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禹州漏芦的形态特征禹州漏芦的功效与作用禹州漏芦的用法用量禹州漏芦的食用禁忌禹州漏芦有毒吗禹州漏芦的附方禹州漏芦是一种在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等疾病上治疗效果很好的中药材,因为其花朵上有根根竖起的刺,因此也被称为蓝刺头或华东蓝刺头。禹州漏芦的用药部位主要是它的干燥根部,因为其性味苦寒,因此在清热解毒、消痈等方面效果比较好。那么在食用上禹州漏芦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呢?
禹州漏芦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圆柱形,直径0,5~1.5厘米,淡红色。茎单一,直立,下部疏生蜘丝状毛,上部密生白绵毛。叶互生,2回羽状分裂或深裂,基生叶具长柄,长圆状倒卵形;上部叶渐小,长椭圆形至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抱茎,边缘具尖刺,上面被蜘丝状毛,下面密被白绵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由许多小头状花序组成;外总苞刚毛状,内总苞片外层为匙形,边缘具睫毛,内层为菱形至长圆形,中部以上被睫毛;花冠筒状,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聚合。瘦果圆柱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毫米。花期7~9月,果期10月。
禹州漏芦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归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用于诸疮痈肿,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疬疮毒。
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禹州漏芦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或鲜品捣敷。
禹州漏芦的食用禁忌
疮疡阴证及孕妇禁用。
禹州漏芦有毒吗
无毒。
禹州漏芦的附方
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禹州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的功效与作用汤调下。(《集验背疽方》漏芦汤)
②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禹州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方》漏芦散)
③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禹州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的功效与作用,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禹州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的功效与作用、蕲蛇,枸杞的功效与作用子的功效与作用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的功效与作用二两。浸酒蒸饮。(《本草汇言》)
在中药用药方面是存在很多的禁忌问题的,如对于禹州漏芦来说,并不适合像有疮疡阴证以及孕妇食用的,因此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不要因为错误的饮食,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好在用药前到中医专家处进行明确的咨询,因为任何的中药材,因为针对不同的病症,在药材使用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
漏芦是非常常见的中药,它的根苗都是可以入药的,但是其寒性特别的大。如果长期服用,会导致胃寒虚弱,体虚气短,女性朋友更会引发月经不调,加重气虚体质。
漏芦的药方有以下几种:
1,坏疽治疗2天后,毒素去除,脓液排出。
黄芪1/2、连翘1/2、大黄1/2、漏芦1/2、甘草1/2、沉香1/2。一天结束后,将生姜和枣汤混合。
2.治疗气脉壅塞、乳衰、经络阻滞、乳胀痛、邪毒蕴结、痈肿。
漏芦两半、瓜蒌十个、蛇蜕十个。对于细粉,每人拿2块,加入适当的温酒,度数在30度左右,趁热喝下去最好了。
3.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
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分。用水煎服,每天早晚各一次。
4.治疗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疮。
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白花蛇、枸杞、甘草、苦参。浸泡在葡萄酒和蒸汽中。
5.腮腺炎的治疗。
板蓝根1元,漏芦1.5元,牛蒡子4分,甘草5分。用水煎服。
6.治疗时令风、静脉痉挛、关节痛。
漏芦半打、地龙半打。最后两种口味将击败罗直到最后。首先,用生姜和蜂蜜榨汁,煎3-5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些都是很有效的中药方子,大家对症入座。不过需要注意漏芦用药最多不要超过一个月,否则是很损伤内脏的哦。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漏芦为多年生草本,祁州漏芦生于海拔400至2700米的山坡丘陵地、松林或桦木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禹州漏芦生于林缘、干燥山坡及草丛向阳处。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秋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鲜用或晒干。
1. 祁州漏芦根呈圆锥形。有的扭曲或压扁,通常不分枝,长10至30厘米,直径1至2.5厘米。表面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纵沟纹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皮常剥裂。根头部膨大,有少数茎基或叶基,顶端有灰白色毛绒。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易于木部分离,皮部色较深,木部黄白色,放射状,木射线处多破裂,中央常朽蚀成星状裂隙,深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以条粗、棕黑色、质坚实、不碎裂者为佳。
2. 禹州漏芦要呈类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0.5至1.5厘米。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稍粗糙,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色相间的菊花纹。气微,味微涩。
以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
【漏芦补充信息】: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炮制后的药材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漏芦适合人群】:疮疡阴症及孕妇禁服。
【漏芦食疗作用】:漏芦味苦、性寒,归胃、肝经;
滑利通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治疮痈肿毒,瘰疠瘿瘤,痄肋,痢疾,痔瘘,瘾疹疥癣,月经不调,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疳积,产后乳汁不下。
【漏芦做法指导】:
1. 乳痈初起邪盛者,可与蒲公英、瓜蒌、牛蒡子等同用,或与瓜蒌、蛇蜕相伍。
2. 瘰疣初结,时发寒热者,可与连翘、玄参、黄芩、大黄等配伍,以散结解毒。
3. 善于通乳,常用于产后乳汁不下,多与穿山甲、王不留行、通草等配伍,或与瓜蒌根、土瓜根、木通等同用。
希望对你有用并采纳
漏芦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称呼不同,除了漏芦还包括鬼油麻、野兰、狼头花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征是根状茎粗厚。漏芦的主要生长地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主产于河北、山西、辽宁等省。漏芦闻起来带有一丝香气,吃起来会有一丝苦味,可入药,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漏芦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漏芦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漏芦苦寒泄降,而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宜于热毒亢盛,痈疽发背,痄腮,热痢,目赤等症。
通经下乳——漏芦味苦降泄,有通经下乳之功效,为产后乳汁不通常用药,治疗乳络壅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欲作乳痈者,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当配伍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消肿排脓——《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成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可用于治乳痈,瘰疬,恶疮等疾。
通筋脉——漏芦多用于由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血所引起,肢体骨节疼痛,屈伸不利,痛有定处,或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
凉血止血——本品苦能下泄,寒能清热凉血,故可用于治尿血、衄血、痔疮出血等症。
漏芦的营养价值
漏芦含β-蜕皮甾酮等脱皮甾酮类化合物、挥发油/脂溶性成分、卡多帕亭、异卡多帕亭、漏芦甾酮、甘草苷等成分。
