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养生操通过外阴部的局部按摩以坚固元气,强壮根本,补益精血,温壮肾阳,多适宜于中老年人及性功能衰退者,未婚青年不宜练习。
养生功效
本操可防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肾虚腰痛、腹冷溏泄、脱肛痔疮、前列腺炎、健忘失眠等病症。每晚睡前坚持锻炼,能起到疏通经脉、升阳补肾、活血化淤、增强性功能的作用。
动作详解
抚揉会阴。
平心静气,袒露外阴,左手按抚小腹气海穴处,右手中指点揉会阴,先顺时针旋转抚揉36圈,再逆时针旋转抚揉36圈,以局部有热麻胀感为度。注意速度要缓慢,力度要轻柔(图1)。
托兜阴囊。
中指抚按阴囊根部,然后托兜睾丸,上擦阴茎,同时使其紧贴小腹,按摩30~50次,以局部有热麻胀感为度(图2)。
捏搓阴器。
两手捧起睾丸,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分别轻捏揉两睾丸,以略感麻胀为宜,力度要轻柔;然后由阴茎根部向上捏提,以阴茎饱胀微有勃起即可;最后以两手掌夹持睾丸及阴茎,以小鱼际由内向外、由下向上轻轻搓摩移动。根据自身状况,酌定次数(图3)。
王春亮抓凤筋手法流程和步骤
1、《御女还春》手法:医者双手握住凤根深处,左右摇摆揉动,从上到下,会变热生柔,依次点气根三到六遍,出现金凤浮水的弯曲景象,以凤巢和会阴出现跳动为宜,气血上行,五心发热,脸色红润。作用:调动原始气血,滋阴养颜,能量遍布全身。
2、《左右开弓》手法:接上式,医者双手虎口张开,胳臂呈八字,分别抓拿提拉双宫,呈牵拉状,逐渐发热变粗,再深抓内部肾筋,到命门发热,点揉阴海穴、灵筋穴、玉门穴、气脉穴各三次到透热,作用:塑形束腰,滋阴补肾,提高腹部收缩力量。
3、《双凤来巢》手法:双手抓提左右二凤到透热,双手呈剑指式拨揉双凤筋六遍,拇指虎口式分推凤筋到透热,筋热会自动上提,点凤脊穴、揉凤筋膜,出现凤鸣声,凤根灵动,后腰部发热,腰骶部有气动感。作用:平衡阴阳,紧致上提,修复骨盆。
4、《凤台引水》手法:双手掌搓热根推平凤台到透热,拇指虎口式,按规律拨动与上推凤珠到得气酸胀,圆润光滑,变得大而饱满,血液循环加快,凤珠更新换代,引水道新水到凤巢。作用:排毒净化,疏通水道,提高生殖器的免疫力,增加女体津液分泌量。
5、《三阴共振》手法:接上式,医者从凤窝根部开始,依次拨通三条凤路,推开瘀堵之处,各三到六遍,手法由轻到重,由浅入里,产生酸爽通透,直到外凤筋的筋膜松解,软化舒畅,脚心冒凉气。作用:内通外排,活化下焦,强健五脏六腑。
6、《仙鹤啄羽》手法:医者用剑指法和拇指拨揉法,以及分拨法,层层勾揉与分拨万条凤羽筋,碰到淤堵和结节重点揉开,左右各六遍,客人出现酸胀感和弹响声,三角区发虚气,出现自动排湿排寒的壮观。作用:梳理凤羽,松解粘连,防止下垂松弛。
7、《玉门初开》手法:医者双手拇指分别插入玉门底部凤骨深处,用滑拨法和拨揉法同时下行到海底凤尾穴,连续操作3到6遍到透热,双手拇指点按凤眼穴三次,顾客有酸爽感。作用:软坚散结,滑利地机,疏通生殖全息经络,显著增加爱液分泌。
8、《女丹长运》手法:单手拇指打开总凤穴,用指腹运转凤丹六遍并按压,会变大,变的饱满圆润,寻找周围颗粒点,拨揉条索状物,推拿海底筋膜,直到凤涎出现,内筋抽动。作用:修复盆底肌,调理妇科炎症,大补女人气血,连接周天和合阴阳二气。
