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草血竭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2023-04-08 19:25:17

草血竭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草血竭的形态特征草血竭的功效与作用草血竭的用法和用量草血竭的食用禁忌草血竭有毒吗草血竭的附方草血竭又叫一口血、弓腰老、老腰弓、小么公、地蜂子、地蚂蜂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草血竭是一种在散血止血,下气止痛等方面具有很好治疗功效的中药材,对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在草血竭用药上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草血竭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茎肥厚,横生,常弯曲,外面棕黑色,内面粉红色,具多数坚韧须根。茎直立,不分枝,淡绿色,有棱,无毛。基生叶有长柄,长3-7cm,有棱;叶片狭长披针形,长7-12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渐狭,呈楔形,稍不对称,且不下延成翅状,边缘有不明显细齿,且常反卷,中脉有时呈红色,网脉明显,尤以边脉显著,两面无毛;茎生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的无柄,叶片较基生叶小;托叶鞘膜质,长达5cm,棕色,疏被短柔毛,有纵脉多条,先端常2裂状。总状花序穗状,单生于茎顶,近直立,长3-4cm,直径5-9mm,小花粉红色,花梗长约2mm,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5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雄蕊5,较花被稍长;子房长卵形,花柱极小,2裂。瘦果扁卵形,红褐色或棕黑色,光亮,包藏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10月,果期9-12月。

草血竭的功效与作用

散血止血,下气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症瘕积聚,月经不调,浮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①《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症瘕。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

②《四川中药志》:散血,止血。治丹停,黄肿,无名肿毒及妇女火疳病,并涂蛇咬伤。

③《云南中草药选》:止血止痛,收敛止泻。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草血竭的用法和用量

3~5钱,水煎服,或干粉0.5~1钱,吞服;外用适量,干粉敷患处。

草血竭的食用禁忌

脾胃有热者慎服。

草血竭有毒吗

无毒。

草血竭的附方

①治男女痞块疼痛,癥瘕积聚:草血竭焙为末。每服一钱,沙糖热酒服。气盛者,加槟榔、台乌。(《滇南本草》)

②治寒湿气浮肿:草血竭三钱,茴香根三钱,草果子二钱。共为末,同鳅鱼煮吃三、四次。(《滇南本草》)

③治菌痢:草血竭干粉一钱至一钱五分,吞服,一日三次。(《云南中草药选》)

④治外伤出血:草血竭研粉外涂伤口。(《云南中草药选》)

读完上文中小编的介绍以后,大家是不是已经能对草血竭的药用价值以及需要注意爹问题有了新的了解了呢?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谨慎的食用,尤其是有脾胃有热症状的人群更是需要谨慎,以免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建议在药物配方上有不清楚的伙伴,最好在咨询专业医生建议后再使用。

有认识这草的么,叫什么名字啊。


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干燥全草。地锦草别名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铁线草、血风草、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汁草、铺地锦等,地锦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的功效。
别名:铁线草、普瓣草、血风草、马蚁草、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红茎草、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红丝草、小红筋草、仙桃草、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地瓣草、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铺地草被单草、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凤凰窝、龙头狮子草。
性味:味辛;性平
归经:肺;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血药;清热解毒药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者可用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中草药: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

