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茵陈蒿汤——历代医学家祛除湿热黄疸的首选方

时间: 2023-04-05 08:20:45

茵陈蒿汤——历代医学家祛除湿热黄疸的首选方

小时候,在医生他那个村有一个老爷子,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村里人有个病痛什么的,都会找他看。医生常常喜欢去老爷子家串门,看他一边摆弄那些药材,一边嘴里唠唠叨叨汤头歌a。但这位老爷子生怕有人来偷师学艺,嘴巴里念叨的汤头歌也是嘟嘟囔囔的,外人是听不清楚的。

有一次,医生死磨硬赖让他教医生一首汤头歌,老爷子琢磨一会,便张口就来:“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这首“汤头歌”医生至今记忆犹新。长大后翻阅时才发现,它算不上是一首汤头歌,只能算是一首有关茵陈蒿的诗歌。茵陈蒿是一味有名的药材,它首当其冲的作用是治疗肝炎。

关于茵陈蒿的来历

据说,华佗在世时,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也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给他治病。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怎么回事?原来,那个人回家后,没有粮食吃,就吃了一个月的野草,没想到病全好了,那种草,就是青蒿。于是,华佗便弄了很多青蒿回家。

回到家,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责问:“你真的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三月里的。”“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是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黄疸病的人。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用茵陈蒿、梔子和大黄组成了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为历代医学家所首选,这个方子便是茵陈蒿汤,来源于《伤寒论》。黄疸病的主要特征是黄,有句话叫“身黄如橘子色”,患者没有出汗,或者仅仅是头部出汗,小便不顺畅,腹部稍稍有点胀,吃不下东西,吃了就感觉很头晕,心里很烦闷等症状。而此方中,茵陈蒿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黄疽的要药,由于其性寒凉,善于清热利湿退黄,尤其擅长治疗湿热黄疸,大黄苦寒,通腑泄热,利胆退黄,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梔子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使体内湿热之邪通过小便排出。三药合用,共同起到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说到黄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新生儿。

刚刚出生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引起黄疸偏高,黄疸偏高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半个月内自行消退,如果婴儿的黄疸不是逐渐消退,而是逐步加深,那么就是病理性黄疽,需要药物治疗了。

那年夏天,医生回老家探亲,正巧赶上隔壁家张婶的媳妇生孩子。张婶已经将近七十岁了,儿子结婚五六年了,媳妇的肚子一直没动静,这好不容易怀上了,可把一家大小高兴的。快到临产的时候,特意叫了一辆车,把媳妇拉倒镇上医院去生产,天如人愿,她家媳妇顺产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足足有7斤重。三天后,她媳妇带着孩子出院了,张婶挨家挨户给送了两个喜蛋。

过了两三天,张婶突然跑到医生家,说她家的宝贝孙子不知道怎么了,全身皮肤包括脸上,眼睛都发黄,尿出的尿也是黄的。问医生怎么回事?一听到这,医生赶紧跑到她家看看,刚一进门,就听到孩子哭闹不停,摸摸额头很烫,赶紧拿出温度计量量。再看看舌苔则黄腻,小手的指纹则是红紫色的,摸摸孩子的妈又没有其他家族遗传病史,妈妈都予以否认。温度计拿出来后,发现高烧达到39度,于此,医生确定他为新生儿湿热型黄疸,应当清热利胆,祛湿退黄,便用茵陈蒿汤加减方,组方茵陈15克,栀子、大黄、黄连、黄柏各6克,半夏3克,竹茹、厚朴、枳壳各6克,神曲、麦芽各10克,一共3剂。3剂过后,孩子的体温下降了,黄疸也退了不少,医生再给他开了3剂,黄疸全部消退。医生去看他的时候,正在香甜地睡着呢,脸上的皮肤红嫩红嫩的。

小孙子的病好了后,有着“大喇叭”称号的张婶把这个消息传播到全村了,村里上上下下都在议论着。村头的李大妈感叹说,几副药就把孩子的黄疸治好了,前段时间她家的小孙女也是黄疸肝炎,带到医院去治疗,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一下花了两千多块,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才好了。

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神奇。在《幼科铁镜》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金黄色。”说的是,新生儿的黄疸是由于母亲在怀孕过程中受湿热所致,所以生下的孩子全身都是金黄色。而由于新生儿的五脏六腑非常娇嫩,代谢能力差,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毒。什么是湿热呢?简单地说就是桑拿天,天气非常闷热,不透风,人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非常不舒服,容易出现疲倦,食欲不振,口苦等症状。新生儿脾胃传输功能低下,湿热容易困脾、内蕴,郁而结之,重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不循常道、外溢,上至头面,下至膀胱,外达肌表,所以出现全身皮肤金黄色。方中茵陈蒿为利热利湿之圣药,再配合黄连、黄柏、山栀可清泄三焦之湿热,黄连又可清热燥湿,使湿热从大小便里排出;腹胀、纳呆、呕吐加厚朴、枳壳行气宽中,佐神曲、麦芽,消胀除满,大黄功在荡涤肠胃中蕴热,通腑散结;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竹茹性寒,尤其善于止热呕。整个方药合用,共同起到清肝利胆退黄的效果。但由于寒性药物较多,新生儿脾胃虚弱,量不宜太多。