1.漏芦醇提物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
2.醇提物能显着抑制大鼠大脑线粒体和肝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
3.水浸剂对14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活性。
4.水煎剂能显着抑制大鼠、小鼠脑、肝、心、肾及血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
5.给高脂饲料喂兔及鹌鹑同时给漏芦水煎剂,能降低血胆固醇和过氧化脂质,提高前列环素、血栓素AF比值,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的浸润,并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漏芦的禁忌人群
1、漏芦苦寒泄降,容易耗伤正气,因此气虚、疮疡平塌者不宜使用。
2、漏芦有漏芦苦寒泄降、通络活血的作用,因此孕妇不宜使用。
3、婴幼儿慎服。婴幼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漏芦的用法用量
1.催乳。鸡蛋100克.漏芦10克。将漏芦洗净,放入锅中.加一大碗清水,煮熬15分钟后,去掉药渣,烧开后.打入鸡蛋即成。本食疗方具有催乳的功效。
2.产后乳汁不下。猪蹄1只,通草3克,漏芦10克.粳米100克,葱白、味精、精盐各适量。通草.漏芦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熬煮,至汁浓.去渣取汁。锅置火上,放入猪蹄、药汁、粳米.葱白,加清水适量煮至肉烂熟,加入味精、精盐调味即可食用。此粥具有通乳汁、利血脉的作用。适于产后无奶、乳汁不通者食用。
中药具体功效
中药具体功效,中药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的的瑰宝,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对一代又一代人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现如今也是广为流传并且经常被使用,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药具体功效。
中药具体功效1 1中草药的功效大全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
3.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
4.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 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
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 下 药: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 下 药:(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2中草药的历史渊源
中草药是各种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
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
中药具体功效2 中草药的常见副作用
1. 肾脏损害作用
肾损害是中草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例如,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终身血液透析治疗或者肾移植。
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主要有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防己、细辛等;中成药包括龙胆泻肝丸、八正散、排石颗粒、冠心苏合丸等。
千里光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肾脏造成严重损害。
牵牛子素损害肾小球基底膜。
肉桂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并能引起血尿。
泽泻、益母草、槟榔、厚朴、胖大海、北豆根、番泻叶、虎杖、大戟、金樱根、千斤拨、苦参、昆明山海棠、芦荟、千年健、使君子、海马、红娘子、生蜂蜜、鱼胆、猪胆等均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2. 肝脏损伤作用
千里光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何首乌、川楝子能使肝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中毒性肝炎。
大黄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
穿山、泽泻、金不换、天芥菜、茯苓等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损害。
3. 致癌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等人从 1992 年开始,研究了 1,693 种中草药及植物,结果发现 52 种中草药及植物含有促癌物质。
如凤仙子、射干、青牛胆、怀牛膝、土沉香、芫花、狼毒、巴豆、泽漆、甘遂、独活、金钱草、苏木、曼陀罗、乌桕等中草药中都含有促癌物质。
千里光、农吉、猪屎豆等含有的生物碱是一种强致癌物。
苏铁中所含的苏铁苷、槟榔中含有的水解槟榔碱和石菖蒲、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蜂头茶、七荆介、细辛中含有的黄樟素都是致癌物质。
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
款冬含有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盐,可转化成硝基化合物诱发肝癌。
4. 中枢神经损害作用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的朱砂可导致汞中毒、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的雄黄可导致砷中毒,损害中枢神经,常用的中成药如七珍丸、安宫牛黄丸、人参再造丸等。
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的雄黄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坏死和致癌,常用的中成药有牛黄解毒丸、小儿清热片、安宫牛黄丸等。
牵牛子素可损伤神经系统。
5. 血液系统毒副作用
板蓝根长期服用可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蜈蚣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使用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水蛭含有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的作用及肾毒性,引起内脏出血和肾脏损害。
黄连、黄柏含有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6. 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常常是复杂、多方面的
例如,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麻黄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可致死,有肝毒性。
黄药子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甘遂对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加,并有凝聚、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含有致癌物质,对肾脏有毒。
艾叶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苍耳子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可因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面而死亡。
巴豆含有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前者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和致癌成分,后者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从而产生便血、血尿,以致死亡,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药具体功效3 养生有奇效的中草药
1、当归粉——补血活血
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主产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凡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衰弱贫血,子宫出血,产后瘀血,例经(月经来潮时,出现口鼻流血)等妇女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当归。
2.何首乌——益精髓,降血糖
宋代《开宝本草》称之“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3.黄芪——补气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4.穿心莲——清热解毒
心莲味苦,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
春天宜于降火去燥。可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流脑,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结核,肺脓疡,胆囊炎,高血压,鼻衄,口咽肿痛,疮疖痈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5.三七——防治心血管疾病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