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现在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一般不准时吃饭或者是饮食不健康等问题都会引起胃病的发生,胃病发作其实是相当痛苦的,如果长期下去的有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有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饮食的问题。
胃胀、胃痛、嗳气、反酸、腹胀、腹泻……当你出现这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尽量少吃以下几种食物。
奶制品:牛奶等奶制品含有乳糖,乳糖不耐受患者等人群无法顺利消化乳糖,因而容易发生腹部胀气。乳糖摄入过量会导致或加重腹泻。牛奶等奶制品含有乳糖,乳糖不耐受患者等人群无法顺利消化乳糖.
辛辣食物:发生恶心、呕吐或腹泻时,应选择温和的食物,如小米粥,避开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蒜,以免刺激消化系统,加重呕吐或腹泻症状。
口感酸的食物:胃部不适时,应少吃口感酸的食物,如番茄和柑橘类水果(柠檬、酸橙、橘子和柚子等),否则会加重泛酸、烧心等症状。
高脂肪食物:脂肪类食物会刺激消化道收缩,极可能减慢胃排空和加重便秘,也可能加速肠胃蠕动,导致或加重腹泻。消化不良时,应该避免吃坚果、肉类和奶酪等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物:与高脂肪食物一样,油炸食品既可能导致腹泻,也可能导致腹胀便秘。原因是,很多油炸食物膳食纤维含量低,不利于肠道健康。
加工食品:一旦发生便秘,应避免吃加工食物。因为精加工的食物缺乏有益肠道蠕动的膳食纤维。另外,加工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人工色素或乳糖等成分也会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加重消化不良。
酒类:感觉恶心反胃时,最不应该喝含酒精饮料,否则容易加重症状。从营养方面看,酒类不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酒精不仅伤害胃而且会影响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引起消化不良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过甜或过咸食物:太咸或太甜食物会导致胃灼热,加重消化不良。
过热或过冷的食物:这两种食物吃后会让胃产生应激反应,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作用,从而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希望有胃病的同志们一定呀注意保养自己的胃,首先就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每日三餐都要定时,间隔时间合理,并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如果胃特别不舒服的话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
胃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做到三定、三要、三不:
①三定:(1)定时:早餐6点左右,午饭12点左右,晚餐6点左右;也可在上午9点,下午3点左右或晚上9点左右适当加餐。(2)定质:每餐应保证一定质量,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3)定量:早、中、晚三餐的合适比例是3∶4∶3。
②三要:(1)要慢:细嚼慢咽。(2)要烂:饭菜松软,易咀嚼,易消化。(3)要热:饭菜应温暖,不宜偏烫或冰冷。
③三不:(1)不负重:饭前饭后不剧烈运动,不从事重体力劳动。(2)不生气:进食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恼怒生气。(3)不受凉:腹部应注意保暖,不受风寒。
有慢性胃病的患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方面,主要是易消化饮食,不吃油腻食物、生硬食物、过凉的食物、辛辣食物、过甜的食物以及进食过饱,不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这些饮食习惯可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增加胃酸的分泌以及损伤胃黏膜等而加重病情。
2、生活方式,要戒烟、戒酒,以减少烟酒对胃黏膜的刺激,要规律作息以保证肠道神经及其运动规律,餐后30分钟适当运动,以保证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
3、针对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时切勿自行诊断或者用药,需要经过医生的判断以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方可用药治疗,如果发现病变立即治疗,切勿拖延。
得了胃病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采用药物治疗以外,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质,不宜多吃。 3.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4.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5.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6.少吃生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肠胃不适或消化道炎症。 7.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0.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以上就是关于胃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事项的简单介绍。了解相关的药品信息,推荐海王星辰健康药房网。海王星辰健康药房网致力于为广大朋友提供价格优惠,品质保证的优质药品和商品。闪电发货,机打发票随货物一同寄出,给您最安心的保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