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鹿角霜、菟丝子、桑螵蛸、沙苑子、白蒺藜各30克、制附子、黄芪、茯苓各25克、肉桂15克、紫菀、肉苁蓉各20克、蜂蜜适量
做法:
将上述材料烘干,放在一起研磨至细小的粉末,炼蜜为丸
功效:
主要有温阳补肾、固经止带以及缩尿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虚衰、冲任虚寒所导致的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五更早泄,经血常流、当断不断、白带清稀、淋漓不止,小腹痛,腰部冷痛如折,小便频数、夜尿清长而多等症。
治月经不调妙方
1毓麟珠
【来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毓麟珠中参术苓,川芎芍甘熟地黄,
当归杜仲菟丝子,川椒再配鹿角霜。
【组成】人参60克,白术(土炒)60克,茯苓60克,芍药(酒炒)60克,川芎30克,炙甘草30克,当归120克,熟地(蒸捣)120克,菟丝子(制)120克,杜仲(酒炒)60克,鹿角霜60克,川椒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养肝,调补冲任。
【方解】方用八珍丸补益气血,配以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温养肝肾。综观全方,既补先天以益肾精,又补后天以生气血,使精充血足,冲任调摄。
【主治】气血俱虚、肝肾不足,症见月经不调(后期)、量少色淡、腰腿酸软、少腹冷感、性欲减退、食少体瘦、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症。
【加减】原书【加减】法:“如男子服用,宜加枸杞、胡桃肉、鹿角胶、山药、山茱萸、巴戟肉各60克;如女人经迟腹痛,宜加酒炒破故纸、肉桂各30克,甚者,再加吴茱萸15克(汤泡一宿,炒用);如带多腹痛,加破故纸30克,北五味15克,或加龙骨30克(醋煅用);如子宫寒甚,或泄或痛,加制附子、炮干姜随宜;如多郁怒、气有不顺而为胀为滞者,宜加酒炒香附60克,或甚者再加沉香15克;如血热多火、经早内热者,加川续断、地骨皮各60克,或另以汤剂暂清其火,而后服此,或以汤引酌量送下亦可”。
2益母丸
【来源】清·程国彭《集验良方》
【歌诀】益母丸中益母草,当归芍药与木香,
活血调经兼止痛,月经病时用时多。
【组成】益母草40克,当归5克,赤芍药10克,木香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每粒45克,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方解】方用益母草活血散瘀,配以当归、赤芍活血调经;木香理气止痛,助归芍以调经。合而用之,共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
【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产后瘀滞腹痛、经色黯红夹有血块、舌暗红有瘀点,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现、不孕症、子宫肌瘤、产后腹痛等病症。
3四物益母丸
【来源】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歌诀】四物益母熟地黄,白芍川芎益母膏,
补血调经祛瘀血,药少力专效称佳。
【组成】熟地20克,白芍药5克,川芎5克,益母草膏40克。
【用法】上药制成丸剂。每服6克,日服2次。膏剂,每服15克,日服2次。
【功效】补血调经,祛瘀生新。
【方解】方用熟地、白芍、川芎滋阴活血,补血调经;配以益母草活血调经。合而用之,共奏补血调经,祛瘀生新之功。药仅4味,其效不凡。
【主治】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或经行腹痛、经量少而色淡、产后恶露淋漓、小腹疼痛、舌淡苔溥、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恶露淋漓、腹痛等病症。
【加减】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心悸、头晕、眠差等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肾虚腰腿酸软,加菟丝子、川续断、桑寄生;经行胁痛乳胀、小腹胀痛者,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乌药。
4益母胜金丹
【来源】清·吴谦《医学心悟》
【歌诀】益母胜金用当归,熟地川芎与白芍,
丹参术附茺蔚子,活血调经用时多。
【组成】益母草12克,茺蔚子9克,当归9克,熟地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丹参9克,白术9克,香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调经。
【方解】方用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益母草、茺蔚子、丹参活血调经;配以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白术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调经之功。
【主治】月经不调或前或后、经行不畅、闭经、小腹隐痛、胸胁胀痛。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等病症。
