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粟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2023-04-09 19:20:44

粟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粟的形态特征粟的功效与作用粟的用法和用量粟的食用禁忌粟有毒吗粟的附方粟又叫谷子、小米、狗尾粟,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各地都有大量的种植,因为地区以及生长环境的因素,粟又分为白、红、黄、橙、黑、紫色。粟的营养价值我们知道都是很高的,除此之外,粟还是一种具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等功效的药材。那么粟都具有哪些药用价值,在使用上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粟的形态特征

为单子叶植物,株高约60~120公分,茎细直,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形,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性,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0.1公分 又名谷子、小米、狗尾粟。古代的粟是黍、稷之类粮食的总称。粟的粮食古农书称为粱,糯性粟为秫。甲骨文“禾”即指粟。后来人们把一种比较细的梁叫做粟,北方人把粟米叫做小米。简单区分为:穗大、毛长并且粒粗的是梁,穗小、毛短并且粒细的是粟。苗和茅草相似。用途 : 粟的用途极广,与稻米大同小异,花期 : 5~8月,11~1月盛产。粟茎秆圆柱形,高60~ 150厘米,基部数节可生出分蘖,少数品种上部的节能生出分枝。每节一叶,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60厘米,有明显的中脉。须根系,茎基部的节还可生出气生根支持茎秆。穗状圆锥花序。穗的主轴生出侧枝,因第 1级侧枝的长短和分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穗形。在第3级分枝顶部簇生小穗和刺毛(刚毛),这是粟种的特征。每个小穗具花 2朵,下面的一朵退化,上面的一朵结实。子粒为颖果,直径1~3毫米,千粒重2~4克。成熟后稃壳呈白、黄、红、杏黄、褐黄或黑色。包在内外稃中的子实俗称谷子,子粒去稃壳后称为小米,有黄、白、青等色。

粟的功效与作用

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①《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②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③孟诜:陈粟米:止痢。

④《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⑤《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粟的用法和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粟的食用禁忌

用药适量。《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粟有毒吗

无毒。

粟的附方

1.火灼伤:将粟米炒焦加水,澄清后取汁,煎稠如糖。频敷患处,能止痛,消瘢痕。

2.治熊虎爪伤:嚼粟米涂患处。

3.治鼻衄不止:粟米粉同水煮服用。

4.治小儿丹毒:嚼粟米敷患处。

5.治反胃吐食,脾胃气弱,消化不良,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磨粉,加水调成梧桐子大的丸七枚熟,放点盐,空腹和汁吞下。有的认为纳入糖醋吞更好。

希望大家在读完上文中小编关于粟的相关介绍以后,大家是不是已经对粟的药用价值有了新的了解了呢?粟整体上来说,它的药用效果是要高于它的副作用的,这里我们就需要在饮食上注意,不能将粟与杏仁同食了,否则会引起吐泻的症状。希望上文中小编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草药:栗子的功效与作用

栗子
(《千金·食治》)
【异名】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植物形态】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15厘米,宽5.5~7厘米,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先端尖尾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边缘有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约15~20厘米,淡黄褐色,雄蕊8~10;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子房下位,花柱5~9。总苞球形,直径3~5厘米,外面生尖锐被毛的刺,内藏坚果2~3,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深褐色,直径2~3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树根(栗树根)、树皮(栗树皮)、叶(栗叶)、花(栗花)、外果皮(栗壳)、内果皮(栗荴)、总苞(栗毛球)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果实含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
②陶弘景:"甜。"
③《滇南本草》:"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①《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③《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⑤《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⑥《本草图经》:"活血。"
⑦《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用火煅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⑧《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宜忌】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来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选方】①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经偏方》)
②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③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⑤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备急方》)
⑥治金刃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濒湖集简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图经》:"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 *** ,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②《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偏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③《玉楸药解》:"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

