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大赫穴位位置图(人体全部穴位图)

时间: 2023-04-07 09:51:37

大赫穴位位置图

目录大赫穴位置及位置图大赫穴的功效与作用大赫穴的名词解释大赫穴的按摩手法大赫穴穴位治疗注意事项大赫穴位置及位置图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四点的左右一指宽处。)

大赫穴的功效与作用

增强性器官活力、提高性功能、治疗遗精、阳痿早泄等男科病证;

治疗膀胱炎、尿道炎、阴部痛、子宫脱垂、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痢疾等妇科疾患。

按摩大赫穴可以促进性器的血流,提高腹腔的收缩力,增加夫妻的快感。

大赫穴的名词解释

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燿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此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燿,因其高腰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及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动下,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由此输布胸腹各部,有维护胸腹阴面阴液的作用,故名阴维。

阴关:阴,阴液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冲脉外输的强劲热只能带动本穴天部的水湿之气上行,而对穴内流行的地步经水则无此作用,阴性水液只能循肾经下行。

冲脉足少阴之会。理同大赫名解。

大赫穴的按摩手法

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摩两侧的大赫穴。持续30秒按摩。按摩大赫穴可以促进性器的血流,提高腹腔的收缩力,增加夫妻的快感。

大赫穴穴位治疗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直刺0.8—1.2寸,可灸。

人体全部穴位图

主页 > 人体穴位图解首页头部穴位图解(正面)头部穴位图解(背面)头部穴位图解(侧面)胸部腹部穴位图解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一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二人体上肢穴位图解 人体下肢穴位图解 人体足部穴位图解 数脊椎骨窍门图解 头部穴位图(正面)头部穴位图(背面)人体前部穴位图人体前部穴位图人体背部穴位图上肢内侧穴位图上肢外侧穴位图下肢内侧穴位图下肢外侧穴位图耳部全息穴位图人体骨骼名称图 百会穴百里穴承扶穴承泣穴承山穴尺泽穴大肠俞大敦穴大赫穴大巨穴大迎穴大椎穴胆俞穴耳门穴发际点肺俞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复溜穴肝俞穴膏肓穴膈俞穴关元穴关元俞合谷穴或中穴脊中穴颊车穴肩根穴肩井穴肩外俞解溪穴睛明穴鸠尾穴巨阙穴厥阴俞客主人孔最穴昆仑穴里内庭梁丘穴列缺穴足临泣命门穴内关穴膀胱俞脾俞穴期门穴气海穴气舍穴气穴丘墟穴曲池穴曲垣穴人迎穴日月穴三焦俞三阴交膻中穴少冲穴申脉穴身柱穴神道穴神门穴肾俞穴手三里水分穴水沟穴四白穴太白穴太冲穴太溪穴太阳穴太渊穴陶道穴天枢穴天突穴天柱穴天宗穴听宫穴瞳子髎头维穴外关穴完骨穴委中穴胃俞穴膝眼穴下关穴小肠俞心俞穴行间穴血海穴哑门穴眼点穴阳白穴阳池穴阳陵泉腰阳关腰俞穴翳风穴阴谷穴阴陵泉印堂穴迎香穴涌泉穴俞府穴攒竹穴指间穴至阳穴志室穴治喘穴治痒穴中极穴中脘穴中渚穴足三里落枕穴下痢穴口内点胃肠点上仙点高血压点第二厉兑第三厉兑六华灸穴

阴维穴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别名·阴维穴 4.1内关·阴维穴 4.1.1标准定位4.1.2取法4.1.3穴位解剖4.1.4特异性4.1.5功效与作用4.1.6主治病症4.1.7刺灸法 4.1.7.1刺法4.1.7.2灸法 4.1.8配伍4.1.9文献摘要4.1.10研究进展 4.2大赫·阴维穴 4.2.1标准定位4.2.2取法4.2.3穴位解剖4.2.4特异性4.2.5功效与作用4.2.6主治病症4.2.7刺灸法 4.2.7.1刺法4.2.7.2灸法 4.2.8配伍4.2.9文献摘要4.2.10研究进展5阴维脉交会穴·阴维穴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阴维穴 1拼音 yīn wéi xué

