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求人体穴位全图和各穴位的作用)

时间: 2023-04-07 10:10:26

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承泣穴的位置及图片承泣穴的名词解释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承泣穴的按摩手法承泣穴的主治功能按摩承泣穴不仅可以活血化淤,促进黑色素分子之间的相互撞击,迅速排出肌肤,同时还可以有利眼部肌肤的美白和消除眼袋作用。

承泣穴的位置及图片

承泣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承泣穴的名词解释

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增加泪液分泌:承泣穴位于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持续往下按压承泣穴,穴位有酸胀感,同时眼睛清凉舒适。该穴能增加泪液分泌,改善眼睛干涩,缓解眼部疲劳。按摩方法:用两拇指持续往上眼眶方向推压,一分钟左右,感觉眼睛酸胀、流泪即可。

改善黑眼圈用中指轻轻按摩承泣穴并旋转,约1分钟。能防止眼袋松弛,减退眼圈。趁早上上班等车、坐车的空闲时间,不妨试试这个小动作,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善。

承泣穴的按摩手法

在瞳孔的正下方,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是承泣穴的位置,每天早晚用双手的食指脂肪以按揉的方式按摩下眼睑,每次按摩此处30次即可。

承泣穴的主治功能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求人体穴位全图和各穴位的作用

呵呵,也是帮你找的,希望你能满意,给我打分啊!!!【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编辑本段]致晕11穴部位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编辑本段]103穴部位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编辑本段]致命36穴部位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面部按摩美容的主要穴位有哪些?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能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每个穴位可点、压3-5次。常用的穴位是:攒竹穴定位:眉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功用:疏经活络,明目主治:眼睑下垂,近视,斜视,呃逆,头痛,眼疾鱼腰穴定位:眉峰,归属经外奇穴功用:疏经活络主治:上睑下垂,脱眉,鱼尾纹,近视,斜视丝竹空穴定位:眉尾,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功用:袪风明目,除皱美颜主治:面瘫,眉毛脱落,鱼尾纹,近视,斜视,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眩晕,头痛太阳穴定位:颞骨凹陷处,归属经外奇穴功用:疏风清热,解痉止痛主治:面瘫,鱼尾纹,上睑下垂,湿疹,头痛,牙痛睛明穴定位:内眼角,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功用:明目消皱

主治:眼睑跳动,各种目疾,浮肿承泣穴定位:眼球正下方的下眼眶上,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疏经活络,美目养颜主治:眼睛浮肿,眼袋,面瘫,近视,远视,斜视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眼眶下缘承泣穴下,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疏经活络,美颜明目,疏肝利胆主治:面瘫,面部色素沉着,三叉神经痛,白内障,近视球后穴定位: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归属经外奇穴功用: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眼部疾病,调整小肠机能

‍‍

‍‍

15岁有黑眼圈怎么去除

因为血液循环差、皮肤清洁不彻底、生活习惯等原因,让部分人脸上常常挂着深深的黑眼圈,不仅看起来很没精神,还严重影响形象面貌。那么这个讨人厌的黑眼圈要怎么才能去除呢?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15岁有黑眼圈去除方法吧。

15岁有黑眼圈去除方法 1.冰敷

眼睛周围血液循环不好导致黑色素沉淀而出现的黑眼圈,可以用冰垫或冰过的毛巾来敷眼睛,使眼部周围血管收缩,帮眼睛周边肌肤快速消肿,同时抑制充血,以达到淡化黑眼圈的作用;

2.茶叶包敷眼

使用过的茶叶包不要急着扔掉,滤干后放在冰箱中冷藏一会儿,再拿出敷眼睛,对收敛淡化黑眼圈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滤干,不然会因为茶叶的颜色,使得黑眼圈变得更深;

3.土豆片敷眼

因为土豆有美白的功效,所以通过将土豆切成薄片来敷在黑眼圈的部位,时间约5分钟即可,也能有效改善黑眼圈,且晚上敷还有助于消除眼睛疲劳,不过需要注意长芽的千万别用,有毒的。

黑眼圈按摩的穴位 按摩风池穴去黑眼圈

将两手掌心紧贴着耳朵,然后张开十指,抱着头部,然后把拇指往上移,在脖子与脑后发际交界处有一个凹点,这个就是风池穴,按摩此穴位,可有效消除黑眼圈,减轻眼部疲劳,并能消除颈部酸痛。

按摩承泣穴去黑眼圈

将眼珠往正下方望去,此时,眼眶骨有一处凹陷,此穴位就是承泣穴,用指腹按摩此穴位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部水肿,消除黑眼圈。

按摩睛明穴去黑眼圈

睛明穴在眼头处,用中指指腹对此穴位进行按压,可有效消除眼部疲劳,减轻眼部压力,并能消除黑眼圈。另外,还可提神醒脑,舒缓颈肩部位的僵硬。

按摩太阳穴去黑眼圈

眉梢与眼角之角,向后约一指宽,此地方就是太阳穴,按摩此穴位可消除黑眼圈,并能提神醒脑。

按摩丝竹空穴去黑眼圈

丝竹空穴位于眼尾的尾部,按摩此穴位可加速眼部的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眼周压力,从而消除黑眼圈。

