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大迎穴取穴方法及可以治疗的疾病(针灸取穴方法总结)

时间: 2023-04-07 07:25:01

大迎穴取穴方法及可以治疗的疾病

大迎穴在面部上的一个穴位,大家都知道穴位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大迎穴这个穴位主要是帮助运输气血的物质,让面部得到更好的状态,那大迎穴取穴方法是什么?大迎穴治疗疾病是什么?大迎穴好处是什么?接下来一起跟祝由网天然养生专家来了解下吧。

大迎穴取穴方法是什么?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采用正坐、仰靠、仰卧的姿势,这样利于方便查找,大迎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地方,此穴位非常的好找,经常进行按摩的人群一下都可以找到。大迎穴治疗疾病是什么?大迎穴的主治疾病是调节气血的,因为大迎穴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能够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所以也能够治疗一些胃部的小疾病,按摩穴位可以帮助增进脸部血液循环、胃部的血液循环。

大迎穴还能够治疗齿痛、颊肿、面肿、面痛、唇吻瞤动、牙关紧闭、口喎疾病。还能够治疗五官科系统疾病,比如龋齿痛、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还能够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比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大迎穴的主要功效就是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大迎穴还有什么好处?大迎穴有健脾渗湿的好处,对治疗腹胀、食欲不振、腹痛等脾胃方面的病还有很好的效果。

大迎穴取穴方法及治疗疾病、大迎穴好处,介绍完毕,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祝由网天然养生专家说大迎穴的穴位非常好找,通过一些方法还能够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的好处是多多的,想要通过大迎穴来调节身体状况,可以去正规的中医院进行按摩等方式。

针灸取穴方法总结

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在临床治疗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临床取穴思路十六种,仅供参考。

1、局部取穴与以痛为俞

顾名思义,就是在病变局部取穴,可以取病变局部的经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临床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如巓顶痛取百会,额头痛取印堂,耳鸣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肾俞等均属此类。很多人粗学针灸,只会取阿是穴治疗,虽亦有效,但终需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经取穴

指沿着病变所处的经脉取穴,即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掌握循经取穴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及经穴,一般同时取所在经脉的局部及远端穴位,远近相配取穴。循经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于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内庭等。

3、五输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输穴外,还有原、络、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临床上这十种特定穴也非常实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种特定穴之间也可以配合应用,如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头痛针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络配穴法。《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非常重视原络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以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后,在理解《针灸心法要诀》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头痛,取左足临泣,再如偏瘫及面瘫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临床喜欢用此法,即时效果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应用才能维持疗效。推而广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晓其义,临证灵变,不用拘泥于巨刺之左右交叉。内经的缪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络,也属此类取穴法,大家要善于总结。

6、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神开窍等治法中应用极广,本人的导师也经常应用刺络法。刺络放血法的穴位选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如红眼病、目痛可以太阳穴刺络放血。二是循经远端刺络放血,如面部痤疮可以在曲池刺络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缪刺之法,对侧刺络放血,如中风偏瘫,可以在对侧小腿足阳明部位寻找充血的血络放血。刺络放血法适用于久病难治性疾病以及各种急症、神志病、火热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较快。本人尝试红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风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养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络放血法不要滥用,尤其是血虚气弱之人,放血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对应在全身非常多见,临床应用也五花八门,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肚脐和命门为中心的整体全息对应。如左上肢对应右下肢,肩对应髋,膝对应肘等。二是以肘及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上臂对应大腿,手对应足等,也可以反向对应,上臂对应小腿,手对应髋。三是以腕与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手指对应足趾等。一般左右对应仍以脐或命门为中心,如左腰痛,则对应右侧腰部。前后对应则病在前取其后、病在后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针下腹等。

现行的各种微针疗法则是身体局部的全息对应疗法,例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眼针、舌针、背针、腹针、脐针、掌针、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长期疗效往往难以维系,长效治病还须经穴辨证实治。

8、表里经取穴法以及上下经取穴法

表里经取穴法即病在阳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病在阴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如腰痛在足太阳经,可取肾经的太溪穴。上下经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针经脉循行顺序中上位或下位经脉。如胃痛取胃经下位脾经的公孙穴;肾虚耳鸣取肾经上位膀胱经经的昆仑穴。我们常用的后溪治腰痛,就是小肠经与膀胱经上下位循行关系;外关治偏头痛,也是胆经位于三焦经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临床应用也颇多,常常与其他取穴方法结合运用。

