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统第一拳术,因为这种拳术的运动强度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练习是可以很好的帮助养生保健,而且是非常受老年人的喜欢,那么对于初学者,怎么才是能够练习好呢?
1、如何练好太极拳
练好太极拳首先动作要徐缓舒畅,同时练拳时要正腰,收鄂,直背,垂间,这样就会产生飘然腾云的意境。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要调节自身的气息,一定要有规律的进行呼吸,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做出来的动作才会更加行云流水。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练习的时候一定是要静心,千万是不能够胡思乱想,而且是不要勉强憋气,我们是要做到轻灵沉着,刚柔并济,这样才是能够使得练习的效果最佳。
2、怎样学太极拳
我们想要练习好太极拳,首先就是需要对我们的头部进行严格要求。头,要保持“虚领顶劲”,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是要有上悬的感觉,眼睛是要平视前方,在练习的时候一定是不要说话,嘴是要轻闭。其次,就是对于颈的把握,颈要自然竖直,不要过于紧张,要转动灵活。肩,不能上耸,最好要平正,同时我们的肘要自然弯曲下垂,防止出现僵硬的感觉。腕关节要有力度,千万不能出现松软的感觉。
3、太极拳怎么练
我们练习好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动作要领的把握,我们的胸部是要疏松微含,是不要过度的外挺或者过度内缩,这样就是会使得做出来的动作非常的难看,而且对于我们的练习效果也是不好。我们的背一定要舒展开来,不能弯着背。脊柱一定要保证正直,不可歪扭,还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塑造身形的效果。我们的腿应该稳健扎实,移动自如,方便练习。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于这些动作要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是可以很好的参考上面的内容,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是要很好的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是能够很好的使得我们练习更加有效果,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太极拳入门容易练好难
太极拳好学,但不好练,那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诀窍。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太极拳学了之后应该如何去练。下面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太极拳入门的练习方法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
1.主要支撑能力:
这是初学者首先要重视的第一层面。我们的双腿要有基本的持久耐力和支撑能力,并且要有很好的稳定性。只有获得了基本的支撑稳定耐力之后,我们才会去输送、传导、运化我们的劲路、内力。
2.重视主支撑腿:
我们所有的内力运使、走化和发出都依赖于主支撑腿,而不是虚腿。劲力由地面反射到脚上,传导到腿,合于胯,运转于腰部,贯通至腰背,分于两肩,达于两臂,通至腕掌,发于皮毛,落于外点。这是上肢发力的过程,如果是右踢腿,那么只需要,将地面反射于左脚的力量通过腰胯,传导于右脚即可,而不是单纯的用右腿的肌肉力量踢出。太极拳从始至终都是这种运送力量的方式,而不是局部生成。这也就是太极拳的走劲、发劲,都归于运使的范畴的原因。运化、运使,通过这个“运”字,你就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力量传导规律了。这就像是过山车的运动原理,起点动力传送,全程惯性运动。
3.以脚代手:
在太极拳的肢体运行中,脚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手。我们上肢如果是秒针,我们的下肢就是分针,而腰部就是时针。我们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大劲法都是靠脚上摧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手上动作。执着于手法的朋友,请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抱着一口100斤重的大缸,你还会用自己的上肢去运动吗?当然不会,人在压力之下主要的运动枢纽就是腰胯和腿脚。如果你真正可以达到太极劲的手脚互换运使,那么将是你在练习太极拳的路上走出的崭新一步。
4.眼到手到,手到脚到:
拳未出,眼现行。手探路,脚随攻。眼到手到,手到脚到,手脚齐到方为妙。这是说手眼身法步的重点。眼定神,手定位,脚定劲。在我们打拳时,主躯干的方位转换主要是依赖于眼神定位;对方(敌人)的平衡方位是由我们的手去定位,从而破坏;我们发力的大小、方向、远近,都取决于我们的双脚。所以我们在练拳时不能马虎,认真、缓慢,让这三个部位形成自然统一。
;
第一式:太极聚气法
面向东方,自然站立,先意守丹田三~五分钟后,即采用顺呼吸法。意念天上的阳气自百会吸入下行,地下的阴气由两脚涌泉吸入上行,两股真气在丹田汇聚成太极形。并缓慢旋转,意念或离或存,勿忘勿助,每次练习不少于一个时辰(二小时),三十天后即可练习下一步。
第二式:氤氲紫气
使一股暖暖的真气,从丹田向镇锁任督冲三脉的“阴跷库”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然后分两支上行,经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辘轳关”上行经肩、背、颈而至“玉枕关”,此谓“逆运真气通三关”,然后真气向上越过头顶百会,分五路下行,与全身气脉会于中丹田,再分主次两支,还合于丹田,入窍归元,如此循环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那就是“氤氲紫气”,此功练一年后即可练习下一步。(此步以盘坐式为佳)
第三步:盘龙真诀
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面对太阳而坐,取五心朝天式,意守丹田三~五分钟,然后意想太阳光化作五条火龙分别从百会、两脚涌泉、两手劳宫吸入,在丹田汇聚成一个火球。然后意念火球渐渐扩大,至上与宇宙重回。过后,再渐渐变小收回丹田,如此一扩一收,反复练习。收功:意念火球又变成五条火龙由以上五处飞出。化成太阳,悬于本人脑后上方。
在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接上法进行,不过火龙变成水龙,火球变为水球,最后收功。五条火龙化作太阳变为五条水龙化作月亮。总得以阳变阴为准。
第四步:金刚之躯
练法与第三步基本相同,但不需真的面对太阳和月亮,练火龙功需一极寒之地,练水龙功需一极热之地。主旨:“阴中练阳,阳中练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阴阳阳,至阴至阳”。此功须七七四十九日苦修。
第五步:外功附助
准备一个沙袋子(要小一点),每天手、肘、肩、头、背、肋、膝、脚等全身各处,都要在沙袋上击打,要由轻到重,细心体会反弹之力,同时配合呼吸。
修炼《九阳神功》需有悟性、耐性、忍性之极。习成此功需九年大成。
用:搏击篇
一举手,前后左右要有定向.起动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 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 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切记一静无有不静,静须静如山岳.所谓他强由他强, 清风拂山冈.一动无有不动,动当动若江河,所谓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从此做去,一年半载 ,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 工弥久而技弥精.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静是合,合中寓开.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於缜密矣.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沈.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 ,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变换在腿,主宰於腰,发於脊背,接於两肘,行於手指,总须完整一气.发劲须沈著松净,专主一方.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 发劲如放箭,运劲如抽丝.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方能得机得势,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动静之机,在於阴阳,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汤,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宜贵专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腿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 气向下沈,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展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呼翕九阳,抱一合元 ,可名九阳神功.从此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豫顺以动,罔不如意矣.
要言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变换虚实,舍己从人.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合不合规矩. 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的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於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九阳真功
太极拳入门步法要领
太极拳源于道家,是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黄帝、老子,庄子等思想的体现,也是道家修行的入门功夫,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太极拳入门步法要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拳入门步法要领
一、太极拳入门步法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
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 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二、太极拳入门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 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 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者;二是夹角小于30°者,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三、太极拳入门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 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四、太极拳入门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 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 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五、太极拳入门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六、太极拳入门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 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 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
具体做法
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 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七、太极拳入门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 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 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
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 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八、太极拳入门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 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 变;(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九、太极拳入门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
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 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
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 到,金刚也跌倒”。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