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日月穴的功效以及配伍方式(神光简介)

时间: 2023-04-04 06:46:55

日月穴的功效以及配伍方式

日月穴是一个常见的穴位,它的养生保健的作用是可以有补气血的作用,还可以有祛湿的效果,对于利尿消肿有好处。还可以保护肠胃,对于不同的穴位来说,我们应该懂得一些保健的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一些养生方面的问题,来看看吧。

日月穴功效:收募胆经气血,日月穴有疏肝利胆、化湿和中、利胆疏肝、降逆和胃的作用。

日月穴可以有保护肠胃的作用,对于肠胃不好的人群,出现打嗝啊或者是腹胀的情况有改善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有去湿气的效果哦,对于疏肝利胆有帮助。也需要注意穴位的配伍禁忌哦,不同的穴位搭配方法治疗登记表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来看看这个日月穴的介绍吧。

主治病症

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

穴位配伍

日月穴配胆俞穴治胆虚;

日月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呕吐、纳呆;

日月穴配期门穴、阳陵泉穴治胆石症;

日月穴配支沟穴、丘墟穴治胁胀痛;

日月穴配胆俞穴、腕骨穴治黄疸。

日月穴配丘墟穴、阳陵泉穴、支沟穴,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日月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日月穴配大椎穴、至阳穴、肝俞穴、阴陵泉穴,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黄疸。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沿皮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胸胁部扩散。

日月穴的功效以及配伍,你都知道了吧。日月穴的好处有很多,可以有缓解打嗝呕吐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缓解气血不足,对于清热解毒利尿有好处,而且还可以有缓解疼痛的效果,所以大家可以利用起来,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哦。

神光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别名·神光 4.1日月·神光 4.1.1日月穴的别名4.1.2出处4.1.3穴名解4.1.4特异性4.1.5所属部位4.1.6日月穴的定位4.1.7日月穴的取法4.1.8日月穴穴位解剖 4.1.8.1层次解剖4.1.8.2穴区神经、血管 4.1.9日月穴的功效与作用4.1.10日月穴主治病证4.1.11刺灸法 4.1.11.1刺法4.1.11.2灸法 4.1.12日月穴的配伍4.1.13文献摘要4.1.14研究进展 4.1.14.1治疗慢性胆囊炎4.1.14.2治疗胆石症4.1.14.3对胆汁分泌的影响4.1.14.4收缩胆囊4.2辄筋·神光 4.2.1辄筋穴的别名4.2.2出处4.2.3穴名解4.2.4特异性4.2.5所属部位4.2.6辄筋穴的定位4.2.7辄筋穴的取法4.2.8辄筋穴穴位解剖 4.2.8.1层次解剖4.2.8.2穴区神经、血管 4.2.9辄筋穴的功效与作用4.2.10辄筋穴主治病证4.2.11刺灸法 4.2.11.1刺法4.2.11.2灸法 4.2.12辄筋穴的配伍4.2.13文献摘要5精神·神光6视觉功能·神光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神光 1拼音 shén guāng

2英文参考 Shenguang point(穴)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ìyuè GB24(穴)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éjīn GB23(穴) [中国针灸学词典]

spirit light(中医眼科)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概述 神光:1.经穴别名;2.精神;3.视觉功能。

4经穴别名·神光 神光为经穴别名。

4.1日月·神光

神光为经穴别名,即日月[1]。出《备急千金要方》:“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据《针灸甲乙经》载:“日月,胆募也。”所指即日月穴。后《类经图翼》等作日月之别名。

穴位 日月 汉语拼音 Riyue 罗马拼音 Jinhyueh 美国英译名 Sun Moon 各


号 中国 GB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4 富耶氏 VB24 德国 G24 英国 G24 美国 GB24

日月为经穴名(Rìyuè GB24)[2]。出《脉经》。别名神光[3]。属足少阳胆经[2]。日月是胆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日即太阳,月即月亮,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此穴为治肝胆的要穴,故名日月[2]。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呕吐,胁肋疼痛,呃逆,胁肋胀痛,胃脘痛,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胁肋痛,胃痛,腹胀,肝脏疾患等。

