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神奇之处在于穴位,按摩一个穴位就能够让疾病得到缓解,按摩穴位就能够有益健康,今天我们来探秘曲垣穴,这个穴位在人体的什么部位,这个穴位按摩以后有什么样的功效,一起来跟祝由网天然养生专家看下吧。
曲垣穴在什么部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详细的说是有颈横动、静脉降支,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的地方,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按摩此穴位有身体感到轻松、平稳情绪的效果,对水蛇腰变直也很有效。要是肩胛疼痛还可以搭配天宗穴、秉风穴治疗效。曲垣穴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气血特征是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
按摩有什么功效:按摩穴位可以起到治疗的效果,还可以用针灸等其他的方式,祝由网天然养生专家介绍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这个穴位。有些肩周会发现这个地方很痛,说明有炎症了,这时候要进行按摩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治疗一下,主要对曲垣穴进行刺激就可以了,长期的进行就能够改善情况,另外要注意肩部受寒就容易产生肩周炎,所以在轻度的时候可以按摩穴位进行缓解。严重的肩周炎要通过药物及理疗进行治疗了。
这个穴位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过通过本人的介绍,不熟悉的朋友们是不是已经了解了,曲垣穴对人体的功效是可观的,平时保健也好、治病也好都是不错的选择,祝由网天然养生专家温馨提示养生者在选择按摩、针灸或者是其他方式前要了解好自身情况。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一、受盛之官:小肠
小肠在肚脐少腹处,“水谷于是分焉”。
属火,阳火,阳火来自阴火,来自心脏。心脏移热给小肠。小肠热气化大肠水分到肺,变成口中唾液,气化膀胱膨胀,从膀胱壁小孔排出干净水到肝脏,帮助清理肝脏,故水生木。气化水也可进入三焦系统(脏腑之间的油网,被认为是膀胱的上口),气化又使残留废水即尿液,在膨胀压力下排出体外。
故小肠冷,膀胱冷,水汽无法进入三焦系统,小便无力。
二、穴位
1.少泽穴
位置:小指指甲旁边后面。
小肠经的 井穴, 井穴一般是放血用的。
2.前谷穴
位置:握拳时指与掌交接的横纹头处。
是小肠经的 荣穴 ,穴性是水。
治症:妇人奶水不够可以用,可以用在实症,即下午一到三点所发的病,或这个时段精神不好。(痛,实症一般用俞穴后溪。)
下针时手握拳,尽量下在骨和肉中间,贴着骨会痛。
3.后溪穴(大穴)
位置:握拳时手掌横纹头处。
是小肠经俞穴,属木,木生火,故是 小肠经母穴 。虚症治此。小肠经的虚症,肩膀痛在小肠经,针后溪。(小肠经初痛,用它的子穴,久痛用子穴。)
也可代替前谷,治疗小肠经时症。
主督脉 ,身上的督脉后溪在管。如整个脊椎骨痛,是督脉,针后溪即可。
4.腕骨穴
位置:小天星骨与第五响骨中间。
是 小肠经的原穴 ,原穴无所谓实症、虚症,都可以治。(阳经有原穴)
5.阳谷穴
位置:在关节与筋之间。(描述模糊)
是小肠经的经穴,属火,故是 小肠经本穴 。
用于本穴治疗。
6.养老穴
位置:略。手伸开立起来才有养老穴。
治症:治眼睛很有名,眼睛不好,如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都可以。下针很浅,半寸即可下到。
是 小肠经的郄穴 。
7.支正穴
位置:手腕后五寸,从阳谷穴上五寸即是。
小肠经的络穴 ,虚实都可以治。(原穴也不分虚实)“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
8.小海穴
位置:手肘弯起来两边的两个骨头连线,做一个正三角形,三角形顶点即是。若压到,筋就麻了。
小肠经的合穴,也是 小肠经子穴。
治疗小肠经的实证,如身上生疣。
下针用一寸针,很浅。
9.肩贞穴
位置:臑腧穴下三寸处。
10.臑腧穴
位置:见图,是骨缝处。
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跷脉的会穴。
帮助辩证,肩膀痛到后面,一般就是痛到此穴。痛三天,下针小海穴,三个月,下针后溪。
少用,可帮助辩证经络。
11.天宗穴
位置:两个肩胛骨(摸上去有两个三角形)的正中间。
天宗穴很少用,但要知道,肩胛骨旁边的痛,都属于小肠经。
12.曲垣穴
位置: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即是此穴。
13.秉风穴
位置:从曲垣穴旁开两寸,即是此穴。
曲垣穴和秉风穴都很少用 ,帮助诊断,确定病在哪一条经。
14.肩外俞穴
位置:陶道外开四寸处,左右各一。
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的近取穴。
斜刺,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
15.肩中俞穴
位置:从大椎外开二寸处,左右各一。
治症同肩外俞穴一样 ,都是肩膀酸痛、项强的近取穴。针法亦同。
16.天窗穴
位置:人迎穴横开三寸。
可以治喉咙的问题。
17.天容穴
位置:在耳朵的正下方。
治症:甲状腺肿,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通通可以治。
18.颧髎穴
位置:瞳子髎(太阳穴)下三寸。
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
19.听宫穴
位置:先闭口,再张口,出现一个骨缝,骨缝分为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治症:耳朵化脓、发炎、耳鸣、通通可以下针此穴。(耳门、听宫、听会可以交替使用。)
针进去,直接下一寸那么深,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都可以,无所谓补泻。
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的,是 实证, 用泻的手法。
耳朵流脓、化脓常用喷剂 麝香矾石散。 保持耳朵干燥,发炎就不会生。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