提醒您:栗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板栗的功效与作用

主要价值

富含淀粉外,尚含单糖与双糖、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 

不仅可以生吃、熟吃,还可以加工成栗子鸡罐头、栗子羹、巧克力、代乳粉、栗子蜜饯等风味食品,以及做各种糕点的馅料。

用途

板栗用途按其食用方式可分为:

1)炒栗种,其果型较小,含糖量及蛋白质较高,淀粉少,糯性,优良品种以河北省燕山山脉产板栗为代表。

2)菜栗种,果型较大,含糖量低,水分高,淀粉含量多,粳性,宜作菜肴、糕点、罐头等,代表品种有江苏、湖北等地产板栗。

扩展资料:

板栗贮存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1)沙藏法:板栗产区常用的暂时保存方法,简单易行。板栗采摘临时集中后,立即用湿砂(栗、砂比例为1∶2),搅拌后存放在席棚内,埋起来,俗称“假埋”(沙藏)。砂藏时应注意:搅拌用砂的湿度一般应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

(2)冷藏法:是我国出口板栗重要贮藏方法,一般冷藏条件要求为,库温保持0~5℃,尽量少波动,相对湿度应在80%以上,库内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不得高于3%。

板栗码垛,应严格批次管理,码好通风垛,垛间距应保持1m以上,以利扦样和保持空气流通。

——板栗




栗子有什么的功效

栗子的药用价值

民谚云:「八月的梨枣,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天气转冷,习习的凉风又飘起了糖炒栗子的芳香。
板栗,又叫栗子。据营养学家分析,板栗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钙、磷、锌等矿物质,在民间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因性甘微温,甜糯爽口,营养丰富,不仅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也是一味辅助疗疾的良药。
中医认为,栗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主治反胃、吐血、便血等症。「名医别录」中记载:栗「主盖气、厚肠胃、补肾气」,常食可治腰腿无力。关于栗子的药用价值,「中医大辞典」上说得更具体:栗鲜叶外用治皮肤炎症;栗壳研末服治便血;栗子可治腹泻、疝气等;生栗捣烂如泥敷患处,可治跌打损伤、筋骨肿痛,并有止血、吸脓肿功效。
栗子治病的故事
据传,唐代诗人杜甫年老时患有脚气病,久治不愈,一老翁见状,献计说:「以鲜栗去壳捣碎,早晚生食或煮汤服,即可治愈。」杜甫闻言后,即依方配治,半个月后果然见效,便即兴作诗道:「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据陶景弘云:相传有个名叫周武的人患腰脚软弱无力症,不能行走,百药无效。有一天,他的朋友将他带到栗树下游玩,他见栗子很好奇,取出栗肉,越吃越觉得味道甜美,结果「食数升便能起行」。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板,顿愈。」这是因为「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历代医家均认为栗子是一味极好的补肾食品,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果中栗最有益」,它有补肾强腰,盖气厚肠胃的作用。清代名医黄宫鲁作过这样评价:「栗,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补气,凡人肾气亏损而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服此无不效。」

药膳上等原料
栗子还是做药膳的上等原料,常用的主要有:(一)板栗红烧童子鸡。具有滋补效力,尤适合于消化不良、咳嗽气喘的人食用。(二)板栗炖猪肉。板栗200克,瘦肉100克,调味蒸煮,适用于咳喘患者。(三)板栗糕。板栗去壳取仁,磨粉蒸煮而成,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常可食之。(四)板栗粥。板栗、糯米、白糖适量加水,文火煮成粥,再加适量茯苓粉更好,适用于脾肾两亏引起的胃纳不佳、尿频等。
清末慈禧太后也喜爱吃栗子,每餐都吃些用栗子粉、面粉与冰糖蒸制而成的栗子糕,既香甜可口,又补肾强腰。有人谓:「栗作粉食,胜于菱芡。」
过量不易消化
板栗虽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用价值,但不易消化,一次不宜吃得太多。望采纳,谢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