按摩鱼腰穴去黑眼圈

鱼腰穴位于眉毛的中间位置,按摩鱼腰穴可有效舒缓眼部疲劳,有效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消除黑眼圈。

这样按摩也可以去除黑眼圈 1、由下眼部的眼眨肌(下眼袋)开始往眼尾方向以螺旋状方式按摩轻压。

2、上眼部则由眉头开始往眼尾方向,以同样方式按摩。

3、按到眼尾时,再以指腹轻按内眼角3秒左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4、运用食指、无名指、中指指腹轻弹眼周100~200次,范围还可延伸至上脸颊处。

5、绕圈由下往上按摩,可帮助血液循环,紧致,改善黑眼圈现象。

6、最后将双手搓热,似盖棉被般的盖住双眼。

常按身上8个“养生窝”,益肾、护腰、降火,功效多的想不到

在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凹陷的“窝”,其实这些地方很多都是穴位所在。常常按摩揉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养生 效果,快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眼睛周围的一圈组织,被称为“眼窝”,这里分布了众多穴位。

这个位置,我们主要按摩睛明穴、攒竹穴、丝竹空穴、承泣穴、四白穴这几个穴位,能够 缓解眼疲劳、改善视物模糊 ,有明目的功效。

按摩手法: 使用食指中段指节,从眼眶上方到外眼角,再到内眼角,顺时针轻刮眼眶,然后再单独按摩前面说的几个重点穴位,注意手法要轻柔。

在我们耳垂下面有一个凹陷的小窝,这里是翳风穴的所在。

经常按摩这个穴位,中医里有 预防风邪入侵 的功效,也就是预防感冒,此外还有 宁心安神、缓解晕车 的作用。

按摩手法: 将食指指尖轻按耳窝,稍微倾斜使手指指向鼻子方向,缓慢按摩3-5分钟即可。

颈窝在胸骨上方,两条锁骨之间的凹陷处,中医上又叫天突穴。

按摩天突穴,可以起到缓解 咳嗽、咽喉肿痛 等不适症状的作用,此外,也可以缓解因 食道疾病引起的恶心 症状。

按摩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斜下方45°角稍用力按摩,按摩同时配合吞咽口水的动作,3-5分钟即可。

我们的两侧腋下天然形成了两个“腋窝”,将大拇指顶在腋窝顶端,指腹对应的就是极泉穴。

按摩极泉穴,能够梳理心脉的气血运行,有 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的作用,有心慌、易怒、脾气急躁症状的人,可以常按。

按摩手法:

注意: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肿瘤有淋巴转移患者不适合此法按摩。

肘窝就是肘关节的内侧,这里有尺泽穴和曲泽穴。

尺泽穴具有 清热和胃、通络止痛 的作用,曲泽穴具有 缓解中暑、胃痛、呕吐 等不适症状的作用。有胃肠不适的人,适合经常拍打按摩肘窝。

按摩手法: 手掌指节部分并拢拍打肘关节的外侧,由轻到重均匀拍打100下左右,体质较虚弱的人不用拍打,用手指轻轻推擦即可。

腰窝,一般在后腰处呈两个小凹陷,分布于脊柱两侧(瘦的人通常直接可以看到),中医上又叫腰眼穴。

常常按揉腰眼穴,可以缓解由 腰肌劳损、内脏病变、腰椎病变等引起的腰酸、腰痛症状

按摩手法: 双手放在后腰处,用掌根从上往下揉擦按摩腰窝,直到腰部有发热感觉为宜,请他人来帮自己按摩更好。

所谓脐窝就是我们的肚脐眼,在中医里叫做神阙穴。

神阙穴有培元固本、和胃理肠的效果, 容易腹泻、腹部怕冷、甚至先天体质弱者 ,都可以通过脐窝来保健。

按摩手法: 肚子着凉、腹泻的时候,可以围绕肚脐,顺时针揉擦腹部,直到有微微发热的感觉;便秘时可以采用逆时针手法围绕肚脐揉按,100次左右为宜。

腿窝就是膝关节后侧,腿部弯曲形成的窝,这里是委中穴的所在。

中医有“腰背委中求”的说法, 无论是风寒、腰肌劳损还是跌打损伤、扭伤引起的腰背酸痛 ,都可以通过按摩委中穴来缓解。

按摩手法: 双手摩擦起热,将搓热的双手捂在腿窝处30秒,再用拇指指腹按压委中穴,停留3-5秒再快速放松,如此反复10次左右即可。



从头到脚的8个“ 养生 窝”

你都知道在哪里,怎么按了吗?

记得收藏起来对着做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