9、辨证取穴法

即按照四诊八纲辨证方法取穴。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则多用针或放血、拔罐,补则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如胃火牙痛当泻胃经荥穴,肾虚牙痛则补肾经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湿取中脘,风证取风池、风府,阳虚补命门之火,寒痹灸肾俞,气血不足的网球肘取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等。

10、奇穴

包括常见的传统奇穴以及董氏奇穴,《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中也非常重视奇穴的临床应用。我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十四经取穴与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胜,如安神取印堂,头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浆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烂眼等都可速效。前几年董氏奇穴颇为盛行,穴法颇有深意,宗于《内经》而异与传统针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应用一下。

11、体应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本人在应用中非常重视浅刺皮部以治皮肤病,贴骨进针,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临床上观察发现,跟不重视深浅刺,一味求深刺求针感的治疗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缩短不少。

12、经验穴法

有不少针灸临床家都总结有一些临床经验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类似奇穴,又不完全属于奇穴,可以认为是经验穴。如我的母亲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点周围治疗急性咽痛,跟高维斌老师学的供血穴治疗延髓麻痹,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临床疗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伤,大椎与大杼之中点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学习中可以慢慢积累总结。

13、安神取穴法

理论源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人导师常常应用,针对各种疼痛,取心经或安神诸穴如内关、神门、大陵、百会、神庭等,往往相较于单纯应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应用中推而广之,针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诸穴治疗,往往效果更佳,大家临证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14、脏腑别通理论取穴法

传统中医另有一套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肺与膀胱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相通。按此理论取穴亦有疗效。如内关治胃病,中渚止肾痛等,大家仔细体会发现董氏奇穴对此发挥颇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取穴法

这些都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颇有深意,当努力掌握。学时间医学,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其理奥而义微,可缓缓图之。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学习掌握。

16、八字法对应及现代针具针法的发展

八字法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四法,此法由当代名老中医李柏松先生首创,也非常实用。此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可以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锁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对侧手背,在四法的指导下,掌握肌体的各种疾病并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解剖学以及组织外科学与针灸学的结合,近代医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比如小针刀、微针刀、针灸刀、浮针、新九针、刃针、小宽针、铍针、松针、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等,这些针具应用部位多不拘泥于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选择治疗点,在治疗一些筋肉关节疾病效果也不错。近几年又有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等派生出来,本人没有应用过,不敢妄加评论,从资料来看也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上述针法由针变刃变刀,与传统常规针灸针大有不同,理论也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感兴趣的可以学习应用一下。针灸属于中医之大道,扎几针往往并不难,但全面掌握针灸技法并非易事。

颈部都有什么穴位啊,有什么作用啊

头到颈: 太阳穴、水沟穴、 迎香穴、睛明穴、 印堂穴、四白穴、下关穴、 攒竹穴、承泣穴、颊车穴、 翳风穴、头维穴、 发际点、 阳白穴、 瞳子髎、 听宫穴、耳门穴、 大迎穴、人迎穴、客主人、 百会穴、 完骨穴、 风池穴、风府穴、 天柱穴、 哑门穴、气舍穴、天突穴按摩以下穴位有助于减轻疲劳:1、指压位于心窝下的"鸠尾"穴:指压时采用手刀劈击法,先深吸一口气,用手刀轻劈之时,一口气将气吐出,如此重复20次,如此便能恢复短暂性体力消耗。2、指压两肩****的"肩井"穴:指压时缓缓吐气,用力强压6秒钟,先按右侧肩井穴5分钟,再以按左侧肩井穴5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每日早晚各1次。如此指压后能治疗因疲劳而产生的肩部酸痛,使精力重现。3、按揉风池穴与按揉肩井穴方法相同。4、按摩肾腧穴,缓解腰部疲劳:取穴方法:肾腧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点按方法:每天点按肾腧穴三到五次,每次一分钟左右。5、按摩太阳穴、印堂穴,消除大脑疲劳:当人长时间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感觉胀痛,这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可以解除疲劳,如果配合按揉印堂穴效果更好,可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目眩等症状。取穴方法: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点按方法: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或印堂穴,其它四指放在头上做支撑,每天3~5次,每次在1分钟。6、承山穴、足三里穴,缓解下肢疲劳:取穴方法:承山穴在小腿背侧正中线上;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点按方法:按承山穴3~5次,每次时间在1分钟左右,力度由轻到重。当按准穴位时,大部分人在穴位处会有明显的酸胀、发麻的感觉。足三里穴的按法和承山穴相同,两个穴位配合使用,能收到更明显的效果。
记得采纳啊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