4.1.1日月穴的别名 神光(《千金翼方》)、胆募(《千金翼方》)。

4.1.2出处 《脉经》: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4.1.3穴名解 日即太阳,月即月亮,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此穴为治肝胆的要穴,故名日月[2]。

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月,《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日照乎昼,月照乎夜。同曜,齐明。本穴为胆之募穴,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十一脏皆取于胆,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从日从月,日月本为太阳与月亮,此指双目及胆之脏象而言。道经以双目为日月。《黄庭内景经》肺部章:“日月之华救老残。”注:“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主肝,配东方木行也。”又曰:“外应眼瞳鼻柱间。”注:“外应眼瞳,目之所主于胆,胆之所仰于目。”天中章:“眉号华盖覆明珠,九幽日月洞空无。”肾部章:“上致明霞日月烟。”注:“日月即二目。”双目为肝胆之所主,而胆募乃名日月也。又,山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又旗名。《释名·释兵》:“九旗之名日月,为帝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黄庭内景经》胆部章:“雷电八振扬玉旌。”注:“八方雷振,威怒之貌也。玉旗刚色之色也。”肝为将军,胆主决断。其阳纲之气,自应如山岳之高大,如旌旗之威武也。[4]

日月又名“神光”。神之光,日与月也。[4]

4.1.4特异性 日月是胆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

4.1.5所属部位 季胁[5]

4.1.6日月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日月穴在上腹部,当 *** 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胆的募穴[6]。

日月穴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2]。

日月穴位于 *** 直下,当第七肋间处(《针灸甲乙经》)[3]。

另说“在期门下五分”(《备急千金要方》);“在期门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循经考穴编》);“在期门直下八分”(《针灸集成》)[3]。

日月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肌肉)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1.7日月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 *** 下方,当第7肋间隙处取穴。

日月穴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在 *** 下方,当第7肋间隙取穴;或 *** 直下,期门下1肋处取穴,女性在锁骨中线与第7肋间隙交点处[7]。

4.1.8日月穴穴位解剖 日月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腹横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6、7、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胸膜薄而透明,是非常坚韧的浆膜。它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包绕肺的表面,称脏胸膜(肺胸膜);外层贴附于胸腔各壁的内面称壁胸膜。由于贴附部位不同,壁胸膜又分为:衬于胸内筋膜内面的是肋胸膜;覆盖于膈肌上面,并与其紧密相贴为膈胸膜;从两侧覆盖纵隔器官的浆膜是纵隔胸膜。此外,胸膜壁层,突出于胸廓上口,第1肋上方的部分称胸膜顶,其突出的程度,与胸廓的形状有关。胸膜壁的脏与壁层相互移动,形成潜在性间隙叫胸膜腔。胸膜各部的相互移动行处,肺的边缘不能伸入其内,这些空隙称胸膜窦。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是胸膜窦中最大,而位置最低的,其最低相当于第12肋处,称肋膈窦。因此,针刺该穴时,若盲目进针,除穿经上列结构以外,可经肋窦膈、肺、膈达肝(右侧)、胃(左侧),其后果是严重的。

4.1.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8]。

4.1.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和动脉分布[8]。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3]。

4.1.9日月穴的功效与作用 日月穴具有利胆疏肝,降逆和胃的功效。

日月穴有疏肝利胆、化湿和中的作用[2]。

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9]。

日月穴系胆与脾经之会穴,有疏调肝胆、和中降逆作用[4]。

本穴挨近期门,本穴能佐期门,调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4]

凡属募穴均在脏器之表,与本脏器内外相对。如肺之中府、肾之京门、肝之期门、脾之章门、心之巨阙,虽不直对,亦相距不远。[4]

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辄筋、日月两穴所治之症,所差无几。[4]

4.1.10日月穴主治病证 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呕吐,胁肋疼痛,呃逆,胁肋胀痛,胃脘痛,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胁肋痛,胃痛,腹胀,肝脏疾患等。

