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儒、佛(释)、道三家有关饮食文化和养生的理论及实践,经过相互的吸收和融合,已有了较为科学、系统的理论结构。
清代石成金所著的名为《长生秘决》的书中,就曾撮合了正统儒家、道家及佛家的养生长寿之道编成了卫生歌诀。书中除对“心思”、“色欲”、“调摄”、“”起居、“修摄”、“醒司”等五种养生法的强调实施外,对饮食调养更有其独特的倚重之处。
实施饮食养生的若干原则和注意事项:
对于某些饮食如不是太过或太偏,身体自会安乐少病。要维护脾胃功能的协调平和,如果饥饱无常或冷热失调,则易损伤元气,有害健康。饮食太饱可伤脾,太饥则伤胃;口太渴而不饮可伤血,饮太多则操作消化功能,甚至引发心肺疾病。强食,则肯定会伤身致病。夜晚加餐、空腹喝茶等习惯是不符合养生之道的。
不宜长期进食粗糙的食物,也不宜狼吞虎咽。如果暴饮暴食,只图饱餐一顿,则易损害脾胃功能。进食宜细嚼慢咽,既能细细品味,又易摄取食物中的精华,使容颜红润、体形健美。进食后宜缓步行走百多步,同时用手揉摩脐腹,可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醉后即睡,食后即卧,都会影响健康。饮酒切忌大醉,大醉则伤神并有损心肺。醉酒后饮大量的水、浓茶,易导致腰脚重坠的毛病。晚餐太迟则易食滞胸膈,影响健康。
生冷的、粘稠的、油腻的、筋腱坚韧的食物及病死的家养或野生的禽兽都不可食。腌制、久藏和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可进食。烧烤的食物宜置凉后再吃,不然易伤损牙齿和血脉。
葱、姜、蒜、薤白、韭菜等辛味的蔬菜应该适当节制食用,以免损害健康。凡五辛之类的食物,常吃易致精血亏损、阳气外散。
以上列举的一些融合三家的关于食养的基本原则,很明显这些已非单一的儒、佛、道三家本身原始的饮食文化,而是三者相互渗透而成的。
这类的事例还有不少,大量的历史资料已足以证实,儒、佛、道三家对饮食养生都比较看重,正如他们在养性、养志及诗词书画、雕塑艺术诸方面一样,彼此汲取别人的合理的饮食养生特点。
民谚说得好:“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
所以这句话错的离谱,不过我可以给你说一下其中的意思。
儒家的修身就是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治世就是说争取做官,对百姓施行仁政,平天下就是说光修身治世还不行,还要时时以天下为己任
佛教的见性就是让你看清世界真相,救世就是普度众生,再加上佛教教义博大精深,所以就通万有了
养生遁世穷万物,意思是说,道家注重养生之道,不关心世事,但凭着一个道法自然的理念,就穷尽了人间的真理。不过说道家遁世,纯属胡说八道,众所周知,道家分为老庄和黄老,黄老派始终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主张宽刑简政因俗简礼,依道生法依法治国,是汉唐盛世的根本,而老庄派不过是冷眼热心,哪来的遁世?
看看黄老道家对法治的论述,比起法家的理论和现代中国的法治理论,不知先进多少倍: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2、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4、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5、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6、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7、有法而不用,与无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8、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佛教比较特别,因为它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佛教认为“四大皆空”,“生即是苦”等等。等于是说有些人注定要倒霉,而另外有些人则相反。等等。 道教或道家则从“相对”的观点,认为佛教所说的“苦”就是“乐”。当然作为“意识形态”的道教或道家思想,与这里所要谈的《老子》存在根本的区别。 儒家的情况的确有些不同。儒学主张“正人先正己”,认为应该自己遵守礼法,然后再要求别人这么做。而且往往是高级别的“礼”,如父、夫、君,要求级别低的“礼”,如子、妻、臣。而且特别要求低级别的“自律”。即尽量作出服从的样子来。庄子感到儒家这么做非常“恶心”,就象给君王舔痔疮一样。当然,现实比想象更加恶心——尽管庄子以想象力著称。秦始皇终于按奈不住,一下子埋了很多这样的“人才”。 一个人要打另一个人的耳光,不同的学派主张不同的方法。 释家的作法是:口中念念有词,“四大皆空,人生是苦”——认命了吧! 道家的作法是:“好啊!好啊!‘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你以为你打了我,其实不如说是我用脸打了你的手。我打了你,而你还不知道真实情况。可笑啊,可笑!可怜啊,可怜!……” 而儒家的作法比较特别一点。孔子历来强调要“身体力行”。所以他轻轻地拍打自己的厚脸,一边打,一边唱:“约束自己啊,回到礼的约束,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啊。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作到了,天下就安宁啦!”所以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要这么拍打拍打自己。当然,有的时候,由于人们没有掌握好孔子的莫名其妙的“权”,就这么自己把自己给打死的也不少。所以孔子认为,一流的猛兽不是如法家那样四处猎食的猛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