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食物四气的食疗作用是什么(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时间: 2023-04-10 07:41:06

食物四气的食疗作用是什么

食疗,是中医学中对症治疗病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般说来,食物与药物一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在中医上如做四性,也叫四气。由于不同属性的食物药用功效也不同,故在配置食疗方时就要重视食物属性,选择符合防治疾病所需要的食物,以达到治疗效果。本篇,我们就先来说一说,寒凉食物的食疗作用。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尽相同,中医理论,其实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属性来治疗病症的。寒和凉同属一种性质,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热证和阳证。凡是表现为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象数的病症,都可以选用寒凉食物。

中医有一重要治疗原则,就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此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食疗。治疗属寒的病症,要选用属于热性的食物;治疗属热的病症,就要选用属于寒性的食物,做到对症下药,才有望取得预期效果。反之,若寒性病症食用寒凉食物,热性病症食用温热食物,结果只能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因此,什么样的体质就要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来解决,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遵循属性的意思。

常用食物中属凉性的有茄子、萝卜、冬瓜、丝瓜、青菜、菠菜、觅菜、芹菜、大麦、绿豆、豆腐、小麦、苹果、梨、批把、橘子、菱角、慧芭仁、茶叶、蘑菇、荞麦、鸭蛋等;属寒性的有豆豉、马齿览、苦瓜、莲藕、蟹、雍菜、甘蔗、番茄、柿子、菱白、革莽、紫菜、海藻、笋、西瓜、香蕉、桑甚、黄瓜、田螺等。

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大料中的温性,味辛什么意思?????

很好的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食物的属性,比如,苹果性凉,大蒜性温,羊肉性热,,
那么,这个属性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就系统的说下:
一: 食物的属性:
其实,食物的属性是从我国的中医的概念而来,被借鉴和发展应用到了食物属性方面的鉴定范畴。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许多食物既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一: 食物的四个属性:
食物的“四性”也叫四气,也就是寒、热、温、凉。
二: 食物的属性的作用和意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三: 食物的“五味”: 也就是辛、甘、酸、苦、咸。
四: 食物“味”的作用和意义: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食疗与饮食养生

中华美食自古就讲究营养均衡,香油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许多人都喜爱它,同时香油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食疗功效。
芝麻油的功效与作用
1、延缓衰老:香油浓郁的香气,对消化功能已减弱的中老年人来说,不仅可增进食欲,更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香油本身的消化吸收率也较高,可达98%。同时香油中含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延缓衰老的功能。中老年人久用香油,还可以预防脱发和过早出现白发。
2、保护血管:香油对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均有较好的效果,其丰富的维生素E,有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正常,也可减少体内脂质的积累。香油中含有40%左右的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分解吸收和利用,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并有助于消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物。
3、润肠通便:香油大量的油脂,还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便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疗效。习惯性便秘患者,早晚空腹喝一口香油,能润肠通便。
4、减轻烟酒毒害:有抽烟习惯和嗜酒的人经常喝点香油,可以减轻烟对牙齿、牙龈、口腔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损伤,以及肺部烟斑的形成,同时对尼古丁的吸收也有相对的抑制作用。
5、减轻酒精的损害:饮酒之前喝点香油,则对口腔、食道、胃贲门和胃黏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6、保护嗓子:常喝香油能增强声带弹性,使声门张合灵活有力,对声音嘶哑、慢性咽喉炎有良好的恢复作用。
7、治疗鼻炎:慢性鼻炎患者,用消毒棉球蘸取香油涂于鼻腔患处,可缓解症状。
8、祛斑滋润皮肤:香油中的卵磷脂不仅滋润皮肤,而且可以祛斑,尤其可以祛除老年斑。
9、减轻鱼刺等对食道的损伤:当误吞鱼刺、枣核、碎骨时,喝口香油能使异物顺利滑过食道,减少损伤。
10、辅助治疗气管炎等:患有气管炎、肺气肿的人,在晚上临睡前喝口香油能显著减轻咳嗽。想了解更多行业专业知识可以关注我!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