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素问•灵兰秘典论》。
译文:
小肠接受盛贮从胃中移下来的饮食糜浆,故叫做受盛之官,它可以对饮食物做进一步消化、吸收,分出清浊两部分,清的下移膀胱,浊的传给大肠。
解析:
受盛,是承受之意;化物,有消化之意,是指食物通过小肠而化生精微,下输糟粕。小肠接受胃所传下的水谷进一步消化,吸收水谷之精微物质,因此我们称它为“受盛之官”。其精微物质,经脾运化转输到全身,渣滓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而没有用的水液则渗入于膀胱排出体外。
养生智慧:
小肠性腹泻的主要症状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如果小肠“化物”功能失职,不能对胃传下来的水谷进行分清别浊,就会出现腹泻。这种腹泻因为是由化物功能障碍引起的,水液不能渗于前,而积于肠道,肠道清浊不分,所以多为水谷不化的腹泻,而且伴有小便量少。
小肠性腹泻主要表现为:病程长;大便稀烂、有黏液、多泡沫、极臭、有油性光泽;大便前有腹鸣和腹痛。
对于这类腹泻病人,中医多采用“分利”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浊水残渣各走其道,则腹泻自止。
温馨提示:
一般来说,小肠发生炎症可以引起消化和吸收不良、小肠的手术切除过长,都可发生腹泻。
《素问_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心包络。
相关内容:
1、心 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注曰】:“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静虚灵而主存神,故神明出焉。”
2、肺 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注曰】:“位高近君,犹之宰辅,主行荣卫阴阳,故治节出焉。”
3、肝 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蕴含生机
【注曰】:“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4、胆 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生发真阳
【注曰】:“胆秉果刚之气,故位中正之官。有胆量则有果断,故决断出焉。”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注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
6、胃 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受纳分类
【注曰】:“胃运纳五谷,故位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为转输,以养五脏气,故五味出焉。”
7、脾 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输布四方
【注曰】:“脾为土脏,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从卑,故位谏议之官。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五味入胃,脾为转输,故知周出焉。”
8、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容纳变化
【注曰】:“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从是出焉。”
十二个脏器(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即心、肝、脾、肺、肾、膻中 (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的功能是密切关连、相互为用的,任一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使全身的神气受到影响而不能充实盈满,这样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吗?我希望知道这些刺法的要领。对于这些最高深、最精确理论中的宗旨,如果不是贤明的圣帝,谁能深究其中的根源呢!这就是所谓的“神与气相合”理论,它与五运六气的规律相吻合。
心脏的地位就像最高的一国之君,人的一切精神活动、聪明智慧,都是心里产生的,心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阴经的原穴可以刺手少阳脉的原穴“神门”。(神门穴归属手少阴心经,有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等作用;神门穴的位置: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
肺脏就像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使它们运行正常、协调统一,肺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阴经的原穴“太渊”。(太渊穴归属手太阴肺经穴,有缓解治疗 嗽气喘、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作用,太渊穴的位置:桡动脉搏动处)。
肝脏就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人的谋虑就是从肝里产生的,肝有病可以针刺足厥阴经的原穴“太冲”。(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有缓解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等。太冲穴的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胆的性格刚毅果敢、正直不阿,好像“中正”之官,人对事物判断和行动的决心,都是靠胆形成的,胆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丘墟穴,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护卫着心脏,就像君主的近臣,能够反映心脏发出的喜乐情绪,膻中有病可以针刺手厥阴心包络的荥穴“劳宫”。(劳宫,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脾脏就像谏议之官,辅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计划,都是从此产生出来的,脾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太白,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胃府就像管理粮库的官,饮食物都要经过它的消化,所以说五味精微物质都是从胃里产生的,胃有病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冲阳,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治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直刺0.3-0.5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
大肠就像传送糟粕的道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排泄,是在此最后完成的,大肠有病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小肠接受盛贮从胃中移下来的饮食糜浆,故叫做受盛之官,它可以对饮食物做进一步消化、吸收,分别出清浊两部分,清的下移膀胧,浊的传给大肠,小肠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腕骨”。(腕骨穴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有缓解治疗头痛、项强、目翳、耳鸣耳聋等作用,腕骨穴的位置: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
肾的能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矫健,所以叫做“作强”之官,人的智慧和技巧,都是从此产生的,肾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太溪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 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作用。太溪穴的位置: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三焦能保持全身水道通畅,所以叫管理水道的官,人体中的水液所以能够正常代谢,就是因为三焦气化在不断地进行,三焦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主治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膀胱最低,是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叫做管理水库的官,尿液只有通过膀肤的气化作用才能正常地排泄出去,膀胧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肤经的原穴“京骨”。(京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十二脏腑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不得相互背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以用针刺法进行治疗。
针刺法具有保全精神、调养正气的作用,并不是单纯为治病而设。所以,可以用针刺法修养其气、调和精神。
养生 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其原则是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散失,形与神协调不分离。只有神气守于内,才能保全真气。如果神与形不能紧密联系而分离,就达不到 养生 的目的。保养真气的道理,就像天空那样广阔和玄妙,人的神气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必须要适应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能做到这些,人体便与自然溶为一体了,就可以叫做回归本源了。
#中医 养生 # #针刺 养生 #
【原文链接】《素问遗篇·剌法论》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胖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责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②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③,孰知其要。闵闵之当④,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责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脾和胃主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重病,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深的道理是微妙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奥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小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实在不敢接受它。于是,黄帝就选择有良好预兆的吉日,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未时13-15点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最旺 ,所以午餐应午时吃。午餐在未时的13:00之前吃完,小肠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一、 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接受的是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它是初步加工过的一种精细化了的食物,因此小肠有“受盛之官”的美誉。滞而为痛,其典型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小肠接受了胃传递过来的初步加工过的食物,接下来就是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并将其中的精华物质吸收,提供给人体使用,最后再将剩下的糟粕物质向下传递给大肠,由大肠排出体外。人体所吸收的养分,一半以上都在小肠完成。
3,平时应怎样养护小肠呢?
一定要吃好午餐。午餐午时吃。午餐在未时的13:00之前吃完,小肠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未时是消化午餐的时候。午餐一定要在午时内吃完,到了未时小肠值班时可以最大化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
晚餐吃少,“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4,常见病分析:
“颈椎病”,“颈肩综合征”与职业、生活习惯、寒冷有明显关系,由于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颈肩综合征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明显长时间紧张工作后,可见头晕、颈肩部劳累,注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放松,情绪乐观,也可做短暂的外部治疗,便可恢复原有的轻松。
病变进入中期,则会出现颈肩部肌肉群痉挛、颈部发僵、两上肢酸麻胀痛等症状,此时颈椎已发生退行性改变。认真治疗可避免退行性病变的进展,甚至组织病变也可康复。
病变进入中期,骨质增生密度增高、椎间盘突出之髓核机化、椎管狭窄,将使治疗难度增加。
二、小肠经走向
梳理小肠经最好在未时小肠经最旺时开始。
1、起于少泽穴:小指甲外侧旁边一点,不好揉,用指甲掐,治乳汁不足;小儿捋小儿打嗝儿,溢奶;捏少泽;
2、养老穴:预防衰老,高血压,老年痴呆,头昏眼花,耳聋,腰酸背痛;也就是改善人体微循环。
3、 小海:耳聋,牙龈肿痛,牙龈总流血,多揉小海。里面有一根筋,用手一敲,整条手臂都是麻的。不麻,经络有瘀堵。
《黄帝内经》很少讲病,讲的是自然的规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