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阳白穴位位置图(人体穴位全解析图)

时间: 2023-04-09 10:36:12

阳白穴位位置图

目录阳白穴位位置图阳白穴的名词解释阳白穴的功效与作用阳白穴的配伍功效阳白穴的按摩手法阳白穴位位置图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阳白穴的名词解释

阳白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白穴生气壮阳。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其运行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阳白穴”:“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穴”。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阳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缓解治疗眼睛疲劳、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眼睛疾患等。

缓解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头痛等。

抗老除皱、治疗痤疮等。

功效:清头明目,祛风泄热。

阳白穴的配伍功效

阳白穴配太阳、风池、外关治偏头痛;配睛明、太阳治目赤肿痛 (《腧穴学》);

阳白穴配太阳、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阳白穴配颧髎、颊车、合谷,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阳白穴配睛明、太阳,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阳白穴的按摩手法

先将双手用温水洗干净,将双手搓暖后两手利用指腹按压前额阳白穴,(在前额部,瞳孔直视的眉上2公分)慢慢的点击按摩,力度可以由轻到重自己掌握,速度缓和,不要太快。

人体穴位全解析图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1.督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图1-14)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2. 任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3. 冲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上行于脊柱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⑤环绕口唇。(图1-16)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4. 带脉

循行:①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图1-17)。

5. 阴维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侧,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与足太阴经相合,④过胸部,⑤与任脉会于颈部。(图1-18)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6. 阳维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向上经过外踝,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经胁肋后侧,⑤从腋后上肩,⑥至前额,⑦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图1-19)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7. 阴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图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阳蹻脉。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人体使用手册中敲打胆经的四个穴位的名称是什么?

十一、足少阳胆经 少血多气
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湿冷降变化。
1 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
水气。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
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
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
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
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
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
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
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2 听会
[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
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
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
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
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
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
,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
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
,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
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
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3 上关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
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
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
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
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
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
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颔厌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
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
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
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
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 悬颅
[别名] 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
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
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
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
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
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6 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
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
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
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
,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7 曲鬓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 曲发。
[穴义] 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
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
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
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8 率谷
[别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
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
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
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
、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
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湿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天冲
[别名] 天衢。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
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
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
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 浮白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
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
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 头窍阴
[别名] 窍阴,枕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
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
,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
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
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寒。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12 完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
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
故名完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 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3 本神
[穴义] 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
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
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
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
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
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 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14 阳白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
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
,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头临泣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
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
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
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
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目窗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至荣、至宫。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目窗
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
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
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
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
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正营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正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
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
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
行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
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承灵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
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
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
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脑空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颞颥。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名解]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脑空名意指胆经
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
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脑空。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
化。理同脑空名解。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
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热府。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
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
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
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肩井手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肩解,膊井。
[穴义] 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
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
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
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
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
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
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
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
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
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
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2 渊腋
[别名] 泉液,涧渊。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 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
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
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
渊名意与渊腋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
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23 辄筋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名解]
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
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
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
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
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日月胆募。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
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
。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
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湿因本穴气血的收引特性而汇入穴内,本穴气血如同来自神所处的天
之上部,故名神光。
3)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
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 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5 京门肾募。
[别名] 气府,气俞。
[穴义]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
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
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
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
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
俞名意与气府同。
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
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多灸,热则水针或深补浅泻。
26 带脉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义] 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
[名解]
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
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
之腰带,故名带脉。
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运行规律与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有直接关系。当人体处于直立或坐时,穴内经
水由维道穴出带脉并流向腿足下部;当人体躺卧时,穴内经水循带脉由躺卧的高位之处流向低
位之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腹部流向腰部并由膀胱经将富余的经水经上、次、中、下此八髎穴
导入体内)。
[功能作用] 约束诸经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 《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根据本段经文所言及上
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们知道带脉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经水。带脉的特征是“回身一周,如束带
然”,其功用则为“约束诸经”,那么带脉气血的回身一周其动因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约束
诸经的呢?如果说,人体经脉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线是在

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扩展资料: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穴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