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治疗体内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老中医湿热中药方)

时间: 2023-04-05 06:33:11

治疗体内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

我们中医的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相信许多的朋友们对于中医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了,并且中草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更是有着很不错的保健功效哦,那么哪些中草药能够治疗体内湿热的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1、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荷叶。

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2、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金钱草。

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石淋,热淋,另外,金钱草不仅可以治疗体内湿热,对于预防和治疗小便涩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等症状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哦。

3、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黄芩。

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4、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苦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虽然苦参的味道有些苦涩,但苦参对于治疗体内湿热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哦。

5、除湿热的中草药有白术。

白术有补气健脾、止泻及燥湿利水的功效,生用能燥湿利水,炒用能补气健脾,炒焦用能健脾止泻。可煲汤、煮粥或泡茶饮用,每天取取1~3克生白术泡茶饮用对祛湿有帮助。

上面我们就哪些中草药能够治疗体内湿热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了,我们可以知道了许多的治疗体内湿热的药材了哦,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体内湿热的症状,那么我们就是可以通过服用这些药材来进行治疗的哦。

老中医湿热中药方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老中医湿热中药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老中医湿热中药方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如何鉴别脾胃湿热

脾胃寒湿症:

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脾胃湿热症:

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春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脾胃湿热的病因分析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

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易造成脾胃湿热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

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症。

临床表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

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有效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症。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症颇为对症。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以下是治疗脾胃湿热的几种偏方: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

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

4、【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主治】湿热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脾胃湿热可采用食疗

1)湿热重了吃麦冬很有效,药店里都买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菊花茶里,也可象吃糖一样每天吃一把。

2)吃药伤胃、伤肝、伤肾,食疗最好。脾胃湿热可以吃薏米红豆粥,多吃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浆,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薏米红豆粥开始是薏米:红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坚持食疗,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贵在坚持哦!

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吃水果可治疗脾胃湿热

①苹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②香蕉:味甘,性寒。有清热润肠之功。用于实证便秘。

③荔枝:味甘微酸,性温。有补脾益肝,养血安神之效。用于脾虚久泻,胃疼腹痛,呃逆等。

④橙子:味酸,性凉。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呕吐,便秘等。

⑤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

⑥木瓜:味甘,性平。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⑦桃子:味甘酸,性温。有补气生津,活血消积之功。用于津伤肠燥便秘,瘀血肿块,肝脾肿大等。

⑧甘蔗:味甘,性寒。有清热和胃,除烦止渴之功。用于热病口渴,反胃呕吐等。

⑨柠檬:味酸甘,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热,除烦渴,增进食欲,止呕恶,下气和胃。用于治疗脾胃湿热。

椰子:味甘,性温。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无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

石榴:味甘、微酸、涩,性温。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甜石榴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驱虫,治虫积腹痛。

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温。可健脾养胃。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

大枣: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湿热,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落花生:又名花生、长生果。能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不思饮食者。

榧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涩,性平。可杀虫,润肠通便

治疗肠道湿热症的中药处方有哪些?

(1)升阳除湿汤加减

[主治]腹痛,泄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方]苍术、柴胡、羌活、防风、升麻、茯苓、陈皮各10克,神曲、山药、炙黄芪各20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20克,黄柏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2)自拟温肾涩肠汤

[主治]久泄不止,肛门有下坠感。

[处方]制附子、炮姜、肉豆蔻、五味子各6克,党参12克,白术、补骨脂、诃子、白头翁各10克,吴茱萸、炙甘草各3克,马齿苋、铁苋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3)二白苦艾汤

[主治]腹痛,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身热不扬,伴胸胁胀满,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处方]白头翁、苦参各100克,白芍60克,艾叶30克。

[用法]上味洗净,用温蒸馏水浸泡1夜,首次用武火煎半小时,过滤取液;第二次再将药渣加冷水适量,以能浸泡药材为度,文火煎40~60分钟后过滤,其药液与第一次混合,续用文火煎熬浓缩到规定量(含上方1剂量/250毫升)后,每250毫升内加1%苯甲酸钠0.2毫升,摇匀,放置1夜,再过滤分装密封。成人50毫升/次,儿童每次2毫升。

(4)加味连梅汤

[主治]久泻不止。

[处方]黄连、乌梅、西洋参各2克,阿胶5克,麦冬、沙参、石斛、木瓜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上述用量为8个月的小儿之量,成人用量酌增)。

(5)加减化滞汤

[主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处方]生白芍30克,山楂18克,葛根、莱菔子各15克,广木香、黄连、苦参各9克,肉桂3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药液合兑,分2次温服。服上方自觉症状消失,便常规化验正常后,应继续服药1~3剂。

(6)芍药汤加减

[主治]久痢,湿热不重而偏于气血不调。

[处方]当归、白芍各50克,槟榔、枳壳各15克,莱菔子、肉桂、甘草各5克,大黄7.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7)清热化滞汤

[主治]湿热蕴结肠,久泄不止。

[处方]白头翁、生地榆各30克,黄连5克,黄芩、木香、槟榔各10克,赤芍15克,生大黄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病重者每日2剂。

清热利湿的中药饮片有哪些?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参胶囊等等,这些清热利湿的药可以治疗脾胃湿气过重,以及肝胆湿热,效果都很好。常见于治疗湿热过重所引起的肚子胀、恶心、呕吐,还有不愿意吃饭、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甚至皮肤发痒,有的患者会出现口特别苦、脾气暴躁、喜欢生闷气,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可以通过上述的药物进行治疗。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3、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清热利湿误区

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

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

肝脾湿热的中药方

夏季,脾胃湿热的人多起来,想要缓解,不妨试试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肝脾湿热的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赶走湿热。

肝脾湿热的中药方

1、苦瓜薏仁粥做法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2、随草记啤泰茶(随草记埤泰茶):可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喝杯随草记啤泰茶(随草记埤泰茶),属于内调养生茶饮,内含白扁豆花,肉桂,生姜,大枣,茯苓等天然草本成分,能够给深度滋养脾脏,修复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的脾胃。

3、芹菜雪梨汁做法取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治疗脾胃湿热的食物

脾胃湿热者,有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尿偏少、大便不爽等症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戒除烟酒,保持体内清爽。还可选择清热、除湿等药食,如金银花、菊花、芦根、桑叶、竹叶、荷叶、苦瓜、冬瓜、丝瓜、芥菜、莲藕、鸭肉等。

另外,中医认为,脾有运化人体水湿的功能,脾胃好了,体内湿热得以运化,身体机能增强,湿热也就不容易入侵,所以,选择一些有健脾燥湿功效的药食辅助效果更佳,如淮山、薏苡仁、白术、芡实、莲子、党参、白扁豆等

肠胃湿热其实就是一种中医方面的说法,这种疾病发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呕吐出现酸水、恶心、肚子痛、拉肚子,粪便的颜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的,带有一股恶臭味,心情也是比较的烦闷,舌苔的颜色则是黄色黏腻感,身体也是比较多疲倦,小便则是比较短颜色也是赤色的。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肤也会发黄,就如同桔子的颜色一样,同时口腔之中也会出现口臭的情况。

身体患有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的饮食习惯不科学导致的,所以想要治疗这种疾病,那么最好也是从饮食方面着手,这样效果更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