9、《海底探宝》医者用剑指法,插入海沟深处,反复搅动拨揉海底二阴筋膜,产生酸胀感,成“凹”子形由浅入深,边操作边检查和感受松紧程度,按完之后,深点快放,深层次疏通尾骶骨到得气。作用:恢复弹性与大收缩力,调治漏尿阴吹与松弛。
10、《亭亭玉立》手法:医者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压在凤冠上,先按揉发热,会明显凸起,再找到凤髓骨,从根部由上到下,由慢到快,左右来回摇摆,带动整个凤冠全体,逐渐感到发热发胀,并有愉悦感。作用:舒压解乏,调节情志,提高女性敏感度。
11、《珠联璧合》手法:医者双手拇指用小拨筋法,从凤岭依次拨动两条外侧大凤筋到极阴,上推凤沟到分水岭,碰到结节重点按揉,反复六遍,上下滑动,拇指直推或指关节推动大凤筋,到红润透热。作用:改变颜色,修复激活筋膜,重塑一线天。
12、《蝴蝶展翅》手法: 接上式,拇指上推小凤沟三到六遍,深度拨揉大小二凤结合部,用拇指和食指捻揉提拉内侧小凤筋,用拇指掌根热敷震颤二凤,双手交替整体上推到上端口,用掌心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按揉凤盘到温热。作用:身心合一,疏通气机。
13、《凤眼齐开》手法:医者双手拇指虎口张开,深深地点入两侧凤泉穴,一点一松,一揉一拨,幅度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拨揉腺体疏通腺管,提高凤泉穴的功能和分泌量,顾客有酸爽微胀感,分别按揉一到三分钟。作用:生津造液,消除炎症。
14、《理正凤骨》手法:医者用中指和食指勾点法,凤窝深处寻找并按压住凤骨节,从第一节开始点按到酸胀,停顿数秒,反复进行数次,在做下一节,直到凤尾尖,点揉凤尾穴,顾客有阵阵暖流上行的感觉。作用:疏通中脉,补髓生血,提高人体能量级别。
15、《金凤锁巢》手法:医者中指和食指,由左向下向右外展式呈凹形灵拨,捻拉到极限,快速松开,反复进行,循环啄叩,直到凤精充满,温度升高,活动快速灵活,活凤乍现,再用心包玉指按压中轴,直到固定。作用:滋阴固脱,恢复元气,中脉凤筋开合有力。
16、《三仙聚会》手法:医者单手三指各负其责,分别连续托举一仙、二仙、三仙到玉端,依次推揉到膨大酸爽,下压滑动平拨凤背各六遍,点按凤泉到震颤,凤涎涌现,三仙聚会,有麻、痒、酥的感觉,水道充满热能。作用:缩阴固肾,增强肌肉收缩力。
17、《采阳补阴》手法:接上式,医者用中指,点按天泉,行太极旋转之法,左右各三十六次,由慢到快,全身发热,脊柱发烫,再静止态,连接源头,灌输阳气,配合呼吸,升阳流阴,顾客感觉身体有流水声。作用:大补元气,返老还童,色如处子。
18、《鲤鱼摆尾》手法:接上式,医者用中指拨揉凤心到脑通,点按凤体拍打到温热,捏挤凤衣多次,用手掌震颤类手法左右连续快速推揉三分钟,全省出现巨大的暖流,顾客感到轻松无比,身体有飘起来的感觉。作用:激活神经,排除身心毒素。
19、《春亮引路》手法:医者用王春亮密宗按摩手法,进行生殖全息升华,运用催眠暗示、能量导引等,整合身心灵的高度统一,让精气神成丹,让这股伟大的能量可以灵活的支配到身体任何一个地方,治病康养,提高能量级别。作用:调整身心,开发人体潜能。
20、《真凤飞天》手法:医者双手掌心按压凤巢做双运法,顺时针和逆时针各三十六圈,单手交替上推外小凤到透热,手掌捂住整个凤盘三到五分钟,呈静止态,让能量分散到每一个细胞,顾客有巨大的喜乐感。作用:聚合真阴,身心合一,出水芙蓉。
经络健康拍打操可以打通人体十二经脉,有助于祛斑养生。下面我给大家提供穴位养生拍打操视频,希望对你有用!
