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传统运动养生特点(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时间: 2023-04-04 07:31:14

传统运动养生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1)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3)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有太极拳、太极剑等。但是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

参考资料:-大学生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医运动养生常识 运动形式多样

【摘要】 中医运动养生不同于传统的运动养生,中医运动养生主要是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在中医运动养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术、太极。以下便是关于中医养生运动的相关常识以及运动形式。
       健康投资,小投入高保障
中医运动养生定义
中医认为,经常而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适度运动可以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特色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用活动身体的方式实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人类初始,狩猎以取牺牲,采摘而得天赐。运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会发展,私有制出现,而后才有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运动养生先是迎合了社会上层的需求,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记录。医学的发展,为运动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原则、发展方向以及必要限制等,使运动养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发展。流通气血、长养精神、强筋壮骨、滑利关节、坚肤壮肌、聪耳明目、充脏畅腑,从而达到精力旺盛,气血充足,思维敏捷,反应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中医运动养生形式亦多
①散步:每日慢步,讲规律,讲持久,民谚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见功。
②跑步:提倡以适当的速度跑适当的距离,太短、太慢难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长则以竞赛为目的而非健身了,须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选择跑步距离在800~3000米之间较为适宜。
③健身操和健美操:徒手操如早操、工间操、课间操,均属健身操类,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时下流行的健美操,则要求更高,运动量更大,可以增强肌肉,使体形匀称健美,主要适应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哑铃、杠铃、单杠、双杠、爬绳(爬杆)及各种健身器等,可选择自己适合和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但杠铃不适于未成年人,以免影响身高的发育。单杠、双杠中一些复杂动作须有专人指导及保护,以免练习不当而受伤。踢毽跳绳,简单易行,可以大力推行。
④登山:是良好的户外运动,取其景致自然,空气新鲜,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之乐,由来已久。
⑤游泳:古代受气候的限制,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更衣游水,沐浴自然,《论语》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俨然是一种集体的活动了。
⑥武术:可分徒手及持械两大类,其目的既有技击格斗、御敌防身的一面,亦有强健体魄、养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术中,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种。其中,五禽戏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历史悠久,相传其弟子习此而寿至九十余,至今沿习不衰。太极拳相传为元明道士张三丰所创,是目前练习最多、流传最广、门派颇多的一种健身术。八段锦、易筋经,亦是常习的健身功法。从中国武术的大概念看,内家拳得于导引者多,以健身为首要,而技击格斗、御敌防身为次。而在众多的拳术中,多数属于外家拳的范畴,其作用与内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间概括称之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为战争之用,亦为保身,健身的意义则次之;在近代的武术锻炼上,持械则为保身与健身,失去了用于战争的意义。还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击身体的锻炼方式,俗称金钟罩、铁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术中未学打人、先学挨打的一种功夫。铁裆功也属此类。它们仍以御敌保身为首要,与养生不完全相同。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于太极这样的经典中医运动养生方法。

慧择提示: 以上便是对于中医运动养生中运动项目的相关概括,我们可以通过上述运动项目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养生方案,将中医运动养生方法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的同时,感受传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术养生的特点

武术养生的特点

武术养生的特点,传统武术养生内容丰富,传统武术养生的特点多样,传统武术养生的文化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母体文化特征。我们一起来看看武术养生的特点,学习着呢样武术养生吧!

武术养生的特点1武术,并不单纯指人们在争斗中简单的击打或自卫动作,挥拳舞棒,有武而无术。中华武术是经过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它是以中国传统哲理和论理为思想基础,以传统兵学和医学为科学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内容极为丰富的运动。它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术独特的美学,正如人们所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

其实武术的灵魂本质还是“气”。“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武术讲究的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势的获得才是武术的最高追求,这一点与酒所给人的 胆气、豪气是一致的。

任何一个拳派都是兼有功法训练、套路演练和格斗方法三种形式。历史上武术曾经是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练性的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所谓“习 文备武,君子之业也“。作为体育运动,武术自然具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共性:即以身体运动为特征,以增强体质为价值。但中华武术又有区别于其他的运动项目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功法、套路、技击技术三位一体。 功法或称内功,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技术的基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林俗谚,生动地说明内功在武术中的地位。技击意识是各派拳法共通的属性,每个动作, 即使是简单的起势或收势,都含有制敌自卫的招法。太极拳看似柔缓无力,实际招招式式都有制人的诀窍。正是这种独特的技击意识,使武术与舞蹈、杂技等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相比,就具有一种独特的欣赏价值和美学特征。不仅如此,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有着独到的养生修身价值,使武术运动 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一切运动项目。

(二)在中华武术界有一句俗谚,即“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这说明了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哲学观念,还是儒家的经世思想和伦理观念,无论是医家的辩证思想,还是兵家的审时度势的变化之道,都对中华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武术与舞蹈、戏曲、杂技等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武舞”早在周代就是重要庆典仪式的主要内容,而各种舞蹈中更把武术视为重要的基础功夫,中国戏曲文武并重,杂技中的 “拉弓”、“舞关刀”、“大武术”、“小武术”等节目,也直接来源于武术。

(三)中华武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拳法套路,同时在各民间的或宗教的节日庆典活动中,都离不开武术。

由于以上特点,形成了中华武术与一般体育活动完全不同的文化品格,从而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强调悟性,强调灵感,强调入魔般如痴如醉的投入。

武术养生的特点2 武术养生功

在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创编推广了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八段锦4种健身气功新功法,并将推出5种新的健身气功功法:大舞、太极养生杖、十二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式、马王堆十二式。

武术养生功法健身方式

武术养生功法属于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养生方式,与西方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那种强烈地自我展示和竞赛意识不同,它注重守内、崇实、尚礼,强调自娱、修性、养身。

在现代社会工作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工作时间的白领阶层总是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武术养生功法无疑是一项全身心放松的运动方式,既不需要像篮球、足球那样抢夺竞争,又不用像跑步、游泳那样大耗体力,在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练习一两套武术养生功法,既可强身健体,亦可怡情养神。

对慢性病治疗极为有益

武术养生功法对促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与其他运动方式不同,武术养生功法在练习过程中强调“调身、调息、调心”,通过“三调”使人们进入松、静、定的状态。

调节人体气机紊乱,调节脏腑阴阳气血,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慢性病的康复。经研究证明,武术养生功法可以显著地改善高血脂症;对中老年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握力、肺活量有显著性改善;可以通过控制呼吸调节植物神经平衡,进而调节物质代谢水平,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状况等。

武术养生功法实施以国家推广为主、市场为辅的公益事业推广模式,符合广大人民的健身需求,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效果,必将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中大有作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