然而,由于新生儿黄疸,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应随证辨治,用药不可雷同。此方不仅仅针对新生儿黄疸有效,凡是湿热黄疸,都可以对症下药。很多患者反应,服用此药后,小便次数增多,而且颜色很黄。这是正常现象,原因是茵陈蒿、大黄、栀子三药本身含色素较多,口服后,颜色就从小便排出,再加上体内的黄疸也要经从大小便排出,小便是祛除湿热之邪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张仲景有句话也恰恰解释了这个原因:“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现代临床中,多用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肠伤寒、蚕豆病所致的溶血性黄疸等属于湿热内蕴证者。

《本草精荟》:利湿退黄:茵陈的功效与应用

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的幼嫩茎叶。刚生长不久,很柔软时采收的叫 绵茵陈 。茵陈采收有严格季节性,以初春采收的绵茵陈质量为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言:“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从中可知,若是过了季节还采收,就不能叫茵陈了。

《本草拾遗》:“ 因旧苗而,故名因陈。

张锡纯言:“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

一、茵陈的功效:

茵陈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能 清利湿热,利胆黄疸 。被誉为“ 利湿退黄之要药 ”。

常用于 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本草正义》: “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

《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 除湿散热结之要药 也。”

《长沙药解》:“茵陈通达经络,渗泄膀胱,性专去湿,故治发黄,并浴疮疥瘙痒之疾。”

《本草备要》:“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为 治黄疸之君药 。”

二、茵陈的配伍应用:

1.用于黄疸。 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凡湿热熏蒸而发黄者,常为主药。可单用一味,大剂煎汤内服。若见烦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难者,常配伍大黄、栀子,即 茵陈蒿汤 。若小便不利明显者,则常与五苓散配伍应用,即 茵陈五苓散

黄疸之证,有阳黄与阴黄之分。

黄疸兼热证者,即为阳黄。如湿热黄疸,可用茵陈蒿汤;若是燥热黄疸,则可用栀子柏皮汤。湿热与燥热,犹如地之涝与旱,皆可令禾苗发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此即可分辨。

黄疸兼寒证者,即为阴黄。治寒湿黄疸,常以茵陈配伍附子、干姜等温中之药,即 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 等方。

汪昂言:“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橘子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至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

《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 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

2.用于柔肝。 茵陈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可泻肝热兼舒肝郁,有“以柔克刚”之妙。张锡纯用 镇肝熄风汤 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证,常重用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等平肝潜阳之药,同时再配伍白芍、玄参、天冬等养阴清热之药,再配伍茵陈、麦芽等柔肝之药,可谓“围点打缓”,多角度对症用药,实为组方之经典,值得学习。

张锡纯言:“ 茵陈禀少阳初生之气,原与少阳同气相求,性凉而能散,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 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3.用于湿疮瘙痒,流黄水等证。 茵陈有清湿热之功,可煎汤内服,也可外洗。

三、茵陈的用法用量:

茵陈常入煎剂,少做丸散。一般常用量十余克。若做柔肝之用,剂量不用太大,几克至十余克即可;若为方中主药,利湿清热退黄,用量可用至几十克以上。

四、茵陈的应用注意:

若长期大剂量应用茵陈治疗黄疸,停药时应渐渐减量,过度一段时间,不可突然停掉,防止反弹。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非茵陈主治之证,医者须辩证仔细。

~

你向世人倾诉衷肠

为孤独品尽忧伤

你却从未发现

我在你身旁

~

——中医实战笔记20.7.21傍晚

#中医实战笔记#

黄疸中药方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特征。西医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黄疸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黄疸中药方

黄疸的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其中目黄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患病初期,一般是黄疸还未出现,常以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疲乏等类似感冒症状为先驱,3~5日后才出现黄疸,故应注意早期诊断。

检查血液胆红素升高。

黄疸的辨证分析

黄疸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病机关键是湿邪为患,病变部位为脾胃肝胆。

本病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色;急黄为阳黄之重症,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黄色深褐如金,病情凶险;阴黄以寒湿为主,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薰。本病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法.