穴位养生拍打操视频
穴位养生必知穴位
一、温补扶正四大穴
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但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
《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究竟哪里才能补肾呢?宋代有位医学家曾说过:“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所以这4大穴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的要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二、助人为乐足三里
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治脏腑疾患,尤其擅长治疗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
不仅如此,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现代人平时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夜生活过于丰富,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胃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如胃痛、胃胀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侧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向下,食指按在胫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
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穴里处按压,每次5~10分钟,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难免感觉体乏肢酸,可在休息时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每次5~10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
总的来说,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按揉此穴来缓解。
三、腹泻克星有天枢
天热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__刚说,有些人一腹泻就吃止泻药,殊不知,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会隐藏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这时针灸穴位便体现了优势。腹泻病位虽在肠,但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牵连肠腑,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发生腹泻。
若是因不洁饮食或感受寒冷发生腹泻,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疗法来缓解。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则排出,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在肚脐旁2寸处,为胃经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
一般来说,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以助肠蠕动;还可用两拇指点按天枢穴,尤以左侧天枢穴为要,从而促进排便。而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灸时躺在床上,两天枢穴各灸20分钟,同时再灸神阙穴(即肚脐)数分钟。
除了天枢穴外,还可灸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对缓解腹泻也很有功效。腹泻时,我们还可以用生姜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进行艾灸,可以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穴位养生视频拍打操相关文章:
1. 拍打经络养生法视频
2. 中医经络养生操视频
3. 经络拍打养生保健操
4. 中医经络养生拍打
5. 15节拍经络养生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是最讲养生之道的国家。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欢迎阅读。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 1.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2.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4.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5.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6.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7.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8.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9.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古代养生秘诀 足浴养生法
“足浴”即用热水泡脚。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认为,五脏六腑自足三阴经(脾、肝、肾)始,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在中医看来,热水泡脚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有推动血运、温煦脏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现代医学测定,人脚的温度保持在28~33℃时感到最舒服。老年人动脉硬化,供给脚的血量减少,比年轻人怕冷,脚底受寒发凉,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经常保持又足温暖,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全身血脉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其具体做法是;“足浴”要求热水泡脚时间长些,必须感到全身热乎乎,额头有汗感。水温最她保持在60~70℃之间,开始时水温可在40~50℃左右,连泡连加些热水。热水漫过踝关节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冬季为最好。 护胸养生法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胸腔的保养,认为保养得当,可抗邪防病,强身健体。胸背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此外还要加强胸部的锻炼。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以按摩和击打并重的护胸养生法。经验证明,此法能宽胸顺气,活血提神,延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经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冠心病、肺气肿、肌肉发育不良,并能治疗胸闷、心慌、气急、肋痛等症。其具体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冬天宜脱掉棉衣,双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后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后,接着捶几下背,深呼一口气或长啸一声,更有助于呼吸吐纳。老年人可由别人同时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时动作要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要过猛。