【加减】若见血热者,加丹皮、生地;血寒者,加厚朴、肉桂;潮热盗汗心烦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地骨皮;脾运不健、食少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砂仁;心悸不寐者,加远志、五味子等。
5荆芩四物汤
【来源】清·《医宗金鉴》
【歌诀】荆芩四物用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随,
再加荆芥与黄芩,养血清热止血良。
【组成】生地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荆芥9克,黄芩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止血,养血调经。
【方解】方用四物汤养血调经,配以荆芥祛风,黄芩清热,合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止血,养血调经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色鲜红、量多、舌红苔黄、脉滑数。可用于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肌炎以及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病症。
【加减】若见血热,加黄连、犀角、紫草、丹皮;风热,加桑叶、钩藤、白蒺藜;虚热,加麦冬、玄参、阿胶;出血量多,加旱莲草、地榆、茜草、三七、血余炭;血瘀,加大黄、蒲黄、赤芍、桃仁、红花。
【附记】凡虚寒证者慎用本方。
6清经散
【来源】清·傅山《傅青主女科》
【歌诀】清经散中牡丹皮,青蒿白芍与地骨,
茯苓黄柏熟地黄,清热凉血疗效殊。
【组成】牡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药9克,熟地黄6克,青蒿6克,茯苓3克,黄柏(盐水炒)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
【方解】热伏冲任,月经先期。故方用丹皮清经凉血;配以地骨皮、青蒿、黄柏泻虚火;白芍、熟地养血敛营;茯苓淡渗宁心。综观全方,使火平则血静,不致妄行,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色红或有块、舌质红、脉细数。可用于月经先期、倒经、月经过多、行经期浮肿、下利等病症。
【加减】若经末腹痛,加制香附、合乌药;经来量多,加生熟蒲黄、茜草根;热甚,加知母。
【附记】若属气血虚弱不能摄血所致的月经先期等,不宜应用。
7先期汤
【来源】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先期汤中生地归,白芍黄柏知母随,
黄芩黄连川芎配,艾叶甘附阿胶烊。
【组成】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6克,黄柏、知母、黄芩、黄连、川芎、阿胶(烊冲)各3克,艾叶、香附、炙甘草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凉血固经。
【方解】阴虚血热,月经先期。方用胶艾四物汤养血止血;配以知母、黄柏、黄芩、黄连清热泻火;香附理气解郁;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防苦寒伤阴之弊,又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凉血固经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色鲜量多、或经行血多如崩、经水色紫而稠。可用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痛经等病症。
【加减】若见经量多,加仙鹤草、生侧柏、生地榆;阴血不足,加女贞子、旱莲草。
【附记】凡阳虚寒盛、舌淡、苔白者,忌用。
8正气天香散
【来源】《绀珠经》
【歌诀】绀珠正气天香散,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自经匀。
【组成】香附240克,乌药60克,陈皮、紫苏叶各30克,干姜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15~18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顺气调经。
【方解】妇女多忧郁,忧郁则气滞,气滞则血涩不行,故胸胁胀痛、或胁肋刺痛、月经不调。方中乌药、陈皮专入气分以行气舒郁;香附、紫苏兼能入血而行气和血;干姜温中散寒,以增通经活血之力。五药相合,使气畅血和,月经自调,余症亦除。
【主治】女子气郁不舒、胸胁胀痛、或胁肋刺痛、月经不调。
9坤顺丹
【来源】清·《集验良方》
【歌诀】坤顺丹益木紫阿,琥砂甘附术苓乌,
归芎二地川牛膝,芩橘人参与沉香。
【组成】益母草(带子)90克,木香75克,紫苏(茎、子)75克,阿胶珠75克,琥珀75克,砂仁45克,甘草45克,香附15克,茯苓15克,乌药15克,炒白术15克,白芍药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黄芩15克,橘红15克,人参6克,川牛膝6克,沉香
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75克,日服2次。
【功效】补气养血,活血行气。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白芍、生熟地、阿胶益气补血;配以益母草、当归、川芎、琥珀活血调经;紫苏、砂仁、橘红、木香、香附、乌药、沉香调理气机;黄芩清热;甘草、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行气之功。
