所致,但如果以为只是小病,强忍着而不去治疗,任由炎症发展,甚至是自己乱买药吃,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和调养,胃痛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为胃溃疡、胃癌。
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病情、症状出现缓解之后,自认为胃病治愈就停止治疗,导致胃病未能及时地彻底治好。患者必须遵医嘱吃药,坚持治疗,定期复诊。
第三,"老胃痛"日常生活调理须知
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来看,经常胃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以下六个日常调理小技巧,可供胃痛患者参考。
1.饮食调理: 在日常饮食中,饮食需清淡规律,三餐定时定量,每餐宜七分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2. 情志调理: “怒伤肝、思伤脾”。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一个愉悦心情有益于脾胃功能的正常活动。
3.起居调养: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运动调养:经常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穴位按摩: 按揉足三里、内关和中脘可以缓解胃痛症状,每次按压约5-10分钟可活血通络止痛。
5.腹部按摩: 每晚睡觉之前,可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0圈,长期坚持按摩腹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
6.最后,患者在胃痛急性发作时,建议可以深呼吸、放松心情,找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静卧,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胃脘部,喝适量温水,可快速有效缓解胃痛。
推荐两款养胃食疗方
樊春华推荐了两道生活中常用养胃食疗汤方,有需要的街坊不妨试试:
1.党参淮山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淮山药15克、红枣5个、排骨200克。
做法:排骨洗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将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提升食欲。适用于平时脾胃虚弱的人,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反酸嗳气、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常表现为胃隐痛或灼痛,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等症状)忌服。
2.鸡骨草薏仁炖乌鸡汤
材料:鸡骨草30克、薏苡仁20克、乌鸡1只。
做法:鸡骨草30克加适量清水煎,去渣留汁。乌鸡1只切开,去脏杂和尾部,把薏苡仁洗净后放进鸡腹内,加入药汁,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许盐、姜丝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适用于脾胃湿热者(常表现上腹部胀满,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或稀溏)。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等症状)忌服。
备注:汤方中的禁忌人群表述待确认。
一生气就容易胃痛?
缓解胃痛试试这些妙招
还有一些人,平时肠胃问题控制得不错,但“一生气就会胃痛”,这是怎么回事?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教授介绍,胃肠道活动由植物神经支配,当人处于情绪激动即应激状态时,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导致胃肠道肌肉过度收缩痉挛,胃酸分泌过多,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血供,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疼痛的感觉。
而有慢性胃炎基础的人群,因为本身存在胃组织受损,所以比一般人更容易“气到胃痛”。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属土,当脾气虚弱,或肝气郁滞,木克土太过,则会出现脾胃消化功能受损的病理情况。肝主疏泄,表现为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调畅情志等, 当情志不畅则肝郁失疏泄,肝郁气滞则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可以出现腹部胀痛、胃口欠佳、反酸欲呕等症状。
专家同时提醒,女性朋友以肝为用,如果不能有效疏导,久而久之,则可能出现身体各种不适。除了会影响脾胃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还会出现喜叹气、胁肋部疼痛、失眠等问题。
中医讲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张北平教授介绍,从根本上来说,平时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学会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适当发泄等,还可以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登山等。
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选择逍遥散、柴芍六君汤等方剂,建议在医生专业指导下使用。
如果想要及时缓解胃痛症状,中医有很多有效的小妙招,大家都可以学起来,如穴位按压、穴位艾灸或者热敷腹部等。
穴位按摩
揉按足三里
用拇指指腹揉按穴位,两侧交替进行,持续3-5分钟。“足三里”位于膝盖凹陷处往下四指处。
揉按中脘、天枢穴
用拇指指腹均匀用力揉按穴位,持续3-5分钟;可涂抹万金油后揉按,效果更好。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部以上4寸。天枢位于腹部脐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三个手指)。
揉按内关穴
用拇指指腹均匀用力揉按穴位,边按边揉,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穴位酸胀发热。内关穴位于掌心向上,手腕第一横纹往上三指的第二条筋之间的凹陷处。
腹部热敷
用热水袋或中药包热敷上腹部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中药包制作
吴茱萸200克、粗盐500克炒热或微波炉加热后装进布袋封好口即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