地锦草
(《嘉祐本草》)
【异名】地联、夜光、承夜(《吴普本草》),地噤、地锦(《本草拾遗》),酱瓣草(《庚辛玉册》),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螘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纲目》),扑地锦(《本草原始》),奶花草(《植物名实图考》),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福建民间草药》),斑鸠窝、天瓜叶、三月黄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江西民间草药》),奶疳草、红茎草(《浙江民间草药》),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四川中药志》),红丝草、小红筋草(《杭州药植志》),仙境草(《湖南药物志》),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闽东本草》),地瓣草(《贵州草药》),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血经基(《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锦草
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通常从根际成二歧分生为数枝,平卧地面,呈红色,通常无毛。叶2列对生:椭圆形,长5~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圆,基部不等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绿白色;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深裂。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枝腋或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淡红色,边缘4裂;腺体4枚,椭圆形;雄花数朵和雌花1朵同生于总苞内;雄花仅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子房有长柄,3室,花柱3,2裂。蒴果扁卵形而小,有3棱,无毛。种子卵形。花朋7~8月。
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夏、秋间采收。去根,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类(槲皮紊等)、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鞣质12.89%。
【性味】辛,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嘉祜本草》:"味辛,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子,味辛微苦涩,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通乳。治菌痢,肠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湿热黄疸,乳汁不通,痈肿疔疮,跌打肿痛。
①《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②《嘉祐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③《品汇精要》:"主调气和血。"
④《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
⑥《浙江民间草药》:"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
⑧《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用0.5~1两);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①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 *** ,为末,米饮服一钱。(《经偏方》)
②治细菌性痢疾:地锦草一两,铁苋菜一两,凤尾草一两。水煎服。(《单方偏方调查资料选编》)
③治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乾坤生意》)
④治胃肠炎:鲜地锦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⑤治感冒咳嗽:鲜地锦草一两。水煎服。
⑥治咳血、吐血、便血、崩漏:鲜地锦草一两。水煎或调蜂蜜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⑦治小便血淋:血风草,井水擂服。(《刘长春经偏方》)
⑧治妇女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盐,姜腌食之,饮酒一、二杯送下,或阴干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世医得效方》)
⑨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地锦草二斤。水煎去渣熬膏。每日二次,每服一钱半,白酒送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⑩治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草研烂涂之。(《世医得效方》)
⑾治牙齿出血:鲜地锦草,洗净,煎汤漱口。(《泉州本草》)
⑿治湿热黄疸:地锦全草五、六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脾劳黄疸: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先以陈醋二碗入锅,下皂矾四两,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汤下,一日二服。(《乾坤生意秘韫》如圣丸)
⒁治奶汁不通:地锦草七钱。用公猪前蹄一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二两,温服。(《江西民间草药》)
⒂治小儿疳积:地锦全草二、三钱。同鸡肝一具或猪肝三两蒸熟,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
⒃治项虎(对口疮):鲜地锦草加醋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⒄治痈疮疔毒肿痛:鲜地锦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⒅治风疮疥癣: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捣末敷。(《乾坤生意秘韫》)
⒆治臁疮烂疮:斑鸠窝为末外搽。(《贵阳民间药草》)
⒇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地锦草捣烂。加醋搅匀,取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21)治咽喉发炎肿痛:鲜地锦草五钱,咸酸甜草五钱。捣烂绞汁,调蜜泡服。日服三次。(《泉州本草》)
(22)治火眼:斑鸠窝熬水洗,或蒸猪肝食。(《贵阳民间药草》)
(23)治跌打肿痛:鲜地锦草适量,同酒糟捣匀,略加面粉外敷。(《湖南药物志》)
(24)治蛇咬伤:鲜地锦草捣敷。(《湖南药物志》)
(25赤白痢。用地锦草洗净、晒干,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
(26)妇女血崩。用嫩地锦草蒸熟,加油、盐、姜调食,并喝一、二杯送下。又言:地锦草阴干,研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可止崩。
(27)小便血淋。用地锦草加水捣服。
(28)刀伤出血不止。用地锦草捣烂涂上。
(29)风疮癣疥。用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一起捣成末,敷患处。
(30)趾间鸡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锦草捣烂敷上,甚效。
(31)黄疸。用地锦草、羊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二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近药末投入,再加白面适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菌痢、肠炎及其他肠道传染病
据江西、江苏、浙江及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报道,采用单味地锦草共治疗菌痢1135例,肠炎1940例,治愈率95~98%。剂量:每日约鲜草2两,或干草1两。用法:一煎剂:每100毫升含生药100克,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二酊剂:地锦草1斤加入3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时,成人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3次;三片剂:地锦草煎汁浓缩制成颗粒,压片,每片相当于地锦草2.5克;成人每次4片,每日3次,儿童酌减;四针剂:每毫升含生药相当于3克,每日肌肉注射2~3次,每次2毫升。用药后多数在1~2天内控制腹泻和发热。疗程最短1天,最长5天,均未发现副作用。也可采用地锦合剂治疗肠道传染病:一地锦草250克,煎成1000毫升煎液,冷却后加复方樟脑酊2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治疗急性胃肠炎15例,菌痢6例,全部有效。二地锦草1.5两,青木香3钱,煎成100毫升;3岁以上每次15毫升,3岁以下10毫升,均日服3次。对伴有严重脱水及酸中毒者,须常规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菌痢、急性肠炎共89例,结果痊愈70例,好转12例,无效7例。
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采用浓缩煎剂或粉剂,每日量相当于干草3钱左右。服药后对咳嗽、咯痰及气喘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通常采用复方治疗。
③治疗咯血
地锦草每次3~4钱水煎服,早晚各1次。对中小咯血效果较好,大咯血效果较差。无副作用。

提醒您:地锦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