2英文参考 Nèiguān PC6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hè KI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阴维穴:1.经穴别名;2.阴维脉交会穴。

4经穴别名·阴维穴 阴维穴为经穴别名[1]。

4.1内关·阴维穴

阴维穴即内关[2][1]。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内关,在手掌后横纹二寸两筋间,直刺,透外关,先补后泻,名阴维穴。”

穴位 内关 汉语拼音 Neiguan 罗马拼音 Neikuan 美国英译名 Inner Pass 各


号 中国 PC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MC6 富耶氏 MC6 德国 MH6 英国 Cx6 美国 EH6

内关为经穴名(Nèiguān PC6)[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3]。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3][4]。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3]。

4.1.1标准定位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4]。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3]

内关(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图29(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4.1.2取法 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3]。

4.1.3穴位解剖 内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3]。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5]。

4.1.4特异性 手厥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

4.1.5功效与作用 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作用[3]。

4.1.6主治病症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3]。

内关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挛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5]。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4.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4.1.7刺灸法4.1.7.1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3][5]。

直刺0.5-1寸,深刺可透外关穴,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4.1.7.2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4.1.8配伍 内关穴配间使、足三里治心绞痛[3]。

内关穴配涌泉、足三里治中毒性休克[3]。

内关穴配公孙治胃痛[3]。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4.1.9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4.1.10研究进展 针刺内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已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乳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巨脾切除术的针麻。对牵拉反应也有抑制作用[3]。

急腹痛:针刺内关穴治疗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起效的时间最短者2~3分钟,长者30分钟。

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3]。

针刺急性胰腺炎患者内关,可使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3]。

休克:据报道抢救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疗效。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针刺内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血压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心率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使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3]。

调整心功能: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针刺内关、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疗效。

呕吐: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

癔病:单针内关穴,治疗癔病效果良好。

高脂血症:用激光照射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调整胃肠功能: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

针刺便秘患者内关,可使直肠蠕动增强[3]。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可排除食道、贲门痉挛,以利于钡剂通过,提高X线诊断率[3]。

4.2大赫·阴维穴

阴维穴即大赫[2][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大赫 汉语拼音 Dahe 罗马拼音 Taho 美国英译名 Great Threat 各


号 中国 KI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R12 富耶氏 德国 N12 英国 K12 美国 Ki12

大赫为经穴名(Dàhè KI12)[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维、阴关[7]。属足少阴肾经[7]。大赫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6][7]。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6]。

4.2.1标准定位 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4]。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仰卧取穴[6]。

大赫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另说在脐下3.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4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4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7]。

4.2.2取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1寸,中极(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仰卧取穴[6]。

4.2.3穴位解剖 大赫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分布著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小肠、乙状结肠。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上外侧缘→腹直肌[6]。

布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7]。

4.2.4特异性 大赫穴是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4.2.5功效与作用 益肾助阳,调经止带。

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6]。

4.2.6主治病症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 *** 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等[6]。

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 *** 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 *** 炎、膀胱炎等[6]。

大赫穴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茎中痛等[7]。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早泄,阳痿,睾丸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盆腔炎。

4.2.7刺灸法4.2.7.1刺法 一般直刺0. 5~1.0寸[6][7]。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有时针感可向上传至胸腹部,向下传至会 *** 。 注意针刺之前应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4.2.7.2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2.8配伍 大赫穴配关元、三阴交,有益元气,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 疼痛。

大赫穴配命门、中封,有补命门益肝肾的作用,主治遗精,滑精,阳痿。

4.2.9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主精溢,阴上缩。

《针灸大成》:主虚劳失精,男子阴器结缩。茎中痛,目赤痛从内眦始,妇人赤带。

4.2.10研究进展 不排卵症: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治疗50例不排卵患者,经1~7个周期治疗后,有较好效果。

对卵巢功能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大赫、中极、关元或针刺与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并用,均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的水平发生变化,尤其同时并用变化更为显著。如果对上述穴位埋针,则可改善迟发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或两者并存障碍。

5阴维脉交会穴·阴维穴 阴维穴指阴维脉交会穴[1]。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筑宾、冲门、府舍、大横、腹衰、期门、天突、廉泉等8穴[1]。

人体的哪部分穴位最多,也最重要?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