黄疸的辨证论治

I.阳黄

热重于湿型

【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口干口苦,恶呕,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鸡骨草30克,车前草2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克,金钱草30克。

2.中成药

(1)鸡骨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2)溪黄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绵茵陈、金钱草、丹参、板蓝根、茯苓、薏苡仁各30克,郁金、柴胡、败酱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2)退黄方(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赤芍30—60克,大黄10~30克,绵茵陈、板蓝根各30克,泽兰、车前子各15克,郁金12克。水煎服。

(3)茵田虎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柴胡9克,茯苓15克,栀子9克,布渣叶15克,山楂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肝炎解毒汤(《浙江中医杂志》)

处方:茵陈30克,苍术10克,木通9克,栀子10克,赤小豆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10克,厚朴9克,车前子15克,金银花15克,石菖蒲5克,青皮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湿重于热型

【证见】 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脘痞满,纳呆,恶呕,腹胀,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1.主方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猪苓各15克,白术、泽泻、藿香各12克,薏苡仁20克,布渣叶15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热重于湿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肝四方(钟耀奎验方)

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郁金12克,山楂18克,丹参15克,白背根、绵茵陈、鸡骨草、虎杖各30克。水煎服。

(2)白术厚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白术5克,厚朴5克,猪苓5克,泽泻5克,茯苓9克,陈皮3克,砂仁3克,藿香6克,广木香3克。水煎服,每日l剂。

Ⅱ.急黄

【证见】 发病急骤,黄色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黄连、栀子、黄芩各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18克,石膏30克,牡丹皮、知母、赤芍各12克,大黄15克,金银花20克,人工牛黄3克(冲),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于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大黄廑虫丸,每次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退黄下急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茵陈60克,栀子10克,大黄30克,郁金15克,连翘15克,枳壳15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金钱草30克,薏苡仁3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牡丹皮10克,青黛3克(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

(2)急黄汤(李玉琼验方)

处方:茵陈30克,虎杖30克,栀子15克,金银花30克,板蓝根30克,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金钱草30克,大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Ⅲ.阴黄

【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见腹胀,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

1.主方茵陈术附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白术15克,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陈皮6克,党参18克,泽泻12克。水煎服。

若胁下有痞块,可加丹参20克、土鳖虫10克、鳖甲30克。

2.中成药

(1)鳖甲煎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紫参保肝冲剂,每次l包,每日3次。

(3)消炎利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阴黄方(李宝顺等《名医名方选》)

处方:绵茵陈、党参、黄芪各30克,冬瓜皮、木通各15克,茯苓、当归各12克,熟附子、鸡内金、枸杞子、干姜、白术、泽泻各10克,石菖蒲6克。水煎服。

黄疸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

3.饮食疗法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4.五绝指针疗法(周身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

5. 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茵陈煎汤服用可以治疗黄疸

菌陈是很常见的中药材,从古代至今,菌陈都被人们所用。菌陈的药用价值很高,所以具有很多的用途。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用菌陈和大枣一起煲汤喝,价值很高哦。那么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菌陈的知识。

茵陈的简介

茵陈是一种菊科植物。

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

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

气清香,味微甘。

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的功效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脾、胃、肝、胆经。

主治

菌陈对于黄疸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一般小便不利的人群食用菌陈也是有帮助的。菌陈对于降血脂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它还可以消炎解热,对于保护肝脏也是有帮助的。湿疮瘙痒的人群平时食用一些菌陈也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很好的治疗。

用法用量

内附:6~15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禁/宜人群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

蓄血发黄者,禁用茵陈。

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炮制方法

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

食用菌陈注意事项

菌陈的食用量要注意,不能过大,过大的话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应,头晕、腹泻、恶心都是常见的现象。有些人还会出现心律不齐的问题,还会导致急性肝胆损伤,所以在食用菌陈的时候一定要适量,这样才能真正的治病。

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

菌陈的食用价值很高,同样药用价值也是极其的高的,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食用一些菌陈来帮助身体的健康。从上述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菌陈的功效和作用很多,是健康的好帮手。希望上述关于菌陈的知识可以帮助到大家。

肝胆湿热的药方

肝胆湿热,病证名。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肝胆湿热的药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治疗肝胆湿热的药方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肝胆双清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利胆、调理气血。适用于肝胆湿热、气血不调所致的胁肋隐痛,口干口苦,食少乏力等症的辅助治疗。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肝胆湿热的病因病机

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属实证,脏腑同病,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

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 湿疹 ,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 瘙痒 ,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肝胆湿热常见治法

(一)内治法

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热黄疸

证候: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方药:茵陈、栀子、车前子、茯苓、滑石、连翘、赤芍。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黄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3.湿热阻滞肝胆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方:大柴胡汤加减。方药:柴胡、枳实、厚朴、黄芩、半夏、大黄、生姜,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腹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宜先服乌梅丸安蛔,再选用本方;若湿热煎熬成砂石,阻滞胆道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若胃肠燥热,大便不通,脘腹脓满者,加芒硝(冲服)。

(二)外治法

1.外敷药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2.灌肠疗法

(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