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2]。

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8]。

日月穴主治  黄疸,呕吐,胁肋胀痛;吞酸,呃逆,胃脘痛[7]。

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2]。

日月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9]。

日月穴主治胁肋痛,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胃痛,腹胀;以及胆囊炎,肝脏疾患等[3]。

1.消化系统疾病:黄疸,膈肌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2.其它:肋间神经痛。

4.1.11刺灸法4.1.11.1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

斜刺0.3~0.5寸[3]。

斜刺或平刺0.5~0.8寸[8]。

沿肋骨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重胀感,向四周放散[7]。

注意: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8][3]。

右侧穴下为胆囊底部所在,故针刺时注意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若进针过深,可伤及胆囊和肝脏,造成胆囊穿孔等意外事故,故不能深刺[7]。

4.1.11.2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12日月穴的配伍 日月配丘墟、阳陵泉、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日月配期门、阳陵泉、丘墟、足临泣、支沟、外关,治胁肋疼痛[7]。

日月配内关、中脘,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日月配内关、中脘、胃俞,治呕吐[7]。

日月配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黄疸。

日月配大椎、至阳、肝俞、胆俞、阴陵泉、太冲,治黄疸[7]。

4.1.1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太阴、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太息善悲,少腹有热,欲走,日月主之。

《千金翼方》:呕吐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

《医宗金鉴》:呕吐吞酸。

4.1.14研究进展4.1.14.1治疗慢性胆囊炎 取日月(双侧),用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沿肋骨缘斜刺0.5寸,行雀啄泻法1 min,以窜胀感至右上腹或背部为度,留针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共治30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9]

4.1.14.2治疗胆石症 日月用药物外敷配合耳穴压丸法可治疗胆石症。消石散:金钱草500 g,生大黄、玄明粉各600 g,槟榔、炮山甲、威灵仙各250 g,郁金、白芷、木香、虎杖各300 g,枳壳、陈皮各200 g,薄荷冰50 g,麝香少许。将上述药材用机器粉碎后拌和调匀,过100目筛,装罐备用。用时取该散20 g左右,用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将肝胆投影区用水洗净擦干,将备好的消石散膏贴于右日月,用布带固定,7d换药一次,2周为一疗程。耳穴压丸法:将王不留行粘于5 mm×5 mm医用胶布上,分别固定在肝、胰、胆、胃、十二指肠、神门、三焦、直肠穴处。患者于每餐后自行按压每穴5 min,隔日换贴另侧耳穴。6次为一疗程,一般1个疗程内见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早餐或午餐前20 min进食猪蹄1只。共治536例,痊愈83例,显效211例,有效195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91.2%。[9]

4.1.14.3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电针日月对胆汁分泌有促进作用,并可使胆囊收缩,有利胆和排石作用。取胆总管引流患者的日月,电针后30 min,可见胆总管明显规律性收缩,迫使胆道造影剂阵阵通过Oddi括约肌而进入十二指肠。也有报道用皮内针针刺日月,在X线下可见胆囊缩小,表示可促进胆囊收缩。还有报道针刺期门、日月对胆结石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针刺加口服硫酸镁,其排石率为69%,对照组为20.5%  (P <0.001)。[9]

4.1.14.4收缩胆囊 针刺日月、期门等穴,可引起胆囊不同程度的收缩,又可使胆道术后置T管引流患者奥狄氏括约肌开放频繁;开放时间稍延长,关闭时间稍缩短,但对胆总管压力无明显影响[2]。

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2]。

4.2辄筋·神光

神光为经穴别名,即辄筋[1]。见《针灸聚英》。

穴位 辄筋 汉语拼音 Zhejin 罗马拼音 Chechin 美国英译名 Flank Tendons 各


号 中国 GB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3 富耶氏 VB23 德国 G23 英国 G23 美国 GB23

辄筋为经穴名(Zhéjīn GB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光、胆募[11]。属足少阳胆经[10]。辄筋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0]。辄原指车两旁靠板,筋即筋肉,此穴当胸胁筋骨之间,故名辄筋[10]。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