【主治】妇女胎前产后诸疾,兼见疲乏无力、头目眩晕、面色萎黄、脉细弱。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先兆流产、产后腹痛等病症。
【加减】原书注称:“喘嗽,杏仁、桑白皮煎汤送下;呕吐,淡姜汤送下;气喘,苏子煎汤送下;咳嗽,款冬花、贝母煎汤送下;泄泻,米汤送下;不思饮食、身体羸瘦、手足厥冷、骨节酸软,开水送下;遍身虚肿、赤小豆煎汤送下;气血虚衰、月经不调,当归、地黄煎汤送下;赤白痢疾,连翘煎汤送下;大便秘结,陈皮煎汤送下;小便不利,木通、灯心煎汤送下;赤白带下,阿胶、艾叶煎汤送下;月经闭止,桃仁、红花、当归尾煎汤送下;行经时身疼腰痛,防风、羌活煎汤送下;胎动下血,阿胶汤送下;胎前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糯米煎汤送下;横逆难产,葵子煎汤送下;胞衣不下及产后恶血不尽,脐腹刺痛,童便送下;产后不能饮食,山楂、麦芽煎汤送下;产后便秘、郁李仁煎汤送下;产后恶血上冲、心胸疼闷、结瘀血块、脐腹刺痛、发寒热,紫苏煎汤合童便、陈酒送下;产后中风、牙关紧闭、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酒送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煎汤或荆芥、蒲黄煎汤送下;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当归煎汤合童便送下”。
导读: 中药专区,为您详细介绍、图片、的药用价值、的食用方法等,要更多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霜简介 霜图片 霜的与 鹿角霜的药用价值 鹿角霜的药用附方 鹿角霜的食用方法 鹿角霜简介
鹿角霜,中药名,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等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本品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
鹿角霜图片
鹿角霜的与
助阳;收敛止血。主肾阳不足;脾胃虚寒;食少便溏;阳痿遗精;尿频遗尿;崩漏;带下;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愈合。用于脾肾阳痿,食少吐泻,白带,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痈疽痰核。
1、《本草蒙筌》:主治同鹿角胶,略缓。
2、《医学入门》:治赢瘦,益气,固精壮阳,强骨髓,治梦遗。
3、《本草汇言》:收涩止痢,去妇人白带。
4、《本草新编》:止滑泻。
5、《本经逢原》:治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胃反呕吐。
6、《四川中药志》:补中益血,止痛安胎。治折伤,痘疮不起,疔疮,疮疡肿毒。
鹿角霜的药用价值
【药名】鹿角霜
【别名】鹿角白霜
【入药部位】鹿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
【性味】味咸、涩,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温肾助阳,收敛止血。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等症的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知量,研末撒。
阴虚火旺者禁服。
鹿角霜的药用附方
1、治肾寒羸瘦,生阳气,补精髓:鹿角霜,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圣济总录》鹿角霜丸)
2、治诸虚百损,羸弱不堪者:用铜甑一具,著底铺薄荷末二两,上铺山药末八两,上铺鳗鱼(去头、尾)一斤,上铺鹿角霜四两,再以薄荷细末二两盖之,蒸极烂,将鱼骨炙脆为末,共一处捣和丸。每服五钱,白汤下。(《何氏济生论》鹿角霜丸)
3、治盗汗遗精:鹿角霜二两,生龙骨(炒)、牡蛎(锻)各一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四十丸。(《普济方》)
4、治小便频数:鹿角霜、白茯苓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梁氏总要方》)
5、治五种腰痛,夜多小便,膀胱宿冷:鹿角霜,细研如面,每日空腹时以温酒调下二钱,晚食前再服。(《圣惠方》鹿角霜方)
6、治膏淋: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三因方》鹿角霜丸)
鹿角霜的食用方法
1、鹿角霜饮
材料:鹿角霜5钱,熟地黄8钱,党参3钱,黄耆3钱,韭子1钱,肉桂1钱,菟丝子2钱。
功效:主治产后下焦虚寒,或产理不顺,妄用谬法,损伤府络,以致淋沥遗尿。
来源:《产孕集》卷下。
2、鹿角霜益肾壮骨汤
材料:鹿角霜15克,熟地20克,锁阳15克,水蛭10克,甲珠10克,片子姜黄10克,黄明胶10克,骨碎补30克,香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肾壮骨、舒筋通络。治经脉阻滞,肾气虚损,骨骼气血濡养不足。
来源:詹经山方。
3、鹿角霜归地滋血汤
材料:秦归4钱,熟地3钱,鹿角霜3钱,香附3钱,泡参4钱,白术3钱,桑寄生4钱,枸杞3钱,萸肉3钱。水煎,空腹服。
功效:滋阴补血。主治月经后期属单纯血虚者。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以上就是一些鹿角霜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频道。
【】、【鹿角霜的功效与】、【】、【】、【】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