②拍胸:五指并拢,手掌微屈,用掌拍击胸部。既可单手交叉拍胸,亦可双手同时拍击两侧胸部。自上而下,反复数遍。
③擦胸:两手搓热,先右手、后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热。再两手呈梳子状,分别从上而下在两侧胸部梳理,反复10次。
静坐养生法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主张要摒弃私欲,在静中养生。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发扬了这一学说,创建了静坐术。文学巨匠郭沫若年轻时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后来练习静坐,顽疾消除,一直活到86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静坐时人的耗氧量显著下降,心脏负荷减轻,脑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脑功能得到积极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使人耳聪目明健康起来。静坐养生的具体做法是:
①姿势:头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对肚脐,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腭,宽衣松带,腰背放松,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倾;手心向下,自然地轻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两脚平行着地与肩同宽,座位以屈膝九十度为宜。
②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行之不经意之间,静坐特别讲究运气,要求自然、不用力、摒杂念、意在丹田。
③时间:清晨和临睡前较好。地点不论,每次静坐30分钟。
叩齿养生法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明代百岁寿星冷谦在谈长寿秘诀时,也强调“齿宜常叩”。扣齿的具体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后)齿36下,次叩门(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既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摩腹养生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之道。宋代诗人陆游也常作“摩腹功”。他们都成了古代闻名的长寿者。现代医学证明,摩腹不仅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而且还能加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①以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剑突下(即心窝部),先左后右顺摩圆各转21圈。
②三指由剑突下再向下顺摩,边摩边移,摩至耻骨联合处为止,往复21次。 ③由耻骨联合处向两边分摩而上,边摩边移,摩至剑突下为止。
④以脐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绕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绕摩21圈。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饭前或睡前进行。手法以柔软舒缓为宜,体位可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应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间,不宜摩腹。
摩灸足三里养生法
中医针灸歌诀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若要使身体安康强健,就得经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在人身360个穴位中,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国外医学界也将此穴称伟保健穴”、“长寿穴”。因此经常按压足三里穴能调节胃液分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练习此功的具体做法是:
①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右手拇指按于右侧足三里穴,先顺、逆时针各揉按32次,然后换手,同样揉按。
②临睡前取仰卧姿势,或先将左足的外踝,压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进行按摩。每次约按压10多分钟,穴位处往往会产生酸胀、重麻等感。个别有经络敏感的人还会产生酸麻向上或向下传导的感觉。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发胀或疼痛,经按压足三里穴后,即能缓解。
③捶足三里,用两手小指的指关节头(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时胫骨前肌有明显的酸胀感,对防治肠胃病和伤风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择一法,或交替?进行。?
摩腰养生法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又有带脉通过,按摩腰部能补肾益气,强腰健骨,聪耳明目,不仅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预防腰痛、疏通血气,延年益寿。按摩腰部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三种:
①两手拇指按于肋弓下缘,其余四指放于后腰处,先顺时针揉按32次,再逆时针揉按32次;然后两手掌自后腰部至尾骨端,上下反复斜擦32次。 ②两手握拳,以拳眼对两侧腰部,上下搓动约40次,动作要快速有力。 ③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后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转动,随着转腰动作,上肢也跟着甩动。当腰向右转动时,带动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时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复转动,手掌或拳有意识地拍打腰部、腹部,每侧拍打200次。
摩足养生法
摩足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阴降火,强腰健肾,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数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从不间断,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擞,老而不衰。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搓摩足心,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该处的神经末梢,促进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还可治疗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咽喉肿痛、高血压、心悸等多种疾病。其具体做法是:
①搓足心:可早晚两次在床上进行,两脚心相向,先把双手掌搓擦发热后,左手摩右脚心,右手摩左脚心,至脚心发热。
②按压涌泉穴:此穴在脚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方法是中指或食指端由脚心向脚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几天,加按10次,最后可加至500次,甚至千次,日久自然会起到补肾健脑、强身健步的作用。
暖肾养生法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曰:“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这里的“两颗梨”即睾丸。睾丸古称“肾囊”,故古人称此功伟兜肾囊功”,又名“铁裆功”。现代医学认为,对睾丸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睾丸内分泌功能。雄性激素除了增强雄性功能之外,还有增强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使人体魄健康,精力充沛。具体做法是:
①两手搓热,左手兜肾囊,右手小指侧放在小腹阴毛处,两手齐用力向上擦兜睾丸、阴茎等100次左右;易手同样再擦兜100次左右。初练时,用力要轻。次数可达几百次,视个人情况而定。
②两手搓热,然后来回适当用力搓揉睾丸、阴茎等100余次。
③两手掌夹持睾丸和阴茎用力向上、下各拉3~5次。
④用手指揉搓睾丸,两手交替进行,然后揉小腹数十次。练习此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循序渐进,练后以无痛感和无不适为度。
②练功时最好同时坚持长跑、打拳或游泳等体育活动。
③阴部要常洗,两手要保持洁净,以免引起炎症。
④如有不适,停练并延医诊治。
⑤此功宜早、晚在床上被窝内进行。
⑥要节制性生活。
⑦阳痿、早泄者和年老体弱者适于练此功。未婚青年禁练。
揉耳养生法
祖国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肾通过经络系统直接影响全身各个脏器的功能,从而对人的整体健康起促进作用。因此,历代医学家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耳朵
保健功:
①用左手向上牵拉左侧耳朵,右手向上牵拉右侧耳朵,各十数下,或双手相交各牵拉对侧耳朵,即能使耳朵气血畅通。
②以两手掌掩住双耳,并用手指叩击头部24下,以听到耳内有隆隆之声即可。此法又叫“击天鼓”。
③用双手分别按、揉、摩两耳廓,然后分别牵拉引动两耳廓,直到耳廓微红发热为止。
提肛养生法
人进入中年以后,身体各种机能开始下降,肛门松弛,易患痔疾、脱肛、便秘等症。这是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信号。若此时不采取积极的防止措施,发展下去定会影响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肾、延缓衰老。一般若能坚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见效。其具体做法是:两腿分立与同宽,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正视前方,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的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放松,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10余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咽津养生法
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古代养生家认为,咽津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润肢体肌肤;流通血脉神气,增强消化功能,延缓机体衰老。其具体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于凳上,两腿分开如肩宽,两手轻放于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松,摒除杂念。自然呼吸,轻闭双目,思想集中在口腔处。先用舌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上下牙齿运转,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时意识由口腔转移到“丹田”。初练此功时津液不多,久练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时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养生法
历代养生家十分强调“面宜多擦”。《孙真人卫生歌》说:“飞欲不能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现代医学认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滋润脸色,延缓衰老,可防治感冒,头痛脑胀,迎风流泪,牙痛鼻塞,面瘫淌涎。具体做法是:两手搓热,掌心紧贴前额,稍用力从上往下擦到下颌,往返约20次;再用两手大拇指指背,轻轻由上往下擦鼻两侧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红润微热为度。同时,配合揉点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两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疮疖未愈时忌用。
抓头养生法
中医认为,衰老的发生与劳役过度、房事不节、饮食所伤、七情太过等因素有关。但人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吃五谷杂粮,所以很难避免其一。
衰老主要与五脏六腑有关,关系最直接的脏腑是肾、脾、胃、肝、肺、心。
中医经络养生之百会穴
百会穴在头部,前正中发际直上5寸,两耳尖中点连线上。称“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是百脉交会穴。
按摩百会穴可用手指指腹按摩,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按50下,或各1到2分钟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
经常按揉可以健脑益智、抗老防衰,从而达到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神阙穴
神阙穴在腹部,脐中央。多篇中医古籍都称其为“乃生命之根蒂”。
神阙穴可按揉、可艾灸以达到养生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部,肚脐下3寸,人体正中线上。是元阴、元阳出入之所,按揉和艾灸可以大补元气、温肾助阳,从而减缓衰老。
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但是不能用力过猛,有酸胀感即可。
中医经络养生之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三寸,距离腿前胫骨约一横指距离。
足三里是强壮穴,自古以来都是养生的必备穴位之一。经常按揉或艾灸可以健脾养胃,调补气血,促进气血的化生。
按揉方法同百会穴相似,用指腹按揉。
中医经络养生之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之处,用途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医经络养生的穴位可以减缓衰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心血来潮短期的按揉穴位并没有很好的作用,想延缓衰老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