4.2.1辄筋穴的别名 神光(《针灸大成》),胆募(《针灸大成》)。

4.2.2出处 《针灸甲乙经》: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

4.2.3穴名解 辄原指车两旁靠板,筋即筋肉,此穴当胸胁筋骨之间,故名辄筋[10]。

辄,即车耳,可以凭倚,故引申为有倚恃而妄为之义。筋,筋肉。指穴在肋间状如两口之筋肉处。本穴主治四肢不收,喘息不卧,针后可使疾病若失,亦可使筋有所依附:又辄与辙通,以其穴在肋间若辙迹之故,故名之。此穴在胸胁部,当第4肋间之渊腋前1寸处。是处如车之两耳,穴依其筋肉处,故名辄筋。《庄子》中载有:“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因该穴主治四肢不收,喘息不卧,针后可使疾病若失,使人忘吾有四肢形体,亦可使筋脉有所依附,因名辄筋。[4]

《针灸大成》谓本穴为胆之募,故又名胆募[4]。

4.2.4特异性 辄筋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0]。

4.2.5所属部位 胁[5]

4.2.6辄筋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辄筋穴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 *** ,第4肋间隙中[6]。

辄筋穴位于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侧卧取穴[10]。

辄筋穴位于侧胸部,腋窝中点直下3寸,再向前1寸处,约平 *** [11]。

辄筋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肌肉)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2.7辄筋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卧位,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处取穴。

辄筋穴位于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侧卧取穴[10]。

仰卧或侧卧位,在渊腋前1寸,平 *** ,当第4肋间隙中取穴[12]。

4.2.8辄筋穴穴位解剖 辄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前锯肌贴于胸廓的后外侧面,以肌齿起始上8至9肋骨的外面,在肩胛骨前外侧,止于该骨的内侧缘(脊柱缘)。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腋动脉的第一段的后方入腋窝,沿前锯肌表面下降,最后分成小支,布于该肌各个肌齿。该神经与胸外侧动脉、静脉伴行。胸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胸膜及肺。(参看渊腋穴)

4.2.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10]。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8]。

4.2.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外侧动脉分布[8]。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五肋间动、静脉通过[11]。

4.2.9辄筋穴的功效与作用 辄筋穴有疏肝和胃、平喘降逆的作用[10]。

辄筋穴具有降逆平喘,理气止痛的功效。

辄筋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宿汁,吞酸。[4]

4.2.10辄筋穴主治病证 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

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等[10]。

辄筋穴主治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8]。

辄筋穴主治呕吐,吞酸,胁痛;胸满,腋肿;气喘[12]。

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10]。

辄筋穴主治胸满,气喘、胁痛,呕吐,吞酸;以及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11]。

1.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支气管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

3.其它:呕吐。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2.11刺灸法4.2.11.1刺法 一般斜刺0.3~0.5寸[10][11]。

斜刺或平刺0.5~0.8寸[8]。

沿肋骨间隙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12]。

注意:辄筋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8][11]。

4.2.11.2灸法 可灸[10][12]。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2.12辄筋穴的配伍 辄筋配阳陵泉、支沟,有宽胸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疼痛。

辄筋配膻中、阳陵泉、支沟、外关,治胸胁疼痛[12]。

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卧。

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尺泽,治喘息不得卧[12]。

4.2.1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中暴满,不得眠,辄筋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喘息也。

《针灸大成》: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类经图翼》:主治太息多唾善悲,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5精神·神光 神光同精神。《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6视觉功能·神光 神光(spirit light)指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13]。即视觉功能。

阳陵泉在什么地方 阳陵泉在什么经络上

1 阳陵泉在什么地方阳陵泉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2 阳陵泉在什么经络上阳陵泉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

1.“阳陵泉穴”:“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3 阳陵泉的作用与功效1.治疗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下肢瘫痪、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坐骨神经痛、腰腿疲劳、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胆囊炎、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缓解治疗其高血压病、遗尿、肋间神经痛。

4 阳陵泉的配伍功效阳陵泉穴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

阳陵泉穴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阳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阳陵泉穴配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悬钟穴: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穴配阴陵泉穴、中脘穴: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穴配人中穴、中冲穴、太冲穴: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阳陵泉穴配支沟穴: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穴配日月穴:主治胆囊炎。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